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經濟
2022.01.15
輪班工作者夜間進食,可能增加第二型糖尿病的罹病風險
作者 / 編譯|劉姿婷
481期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類祖先依照內生性的晝夜週期(circadian rhythm)而發展出的生活作息型態。然而,隨著時代演進,社會開始需要一些人力,投入在非朝九晚五的工作中。
晝夜週期
輪班工作
睡眠
葡萄糖耐受性
血糖
下視丘
合成代謝
分解代謝
第二型糖尿病
2022.01.04
為什麼候鳥的羽毛顏色比較淺?
作者 / 編輯部
625期
鳥類的羽毛具有保暖、保護色等功能,有些鳥的鮮豔羽毛也能幫助求偶,而對於需要長時間飛行的候鳥來說,羽毛還有個重要的用處——散熱。
鳥類
羽毛
候鳥
氣候
演化
物種
體溫
2022.01.04
短暫的淺眠將激發大腦創造力?
作者 / 編輯部
625期
過去有傳言指出,身為工作狂的愛迪生(Thomas Edison)認為睡眠是種浪費時間的行為,對此他設計了一項裝置,能在工作打嗑睡時,立即將他從半夢半醒間醒來,並激發創造力。
睡眠
愛迪生
淺眠
大腦
大腦創造力
靈感
2022.01.04
Omicron變異株會成為疫情的新魔王嗎?我們目前對...
作者 / 蔣維倫/泛科學PanSci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家、udn鳴...
625期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近期的新變異株有名字了,它被稱作「Omicron」!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更直接將其警示等級升到最高。
新型冠狀病毒
Omicron變異株
病毒
棘蛋白
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
變異株
疫苗
流行病學
免疫系統
N蛋白
2022.01.04
真實世界的雷射光波槍!為什麼紫外線可以殺死新冠病毒...
作者 / 羅傑文/東京大學農學博士,從事病毒感染症控制科學研...
625期
• 紫外線依波長不同可分為UVA、UVB、UVC,其中波長為254 奈米的UVC 廣泛用於消毒。 • 由於紫外線的波長,接近生物體遺傳物質DNA 與RNA 的光吸收波長260 奈米,因此可以有效地殺死各種微生物,包含SARS-CoV-2。 • 若...
紫外線
波長
病毒
新型冠狀病毒
免疫系統辨識
疫苗
臭氧層
UVC
UVB
太陽
DNA
RNA
2022.01.04
你吃的玉米有幾排?是基改玉米嗎?破解玉米的都市傳說
作者 / 林秀玉/真理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不同的生物體「書...
625期
• 網路上流傳計算玉米的排數就可判斷是不是基改玉米的傳聞為不實訊息。玉米粒排數與玉米的品種特性、栽培環境有關。 • 玉米粒排數會遺傳,各品種的排數也不同。雖然玉米粒排數差異有大有小,但都會落在一定的排數內,...
玉米
模式生物
基改玉米
基因改造食品
量化特徵
品種
形態學
生物史
2021.12.14
強者,就該擁有名字!新的冠狀病毒魔王?Omicron變異...
作者 / 蔣維倫/泛科學PanSci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家、udn鳴...
480期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近期的新變異株有名字了!它被稱作「Omicron」,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更直接將其警示等級升到最高。
新型冠狀病毒
Omicron
南非
變異株
棘蛋白
抗原
免疫系統
病毒
疫苗
WHO
2021.12.14
不只運送氧氣,也是感染的前哨站?紅血球意想不到的免...
