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文章
文章專區
2021-11-30音樂改變了意識狀態?「出神」的腦科學研究
624 期
Author 作者
蔡振家/臺大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著有《另類閱聽: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音樂認知心理學》等。
你是否曾經忘卻自我的存在?你是否嚮往天人合一、超現實的感官體驗?
有些人能夠進入特殊的意識狀態,暫時喪失了平時的「自我感受」,甚至無法妥善控制自己的思想或行為,這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出神(trance,也譯為昏迷)。有些出神狀態純屬精神病理現象,此處暫不討論;本文特別聚焦於某些宗教文化中提及的出神,它跟冥想、催眠有關。人類學家研究了全球近500個社會,發現其中大約有一半具有起乩或附身出神(possession trance)的傳統,且其他形式的出神狀態也時有所聞——放眼全世界,通靈少女其實一點也不孤單。
為什麼我們能進入「出神」狀態?
從演化的觀點來看,人類之所以能進入這種特殊的意識狀態,有部分原因可能與遠古時代社群之間的戰爭有關。在某些文化中,群眾在戰鬥之前會一起跳勇士舞,並且齊聲吶喊,這些行為可以讓他們共同進入戰鬥出神(battle trance)的狀態。在這種意識狀態下,人們會喪失自我、不假思索地服從領袖,做出平常不敢做的破壞與殺戮舉動,而且也不太會感到恐懼與疼痛。可見這些「犧牲小我」的信念與行為,在人類遠祖的戰鬥行為中,應該是受到鼓勵的。
另外,有些出神狀態則比較平靜、神祕,在朦朧恍惚之中,喪失個人的存在感,彷彿進入了宗教或神話裡的奇幻世界。無論是催眠、冥想、誦經、跳舞,都有可能導致這類的出神狀態,而在許多古老的文化中,常以鼓聲或木魚聲引導人們出神。研究指出,每分鐘約240次的單調聲響,較容易讓聽者改變意識狀態,沉浸於無邊無際的時間之流,體驗到種種宗教境界與性靈感悟。
以科學的腦造影,研究玄祕的出神
如此神祕的意識狀態,我們可以用科學方法研究嗎?2015年,認知神經科學家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在實驗中以單調的鼓聲讓參與者進入出神狀態,同時以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測量他們各個腦區的活化情形。結果發現,在參與者出神之際,產生內在思維的腦區與負責控制的腦區之間,產生了更緊密的互動,這可能是因為後者提升了前者的主導地位,讓人們能更專注於內在世界,同時忽略外界的單調聲響。
該實驗也發現出神狀態的另一個腦部活化特徵:負責聽覺的低階腦區,彼此缺乏互動,好似對單調的聲響「聽而不聞」。這項研究顯示,當人們聽到具有高度可預測性的聲響時,各個神經網路之間的互動會產生改變,其中負責控制的腦區,一方面把注意力移開感官環境,不再處理外界傳入的訊息;另一方面,則放大了對於自我內在世界的注意力。在一些宗教文化中,以單調的鼓聲或木魚聲輔助冥想,可以讓人啟動一趟精神旅程,藉由產生內在思維的腦區編織想像,對於人生產生新的洞察。
音樂導致出神狀態時,身體感覺也會有所改變?
