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登入
  • 購物車(0)
HOME
×
  • 關於科月
  • 購買科月
  • 訂閱科月
  • 投稿須知
  • 各期目錄
  • 進階搜尋
  • 訂閱電子報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科技報導
  • 評論
  • 精選文章與其他
  • 活動訊息
  • English
  • ig
  • line
  • facebook
  • 3
  • 3
  • 3
  • 3
- 文章分類 -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科技報導
  • 評論
  • 精選文章與其他
  • 活動訊息
  1.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解密臺灣的「恐龍博士」與他的竊蛋龍研究 科博館研究員楊子睿博士專訪
2022.06.01
解密臺灣的「恐龍博士」與他的竊蛋龍研究 科博館研究...
作者 / 羅億庭/喜歡科博館裡會動的大恐龍, 採訪本刊編輯。
630期
知名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開啟了不少人對於恐龍的認識與想像,希望能揭開這些遠古巨獸的神祕面紗。那在臺灣,有沒有專門研究恐龍的人呢?
質譜儀古生物學標本化石標本恐龍研究竊蛋龍類原紫質膽綠質色素掠食者
從零開始認識文物保存與修復,透過科學賦予舊文物新生命 亞太文化資產保存修復新創科技研究中心 李益成營運長專訪
2022.05.01
從零開始認識文物保存與修復,透過科學賦予舊文物新生...
作者 / 撰稿採訪|鄭曉雯/現為臺大新聞所碩二研究生,碩一就...
629期
人類在歷史的洪流中留下了種種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隨著時間的推進、環境的變化,或是人為的影響,這些歷史上的重要資產也會隨之劣化、損毀。而保存這些凝聚時代樣貌與人文藝術的產物,以及維持它們的健康,就是文物修...
李益成營運長文物專訪文物修復文化資產電子顯微鏡光譜儀紅外線螢光反應紫外線除蟲技術清潔
致力追求真實的科學新聞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執行長陳璽尹專訪
2022.04.15
致力追求真實的科學新聞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執行長陳璽...
作者 / 採訪撰稿|林承勳/想泡在水池裡當隻熱帶河馬。
484期
不論是什麼領域,從國際公共衛生議題,如Omicron變種病毒突變出傳染力更強的亞型:BA.2;或遠方北極海有塑膠微粒聚集;還是和臺灣本身有關的開放日本福島地區食品進口政策,在許多科學議題發生時,都可以看到「台灣科技...
公共衛生Omicron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大眾媒體科學資訊科學新聞知識人工智慧多元資金科學傳播閱聽習慣
多聽少說,以傾聽與同理 陪伴孩子度過憂鬱心理 諮商心理師黃心怡專訪
2022.02.01
多聽少說,以傾聽與同理 陪伴孩子度過憂鬱心理 諮商心...
作者 / 林承勳/想泡在水裡當隻熱帶河馬。
626期
• 青少年的憂鬱症狀與成人不同,在兒童末期到青少年初期,孩子的情緒起伏常以焦慮的形式出現;到了青少年中後期,則會出現明顯的憂鬱情緒,而青少年也可能以憤怒的形式表現憂鬱。
憂鬱症青少年同儕霸凌情緒情緒壓力憂鬱情緒心理諮商憂鬱症狀個性憂鬱問題外顯行為
推動結合基礎研究與臨床醫療,幫助更多患者的轉譯醫學研究 -高雄長庚醫院生物醫學轉譯研究所專訪
2021.12.14
推動結合基礎研究與臨床醫療,幫助更多患者的轉譯醫學...
作者 / 採訪撰稿|羅億庭
480期
如果有一個地方,有著充足的先進實驗儀器與資源可以讓學者、醫師共同進行實驗,結合基礎研究結果與臨床上得出的結論,雙方一起生產出對患者最有用的研究成果,這會讓他們碰撞出什麼火花呢?
轉譯醫學醫學基礎研究臨床實務奈米粒子介白素-33慢性疾病免疫調控機轉母胎醫學細胞治療PDL1免疫治療
來自海洋的藥物 蔡宗昌院長專訪
2021.11.01
來自海洋的藥物 蔡宗昌院長專訪
作者 / 採訪撰稿|曾柏諺/臺灣大學生命科學所碩士生,樂在邊...
