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2024.06.01
進入光的殿堂 台灣光子源的誕生與升級之路
作者 / 採訪撰稿|張樂妍/本刊主編
654期
新竹科學園區內,座落著兩座巨大的環狀建築。雖然高度僅有兩三層樓,不過其中一棟環形建物的圓周長卻長達518.4公尺。這裡是國家級的學術研究中心,設備中蘊含的技術不僅在全球名列前茅,建築本身更曾經登上國際學術期刊...
同步輻射
光子源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
同步加速器
高能物理
基本粒子
電子
科學研究
2024.04.01
埋下太空探險夢的種子 埋下太空探險夢的種子
作者 / 採訪撰稿|張樂妍/本刊主編
652期
去(2023)年9月,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太空科學與科技研究中心和日本JAMSS公司(Japan Manned Space Systems)合作,加上協辦單位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共同舉辦了一項開創先河的微重力蛋...
太空
中央大學
生醫工程
太空科學
JAMSS
高中營隊
微重力實驗
2024.03.01
自動駕駛進行式 臺灣的自駕車何時上路?臺灣智駕測試...
作者 / 採訪撰稿|張樂妍本刊主編(本文照片皆由羅億庭拍攝)
651期
隨著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高速發展,AI駕駛車輛已從想像逐漸成為現實。讀者不難在新聞中看到各大車廠推陳出新的各式輔助駕駛功能,包含自動煞車、切換車道、調整車距等。不過,完全由電腦取代人類來...
人工智慧
自駕車
謝明霖
無人載具
國科會
光達
聯網系統
2024.02.01
透過iGEM認識合成生物學 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教...
作者 / 採訪撰稿|李依庭/《科學月刊》副總編輯
650期
在一個週間的午後,我們來到陽明交通大學博愛校區,抵達依約的樓層,卻遍尋不著門上掛著陳文亮實驗室的名牌。詢問櫃檯後不一會兒,陳文亮便笑容可掬地從門上掛著「農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griTalk Co. Ltd)的門口走出...
iGEM
陳文亮
合成生物學
跨領域競賽
陽明交大
物聯網
2024.02.01
發現全新天文現象的雙重喜悅 天體物理學家羅瑞默專訪
作者 / 採訪撰稿|陳子翔/畢業於師大地科系,現為師大科教所...
650期
快速電波爆(fast radio burst, FRB)是一種持續時間極短,但具有瞬間高強度的電波訊號,最早在2006年被觀測發現。去(2023)年天文學界重要的邵逸夫天文獎,就頒發給發現快速電波爆的三位學者貝爾斯(Matthew Bailes)...
羅瑞默
邵逸夫天文獎
快速電波爆
脈衝星
色散量測
天文
2024.01.01
讓厝邊頭尾對量子力學琅琅上口 量子熊計畫主持人林秀...
作者 / 採訪撰稿|羅億庭/本刊編輯
649期
由一群物理學家組成的量子科學推廣團隊,能碰撞出什麼火花? 走鐘獎,是臺灣YouTuber和新媒體創作者的年度盛會。在去(2023)年的第五屆走鐘獎中,一部講述多重宇宙、量子力學、聽起來既艱深又複雜的科學影片入圍了...
量子熊
林秀豪
物質波
量子力學
量子電腦
科普教育
2023.12.01
從火海中重返生活對抗疤痕攣縮的復健之路 陽光社會福...
作者 / 採訪報導|張樂妍/本刊主編(本篇照片皆由作者拍攝)
648期
2015年熱夏,新北市八仙樂園發生塵燃事件,導致499人燒燙傷、15人死亡。這場意外不僅震驚全臺,當年臺灣全民健保共花費7.65億臺幣醫治這些燒燙傷傷友。2016年4月,士林地方法院在判詞中描述倖存者的身心經歷: 「…...
陽光福利基金會
林靜嫄
職能治療
燒燙傷
疤痕
壓力衣
復健
2023.09.01
開創醣化學的先鋒 從醣分子合成到流感、癌症疫苗的研...
作者 / 李依庭/本刊副總編輯
645期
醣類、脂質、蛋白質、核酸,相信讀者對於構成生物體內的四大分子一定不陌生,而其中的醣類⸺也就是碳水化合物,是人類透過飲食、獲取能量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科學家逐漸發現醣類除了提供人體...