有關於音樂導致的出神狀態,以上的解釋難道是唯一答案嗎?今(2021)年,加拿大認知神經科學家從另一個角度研究出神,得到了非常有趣的結果,以下略作介紹。
在某些古老的音樂文化中,伴隨著音樂與舞蹈的儀式,有些人可以大幅改變身體感受,甚至覺得被祖靈附身。這種活動的特點之一,是讓自己跟他人做出類似的舞蹈動作,從而消弭了自我與群體間的差異,達到「去個人化」(deindividuation)的效果。早在幾千年前,非洲部落中的一些祭司,就經常以音樂及舞蹈呼喚他們的祖先,讓祖靈進入自己的身體。
一位具有20年南非歌舞祭儀經驗的女性,參加了功能性磁振造影實驗,讓科學家掃描她的大腦。實驗採用分塊設計,也就是在一個時間範圍內進行一項任務,其中休息區塊長30秒,聽音樂想像舞蹈的區塊長60秒,兩種區塊交替5次。
在聽音樂想像舞蹈的任務中,這位受試者嘗試進入出神狀態,就像她平常所做的歌舞祭儀,只不過在掃描機器內無法真的做出舞蹈動作,只能憑空想像。掃描完成後,受試者立即對5個聽音樂想像舞蹈的區塊作評量,指出她剛剛進入出神狀態的程度,結果這位受試者將5 個區塊中的最後2個區塊,評定為高度出神狀態。這個結果其實並不令人意外,畢竟在掃描機器內要習慣掃描時的噪音、還要習慣身體不能任意移動,需要一點時間去適應。
有趣的是,受試者在實驗之後表示,當她進入高度出神狀態的時候,一如往常產生種種感受,包括手指刺痛、噁心,以及看到奇特的光、聞到奇特氣味。她看到自己在未知地點的上空漂浮,也體驗到高度敏銳的身體感覺。她的眼瞼快速顫動,呼吸增加,心中充滿喜樂。此外,她也彷彿看到自己與其他祭司一同跳舞的景象。
而這位受試者的腦部活化型態,似乎與她以上描述的感受相互呼應。受試者在處於高度出神狀態時,伴隨著右腦頂葉一個稱為「角回」(angular gyrus,圖一)的腦區活化增加。而過去的文獻指出,這個腦區若是功能異常,可能導致出體經驗(out-of-body experience),覺得自己的靈魂與身體相互分離。此外,一些文獻也提到,在祈禱和冥想期間,若對於自我的存在有特殊感受,則右腦角回的活化亦會增加。而有些中風患者的右腦頂葉受損,則是會導致單側空間忽略(unilateral spatial neglect)的症狀,使他們無法察覺到單側的空間訊息,當這類患者聆聽自己喜愛的音樂時,單側忽略的症狀會有所緩解。腦造影結果顯示,悅耳音樂會導致右腦角回附近的功能產生變化,因此綜合以上各項研究可推斷,當音樂導致出神狀態時,身體感覺的改變可能跟右腦角回有關。
圖一:右腦中的角回位置。當音樂導致出神狀態時,身體感的改變可能跟右腦角回有關。(Gray, vectorized by Mysid, colourd by was_a_bee,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以現代科學,剖析音樂與大腦的關係
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關於出神狀態下聽覺與視覺訊息的處理。前面我們提到一篇2015年的論文,以單調的鼓聲誘發出神,結果發現大腦似乎對外界聲響聽而不聞。不過也有其他的出神狀態,並非完全沉浸於內在世界,而是必須持續注意音樂的律動,加拿大學者在今年研究的南非歌舞祭儀,就屬於後者。根據參與這項研究的受試者描述,她在高度出神之際,心中浮現一個鮮明的景象:自己正在跟其他祭司一同跳舞。她的腦造影結果也顯示,在高度出神之際,大腦聽覺皮質與視覺皮質的活化都變強,因此,她當時應該是專注地聆聽著音樂,並且想像群舞場景,而這也會活化相關的記憶與情感。
筆者在讀了這篇論文之後,不禁想到多年前課堂上的一段場景。當時我在臺北藝術大學的傳統藝術研究所兼課,有一天正好介紹到峇里島的甘美朗音樂(Gamelan),指出這種音樂可以讓人進入出神狀態。我播放了一段甘美朗音樂之後,班上一位來自道士家族的同學表示這種音樂實在太有效果,再聽下去就要當場進入出神狀態了!我看他說得鄭重,連忙停掉音樂。
在大型演唱會、原住民歌舞祭儀等場合,我們都可以觀察到音樂的深刻力量,它能讓人們暫時改變自我,進入奇妙的意識狀態。在許多人類文化中,這種魔法已經存在了數千年,而如今科學家們也正逐漸揭開它的面紗,在腦中追尋身心靈的美麗境界。
延伸閱讀
1. Rogerson, R.G., Barnstaple, R.E. and DeSouza, J.F., Neural Correlates of a Trance Process and Alternative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in a Traditional Healer,
Brain Sci, Vol.11(4):497, 2021.
2. Hove, M.J.
et al., Brain Network Reconfiguration and Perceptual Decoupling During an Absorptive State of Consciousness,
Cereb Cortex, Vol.26(7):3116-24,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