623期
海洋擁有許多珍貴的資源,用於對抗病毒的藥物,有一半皆取自於海洋生物。安泰醫院的蔡宗昌院長指出,從1950 年代起,科學家就已在加勒比海海綿中發現可用於藥物的阿拉伯糖苷類化合物。而到了現代,科學家利用人工智慧對...
新冠病毒T細胞免疫中和抗體效價抗病毒藥物海洋阿拉伯糖苷類化合物海洋藥物天然化合物摩爾定律
臺灣將成無魚之島嗎?邵廣昭研究員專訪
2021.11.01
臺灣將成無魚之島嗎?邵廣昭研究員專訪
作者 / 採訪撰稿|謝宜蓉/2014年一頭栽入太平洋擔任海上解說...
623期
臺灣周遭的海域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但由於大量捕撈,根據研究指出,臺灣海域周遭的魚類種類及數量不斷減少。為了拯救數量逐漸減少的魚類,設立海洋保護區,並訂出適當的管理辦法是當務之急。此外,推動食魚教育,使民眾...
臺灣魚類海洋生物海洋保護區魚類食魚教育萬里蟹海洋文化地理位置物種繁殖速度
以科普教育提升科學素養 邱美虹教授專訪
2021.11.01
以科普教育提升科學素養 邱美虹教授專訪
作者 / 採訪撰稿|陳亭瑋/臺灣師範大學畢,主修生命科學。經...
623期
近期COVID-19 疫情爆發,我們周遭充斥著各種關於疫情、防疫、疫苗等消息。若要正確判讀消息的內容,大眾必須具備及培養「科學素養」。而科學素養的養成,則需有健全的公民科學教育。此外,科普知識及科學傳播,將可作為...
COVID-19科學素養社會性科學議題公民科學素養科技個人社會數位媒體素養資訊應用媒體
科普也能IP化嗎?生活數學的多元轉製 賴以威教授專訪
2021.11.01
科普也能IP化嗎?生活數學的多元轉製 賴以威教授專訪
作者 / 謝育哲/本刊主編。
623期
「IP化」是近年來的商業趨勢,將特定的故事改編成各種作品或衍伸物,使商業價值最大化。而科普知識也能搭上IP化的順風車,臺灣師範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賴以威教授認為,傳播科普知識不只有單一的面向,若能找到合適的主題,...
IP化科普知識數學科普議題IP化智慧財產權《哈利波特》影音教案數感實驗室
灌溉名為「科學普及」的大樹 李旺龍教授專訪
2021.11.01
灌溉名為「科學普及」的大樹 李旺龍教授專訪
作者 / 羅億庭/本刊編輯。
623期
由成大材料系李旺龍教授與師培中心黃紀茸助理研究員開設的「科學行銷概論」課程,結合既有的系列科普講座,透過教學、實作,激發學生對於科學傳播的興趣,更邀請許多校外專業人士說明行銷技巧,提升學生的科學敘事能力。...
法拉第科學傳播教授李旺龍敘事力計畫跨領域科學敘事能力科普活動COVID-19
館長們怎麼看?臺灣科普未來的發展
2021.11.01
館長們怎麼看?臺灣科普未來的發展
作者 / 林承勳/臺大生命科學系學士、新聞研究所碩士。喜歡攝...
623期
今(2021)年全國科普論壇的圓桌會談「盤整精簡 科普創新」,邀請到全臺5位國立科學類博物館館長齊聚一堂,針對臺灣當前的幾個科普教育議題提出各式觀點。
全國科普論壇海科館環境教育環境議題科普教育環境永續時事話題
「黑琵」今年回來嗎?連結各國鳥友的黑面琵鷺大普查
2021.11.01
「黑琵」今年回來嗎?連結各國鳥友的黑面琵鷺大普查
作者 / 羅億庭/本刊編輯。
623期
「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是由香港觀鳥會在2003年發起的活動,藉由東北亞到東南亞各國的鳥友互相合作,共同進行為期3天的黑面琵鷺監測,以確定瀕危鳥種黑面琵鷺的族群趨勢與整體狀態。隨著人們對黑面琵鷺保育的關注度上...