作者 / 編譯|陳亭瑋
480期
人體的血液循環中,負責輸送氧氣的紅血球細胞大約有3億個。最近科學家發現,它們可能同時還有著一些先前從未料想到的功能:偵測感染與受傷的跡象。
血液
紅血球
細胞
微生物
DNA
免疫系統
一氧化氮
病原體
脊椎動物
鳥糞嘌呤
巨噬細胞
2021.12.14
預防萊姆病新希望?耶魯大學研發出針對硬蜱的mRNA疫苗
作者 / 編譯|李依庭
480期
萊姆病(Lyme disease),是一種由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感染硬蜱(tick),再經蜱蟲叮咬而傳播的人畜共通傳染病。
萊姆病
伯氏疏螺旋體
蜱蟲
人畜共通傳染病
關節炎
神經損傷
記憶障礙
mRNA疫苗
免疫系統
天竺鼠
傳染病疫苗
2021.12.14
針灸抗發炎的學理證據?與第二型促運動 受體驅動迷走...
作者 / 編譯|劉姿婷
480期
「針灸」是一種透過刺激穴位(acupoint),進而調節身體不同部位生理功能的治療方式。目前針灸大多使用於疾病的治療,如緩解患部的疼痛或發炎,至今已有數千年的使用歷史。
針灸
生理功能
穴位
治療
後肢筋膜
感覺神經元
電針
足三里
發炎
2021.11.30
天生的建築師,一窺蜘蛛織網時的腿部運動
作者 / 編輯部
624期
就算沒看過蜘蛛,也應該看過蜘蛛網吧?蜘蛛網複雜又優雅的幾何結構,吸引著許多科學家想了解這背後的精妙之處,也對於能夠織出這些幾何結構,但大腦卻相對來說較小的蜘蛛感到好奇。
蜘蛛
蜘蛛網
幾何結構
金蛛科蜘蛛
紅外線夜視攝影機
大腦
精神藥物
2021.11.30
經歷自然災害後,夫妻感情會暫時變好?
作者 / 編輯部
624期
當發生自然災害後,人與人之間是否患難見真情?
自然災害
哈維颶風
伴侶
夫妻伴侶
新婚夫妻
婚姻滿意度
壓力
關係
日常生活
2021.11.30
史上最「有感」的諾貝爾獎?解開溫度與觸覺的身體感覺...
作者 / 陳志成/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生物學博士,專長為痠痛...
624期
1980 ~ 1990 年代,科學家發現有一群痛覺神經對「辣椒素」特別敏感,令我們能產生熱、痛等感覺。而這個被稱為「辣椒素受體」的分子,開啟了痛覺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序幕。美國生理學家朱里雅斯透過功能性分子選殖方法,成...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TRPV1
離子通道
辣椒素受體
痛覺神經
功能性分子選殖方法
機械力夾
2021.11.30
公民科學助攻 一同守護海洋環境與生態
作者 / 採訪撰稿|謝宜蓉 2014 年一頭栽入太平洋擔任海上解說...
624期
在臺灣,公民科學早已在陸地上深根多年且蓬勃發展,而海洋環境的公民科學則處於萌芽階段。為了鼓勵更多公民科學家加入守護海洋的行列,海保署於今年舉辦「海洋公民科學家數據松」,希望透過公民的力量,將過往科學家收集...
海洋公民科學
數據松
海洋保育
海龜
鯨豚
在地守護計畫
海洋資料庫
海保署
2021.11.30
奪命死神或親密好友?細菌與人的相處之道
作者 / 楊倍昌/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教授...
624期
細菌是許多疾病的元兇,但由於它過於微小,直到19 世紀末人們才發現這個沉默的死神。歷史上,英國內科醫師斯諾利用倫敦街道地圖,說明霍亂感染源的案例;英國外科醫師李斯特,推斷開刀手術病人傷口敗血症是由微生物所引...
細菌
疾病
黑死病
耶爾辛氏鼠疫桿菌
空間推理
醫學
霍亂
公共衛生
2021.11.30
「夢幻藍招潮」的身分與 「擁劍」之謎
作者 / 施習德/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主持無脊椎動物研...
624期
背甲漂亮又鮮豔的「藍色招潮」,是英國博物學家亞當斯在 1847 年記錄於航海日誌中的一種招潮蟹。牠的生態習性包括個體會群聚在許多黑泥的河岸區、炎熱白天低潮時會出來覓食;而「擁劍」則是中國古書中常被提及的招潮蟹。...