黑面琵鷺候鳥東亞澳遷徙線瀕危指標性生物雁鴨科生態系統公民科學eBird Taiwan鳥類
「黑琵」今年回來嗎?連結各國鳥友的黑面琵鷺大普查 中華鳥會秘書長呂翊維專訪
2021.10.29
「黑琵」今年回來嗎?連結各國鳥友的黑面琵鷺大普查 ...
作者 / 採訪撰稿|羅億庭/本刊編輯。
623期
「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是由香港觀鳥會在2003年發起的活動,藉由東北亞到東南亞各國的鳥友互相合作,共同進行為期3天的黑面琵鷺監測,以確定瀕危鳥種黑面琵鷺的族群趨勢與整體狀態。隨著人們對黑面琵鷺保育的關注度上...
黑面琵鷺中華鳥會呂翊維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香港觀鳥會黑琵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
365 天,每天跟你說一則海洋故事 Serene《漫遊者號》海洋生物日曆專訪
2021.10.01
365 天,每天跟你說一則海洋故事 Serene《漫遊者號》...
作者 / 採訪撰稿|羅億庭/想變成一條擬刺尾 鯛,本刊編輯。
622期
地球約有70%被海水覆蓋,大海既神祕又深不可測,裡面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外表像一張魔幻飛毯的毯子章魚,身長可能超過兩公尺;擁有12 ~ 16 種感光細胞的螳螂蝦,能看到紫外光到遠紅外光;有個霸氣名字「葡萄牙戰...
科學月刊專訪《漫遊者號》海洋生物日曆《漫遊者號》海洋生物Serene
臺灣的細胞治療之路 邱士華醫師專訪
2021.08.31
臺灣的細胞治療之路 邱士華醫師專訪
作者 / 採訪撰稿|謝育哲/本刊主編。
621期
細胞治療是一種從病患身上取出所需的細胞,經培養後再輸回原病患體內的治療方式。衛服部於2018年發布《特管法》後,開放6項可於醫療院所實施的細胞治療應用。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部主任邱士華表示,細胞治療可作為新形態...
科學月刊醫學生物學細胞治療特管法臺北榮總北榮邱士華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s日本理研理研人類白血球抗原HLA
海洋公民團體海龜點點名專訪 透過海龜向群眾講述美麗海洋的故事
2021.08.31
海洋公民團體海龜點點名專訪 透過海龜向群眾講述美麗...
作者 / 採訪撰稿|曾文宣/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生態演化研究所...
621期
海龜是大家熟悉的海洋生物之一。由海龜姊姊等人所創立的海洋公民團體「海龜點點名」,記錄著臺灣周邊海域出沒的海龜個體。從2017年起,團隊在社群媒體上掀起拍攝記錄海龜的風潮,來自臺灣各地的民眾紛紛響應,為海洋生態...
科學月刊專訪海洋公民團體海龜點點名Photo ID海保署公民科學海洋保育網海龜海洋生物
保育臺灣海域的鯨豚! 中華鯨豚協會曾鉦琮秘書長專訪
2021.08.31
保育臺灣海域的鯨豚! 中華鯨豚協會曾鉦琮秘書長專訪
作者 / 郭毓璞∕畢業於臺大生態演化所的鯨豚實驗室,待過環保...
621期
中華鯨豚協會成立之初,以救援北臺灣的擱淺鯨豚為目標,建構了「鯨豚擱淺處理網」。後續協會在多處建立了海洋教育基地,但由於鯨豚擱淺事件不斷惡化,協會對此仍不斷努力。隨著2018年海保署的成立,海洋動物保育有了專責...
科學月刊專訪海洋公民團體中華鯨豚協會海保署公民科學海洋生物鯨豚曾鉦琮海保救援網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
玩桌遊也能對抗紅火蟻? 讓我們一起成為「滅火英雄」!
2021.07.01
玩桌遊也能對抗紅火蟻? 讓我們一起成為「滅火英雄」...
作者 / 採訪撰稿|謝育哲/本刊主編。
619期
由師大科教所教授劉湘瑤及其團隊開發的「滅火英雄」桌遊,是一款教導防治紅火蟻入侵的遊戲。因過往以講座形式宣傳紅火蟻防治的效果不彰,劉湘瑤開始思考設計一套有效讓年長者學習紅火蟻知識的方式,「滅火英雄」因此應運...
生物外來種紅火蟻入侵紅火蟻桌遊滅火英雄劉湘瑤科學教育
我在手機裡養了一群螞蟻兵團! 《Anter 螞蟻研究所》林宗岐、鄭夢慈專訪
2021.07.01
我在手機裡養了一群螞蟻兵團! 《Anter 螞蟻研究所》...
作者 / 採訪撰稿|羅億庭/從零開始養螞蟻,本刊編輯。
619期
你有沒有養過虛擬螞蟻?在手遊《Anter 螞蟻研究所》裡,從觀察、鑑種、採集到養殖,你將能體會一系列螞蟻學家的研究歷程!除此之外,遊戲裡的螞蟻外觀特徵、戰鬥方式,也都力求與真實情境相同,讓玩家能藉著遊戲真正認識...
生物外來種紅火蟻入侵紅火蟻手遊《Anter 螞蟻研究所:手掌中的螞蟻世界》林宗岐鄭夢慈
關於我轉生變成世界屎尿第一人這檔事—楊佩良專訪
2021.03.30
關於我轉生變成世界屎尿第一人這檔事—楊佩良專訪
作者 / 羅億庭/搞笑諾貝爾獎大粉絲,本刊編輯。
616期
你知不知道哺乳類動物平均尿尿的時間有多長?袋熊便便為什麼是方的?其實不論體型大小,體重3公斤以上的哺乳類動物,尿尿時間都差不多是21秒;而袋熊的方形便便則是因為牠腸道內的肌肉厚薄不均,當便便經過腸道時就會被...
哺乳類大象動物袋熊尿尿時間方形便便搞笑諾貝爾獎
目標是一次影響一個世代,《基因怪獸 GenoMon》團隊的野望—陳俊宏、蘇芃翰、謝綸專訪
2021.01.25
目標是一次影響一個世代,《基因怪獸 GenoMon》團隊的...
作者 / 羅億庭/課金玩家,本刊編輯。
614期
策略卡牌手遊《基因怪獸:細胞攻佔-GenoMon: World War V inside the cell》,是一款以分子生物學、細胞學與病毒學為背景的遊戲,玩家將在遊戲中化身為主角「病毒使」操作基因,融合出虛擬病毒攻打虛擬細胞城市,並協助...
基因怪獸GenoMon病毒使電獺分子生物學細胞學群眾募資策略卡牌手遊
準備好了嗎?基因怪獸即將攻佔你的生活!
2021.01.07
準備好了嗎?基因怪獸即將攻佔你的生活!
作者 / 編輯部
由 電獺團隊 與 臺大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陳俊宏 跨界合作,一款結合了「細胞學、分子生物學與病毒學」的臺灣原創策略卡牌手遊《基因怪獸:細胞攻佔 - GenoMon: World War V inside the cell》,即將在 2021 年 1 月 7 日...
Genomon基因怪獸電獺細胞分子生物學募資
科技部回復成國科會 臺灣科學發展會更好嗎?
2020.12.31
科技部回復成國科會 臺灣科學發展會更好嗎?
作者 /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
613期
行政院於去(2020)年啟動組織改造,預計將廢除科技部並回復為國家科學委員會。從過去的長科會,一路改制為國科會,再到科技部,接著要再改回國科會。藉由訪談三位過去擔任過國科會與科技部的首長,道出臺灣科研發展與產...
科技部國科會陳良基張善政陳建仁科技部長國科會主委
疾病之下,真的人人平等嗎?-超免疫北市生物藝術展專訪
2020.11.01
疾病之下,真的人人平等嗎?-超免疫北市生物藝術展專...
作者 / 羅億庭/唸著生物,想著哲學,看著藝術,本刊編輯。
611期
10月中於陽明大學展出「超免疫北市」生物藝術展,超免疫北市是一個被虛構出的反烏托邦情境,假設未來世界疫情不斷延燒,政府有沒有可能「免疫力」、抗體種類多寡來管理人民的移動範圍,並用數位工具來監控人民?藉此展覽...