招潮蟹
藍色招潮
擁劍
擬屠氏管招潮
甲殼類
藍背甲
生態習性
2021.11.30
音樂改變了意識狀態?「出神」的腦科學研究
作者 / 蔡振家/臺大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著有《另類閱聽:表...
624期
聆聽某些音樂時,你曾體驗過一種喪失自我感受,無法妥善控制思想或行為的狀況嗎?這種感受被心理學家稱為「出神」。今年一群加拿大認知神經科學家們發現,當音樂導致出神狀態時,身體感覺的改變可能跟右腦角回的活化有關...
音樂
演化
出神狀態
意識
科學
腦造影
功能性磁振造影
神經網路
神經科學
去個人化
2021.11.30
第一屆台灣顯微攝影大賽圓滿落幕 期許明年更加盛大
作者 / 元利儀器
11月27日,2021 Taiwan顯微攝影競賽於OLYMPUS PLAZA TAIPEI大稻埕旗艦店舉行頒獎典禮,同時現場展出8位得獎者的優秀作品,展現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由元利儀器主辦、清華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協辦的2021 Taiwan顯微攝影...
元利儀器
顯微攝影
顯微攝影競賽
OLYMPUS
2021Taiwan顯微攝影競賽
2021.11.29
「海有問題 我來分析」第一屆海洋公民科學家數據松活...
作者 / 採訪撰稿|馬琬淳、陳毅龍、林承勳
624期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簡稱海保署)近年來建置iOcean海洋保育網,號召民眾回報海洋生物目擊資訊,藉此建構臺灣海洋生物資源的大數據。而民間也有許多團體,以公民科學方式累積多年海洋保育相關數據。海保署希望透過公開...
數據松
第一屆海洋公民科學家數據松活動
海保署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iOcean
鯨豚
海豚
海龜
2021.11.16
COVID-19口服藥能否終結疫情?莫納皮拉韋的臨床數據解...
作者 / 編輯部
479期
自去(2020)年年初開始,我們已經默默與病毒共存了近兩年,從一開始的害怕、恐懼,到現在各國都在陸續施打疫苗,藥品的研究也取得新進展。
病毒
莫納皮拉韋
COVID-19口服藥物
疫苗
AI
專利
2021.11.16
首款COVID-19口服用藥出現?來自科學的雷神之錘-莫納...
作者 / 蔣維倫/泛科學PanSci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家、udn鳴...
479期
「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是一款名稱來自雷神之錘(Mjölnir)的藥物,能降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五成的重症或死亡風險,可望成為第一款對抗疫情的口服用藥。
新冠病毒
藥物
莫納皮拉韋
三期臨床試驗
RdRp
藥理機制
反鏈RNA
變異株
RNA病毒
葉克膜
核苷酸
雷巴威林
鹼基
副作用
病毒複製
2021.11.16
中研院研發抗體雞尾酒療法 對抗新冠病毒變異株的潛力...
作者 / 整理報導|李依庭
479期
新型冠狀病毒 (SARS-CoV-2)的迅速傳播,導致目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仍在世界各地大流行。儘管疫苗陸續問世,且施打、供應也持續進行,但病毒仍不斷變種、蔓延,持續感染人們。
新型冠狀病毒
病毒
中和抗體
RNA病毒
單株抗體
人類嵌合型抗體
雙抗體
雞尾酒療法
2021.11.16
成大與創甡生技攜手開發修護乳 可望減輕泡泡龍病患皮...
作者 / 整理報導|李依庭
479期
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皰症(hereditary epidermolysis bullosa),是一種罕見的皮膚遺傳性疾病,在臺灣俗稱「泡泡龍」,致病原因為基因突變使連結皮膚各層的蛋白質產生異常、無法被製造,進一步導致表皮無法被固定,而在外...