科學生物藝術超免疫北市白血球白血球政府免疫力抗體烏托邦
跨領域神經科學研討會推手 陳志成專訪
2020.09.15
跨領域神經科學研討會推手 陳志成專訪
作者 / 李依庭/本刊主編。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
465期
人體中貫穿各處的神經系統,是我們身體的指揮,它讓我們能感知這個世界,將接收到的訊息傳遞到大腦整合,做出適當的反應;或是在遇到危險或壓力時,也能在意識控制之外自動調整身體狀態來因應。神經管轄的範圍太大,也讓...
神經科學跨領域生物醫學
從「腦趴」開出神經科學跨域合作的花 籌辦人孫以瀚專訪
2020.09.15
從「腦趴」開出神經科學跨域合作的花 籌辦人孫以瀚專...
作者 / 採訪∣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撰文∣郭家銘/本刊特約...
465期
臺灣神經科學聯盟(Taiwan Neuroscience Alliance, TNA)此次舉辦跨領域神經科學國際研討會(Taiwan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TSfN),過程深受2016年腦力激盪討論會──「腦趴」啟發。因此,本期《科技報導》特別專訪...
神經科學神經退化疾病慢性疼痛腦趴
保留巨獸的雄偉─動物標本師 黃雯杰專訪
2020.09.01
保留巨獸的雄偉─動物標本師 黃雯杰專訪
作者 / 曾柏諺/臺灣大學生命科學所碩士生,樂在邊避開知識的...
609期
動物的生命逝去之後,可藉由製作標本的方式保留牠們生前的模樣,標本師黃雯杰正是為了這個原因,踏上了製作標本一途。對標本師而言,雕塑能力與立體空間感是最基本且重要的需求,在多年經驗累積下,他對於各種動物的製作...
生物動物標本剝製標本
讓擱淺鯨豚 巧手回「生」─ 鯨豚標本師李宗翰專訪
2020.09.01
讓擱淺鯨豚 巧手回「生」─ 鯨豚標本師李宗翰專訪
作者 / 郭毓璞/畢業於臺大生態演化所的鯨豚實驗室,待過環保...
609期
臺灣周圍海域有許多不同的鯨豚物種,但要實際一窺牠們的面貌卻十分不容易。如果想見到鯨豚的實際樣貌,藉由標本的展示也是不錯的選擇。在臺灣,有一位奉獻20年的「鯨豚標本師」李宗翰,經過多年來琢磨製作標本的手藝,秉...
鯨豚中華白海豚標本糙齒海豚海洋
讓埋藏地下的古代生物重見天日─古生物學家蔡政修專訪
2020.09.01
讓埋藏地下的古代生物重見天日─古生物學家蔡政修專訪
作者 / 曾文宣/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生態演化研究所,熱衷於分...
609期
化石是生於現代的人們窺探古代生物的媒介之一。在臺灣這塊島嶼上,其實也蘊含了許多不為大眾所知的古生物故事。而主持臺大生科系古生物實驗室的蔡政修老師,是臺灣少見的古生物學家。他從最初對於古生物的熱情,一步步走...
古代生物化石標本早坂犀
2020跨領域神經科學研討會初登場—匯集16個學會的熱血神經科學家 陳志成專訪
2020.06.29
2020跨領域神經科學研討會初登場—匯集16個學會的熱血...
作者 / 李依庭/本刊主編。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
607期
人體中貫穿各處的神經系統,是身體的指揮,它讓我們能感知這個世界,將接收到的訊息傳遞到大腦整合和判斷,讓我們作出適當的反應;或是當我們遇到危險或壓力時,也能在意識控制之外自動為身體調整狀態來因應。
神經科學機械力痛覺神經神經纖維末梢跨領域生醫領域
  • 1
  • 2
  • 3
  • »
TOP
科學月刊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 77 號 7 樓
服務電話:+886-2-2363-4910
電子郵件:scimonth@scimonth.one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09:30~17:30,例假日除外。
  • 認識科月

    關於科月
    各期目錄
    投稿須知
    合作洽談
  • 讀者服務

    購買雜誌
    訂閱雜誌
    網路會員
    訂閱電子報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
  • © 1970- by Science Monthly 若需轉載、使用科學月刊或科技報導的文字、圖像或影音等,請洽本公司。
網頁設計 : 藝誠網頁設計公司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