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皰症
皮膚
遺傳性疾病
泡泡龍症患者
膠原蛋白
亞熱帶氣候
修護乳
2021.11.16
混打COVID-19疫苗到底是好還是壞?最新科學數據出爐
作者 / 編譯|李依庭
479期
儘管現階段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的全球供貨量不穩定,但各國仍積極施打疫苗,就連臺灣也緊鑼密鼓的進行,無不希望能加快疫苗接種速度,儘早達到群體免疫。
COVID-19
mRNA疫苗
AZ疫苗
副作用
莫德納
輝瑞BNT
混打疫苗
同儕審查
免疫系統
免疫反應
2021.11.16
高脂飲食將影響免疫細胞 對腸道腫瘤細胞的辨識
作者 / 編譯|劉姿婷
479期
長期攝取高油脂食物的飲食型態,可能與一些癌症,如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有關。
高油脂食物
癌症
大腸直腸癌
腸道幹細胞
免疫細胞
MHC
細胞激素
螺旋菌
腫瘤細胞
免疫系統
2021.11.02
打了高端疫苗後,身體裡會產生哪些免疫反應?
作者 / 蔣維倫/泛科學PanSci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家、udn鳴...
623期
高端疫苗選用傳統蛋白質技術,而這項技術的關鍵就在於「抗原」和「佐劑」。好的抗原能誘發正確的抗體,而優秀的佐劑則可以安全地提高抗體濃度,活化正確的T細胞,避免副作用。對冠狀病毒來說,融合前的病毒棘蛋白(...
COVID-19
中和抗體
EUA審查標準
高端疫苗
mRNA疫苗
莫德納
BNT
T細胞
棘蛋白
抗原
樹突細胞
巨噬細胞
B細胞
2021.11.02
誰說科學家不支持演化論?從達爾文時代到現代的物種演...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系和陽明微免博士,曾任職...
623期
達爾文逝世後,他所發表的演化論持續發展,150多年來科學家透過各種研究及論證,成為當今的主流科學。科學家們利用孟德爾的遺傳理論,將遺傳學的觀點拓展至演化論中,後續進行了兩次整合,分別為族群遺傳學,以及找出物...
演化論
演化現象
達爾文
共同祖先學說
泛生論
性狀
遺傳
孟德爾
自然選擇學說
2021.11.02
人類能否戰勝病毒?歷史上第一個被消滅的傳染病:天花
作者 / 蔣維倫/泛科學PanSci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家、udn鳴...
623期
天花是一種病狀駭人,致死率極高的傳染病,主要透過接觸、飛沫傳染的方式傳播。病人的唾液、血液、水泡液,甚至是脫落的皮屑、結痂、排泄物等,都會帶有具感染力的病毒。18世紀時,英格蘭出現了「曾罹患牛痘者,不會染上...
天花
地球
傳染病
全球
皮疹
皮膚
病程
病徵
接觸傳染
飛沫傳染
傳染力
2021.11.01
跟著鴨媽媽排隊!鴨子最有效率的游泳方式
作者 / 編輯部
623期
你是否曾在湖畔注意到鴨子游泳的樣子呢?有時我們會看到一隻母鴨領頭,帶著數隻小鴨呈現整齊的排列游泳方式。但為什麼鴨子們游泳時要維持這種隊形?
鴨子
游泳
水波
數學模型
阻力
動能
破壞性干涉
水波阻力
2021.11.01
疫情期間,「懷舊」能帶給我們哪些好處?
作者 / 編輯部
623期
過往研究曾指出,「懷舊」(nostalgia)能幫助人們因應老年失智(dementia)、悲傷。而在2019 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陰影籠罩全球之時,各地紛紛隔離、封城,杜絕一切實體社交交流,使得人與社會群體之間的距離越...
懷舊
老年失智
COVID-19
孤獨感
記憶
幸福感
懷舊療法
人際關係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資料總數:1464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