醣化學
翁啟惠
疫苗研發
蛋白質
醣化
生技研究
科學教育
2023.08.31
斑馬魚尾鰭的「機械波」有什麼功用?揭開250年再生之...
作者 / 羅億庭/科技報導主編
501期
在今(2023)年6月刊登於《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期刊的研究中,陳振輝更與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林耿慧組成跨領域團隊,以斑馬魚尾鰭作為研究模型,發現了斑馬魚能利用「機械波」偵測受傷位置並調控相對應的傷口癒...
斑馬魚
再生
基因轉殖
無合成分裂
機械波
過氧化氫
多顏色細胞標誌技術
Brainbow
Skinbow
跨領域
顯微攝影
顯微攝影競賽
元利儀器
2023.07.07
身處臺灣, 我們能否搭上生成式AI的浪潮?陳良基、張...
作者 / 張樂妍/本刊編輯。
643期
生成式AI同時帶來了方便與衝擊,也讓我們被迫面對原本看似遙遠、由AI取代人類的故事情節。全世界都正在遭受這波浪潮奇襲,更何況是身處小島的我們。如何迎接浪潮,不被擊倒;或是乘上浪潮前端,迎風而立?我們邀請了前任...
生成式AI
人工智慧
機器學習
科技產業
臺灣
2023.06.01
走過COVID-19 疫情後的我們 「記疫」計畫主持人林文源...
作者 / 羅億庭/本刊編輯。
642期
2020 年,「記疫」團隊因科技部計畫誕生,希望能留存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下臺灣各界的經驗與觀點,提供給未來的人們借鏡。除了架設網站和社群媒體外,記疫團隊也在疫情緩和時舉辦座談會及書展,期望藉由線上...
COVID-19
林文源專訪
專訪
臺灣
疫情
社會問題
2023.03.30
臺灣的「麵包樹」不是「麵包樹」?解開百年誤會的奇幻...
作者 / 採訪撰稿|張樂妍,本刊主編。
640期
麵包樹是臺灣的常見樹種,但是生長在臺灣的麵包樹似乎在形態上和國外的麵包樹有些差異。
麵包樹
植物分類學
波蘿蜜
太平洋麵包樹
2023.02.02
當精準育種中的基因編輯魔法 碰上水產養殖 臺灣海洋大...
作者 / 採訪撰稿|廖羿雯本刊採訪編輯。
638期
基因編輯是以生物技術編輯目標基因,從而獲得理想性狀的技術。此技術可不引進外源基因,大幅縮短育種時間,得到與傳統育種、自然突變或化學誘變相似的結果。
基因編輯
水產養殖
CRISPR-Cas9
遺傳學
育種
基因改造
2022.12.05
來自恆春的意外「鯨」喜 -科博館臺灣鯨魚化石挖掘團...
作者 / 羅億庭/挖不了化石,就寫一寫化石,本刊編輯。
637期
今(2022)年5月,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的助理研究員楊子睿帶領的團隊,在恆春地頭溝河谷中發現了一具保存得極為完整的大型鯨魚化石。在歷經「地獄般」的三個多月後,終於成功將整具化石從地層中挖掘出來。
鯨魚
化石
藍鯨
大翅鯨
化石挖掘
古生物
科博館
臺灣古生物
臺灣鯨魚
鯨魚化石
2022.09.01
人型AI,能取代摯愛的親人嗎?《科學少女》導演莊景燊...
作者 / 採訪撰稿|羅億庭。想要一隻像哆拉A夢的機器貓,本刊...
633期
試想如果有一天,你過世的親人以「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樣貌重新回到身邊,你會有什麼感受?
科普AI教育電影
人工智慧
AI
影視作品
《科學少女》
人形AI機器人
生命
親子教育
科學教育
2022.09.01
第三種細胞分裂方式「無合成分裂」背後的發現之旅
作者 / 採訪撰稿/張樂妍本刊編輯。
633期
由於想繪製出再生藍圖的想法,陳振輝踏上以多顏色標誌技術解構再生過程細胞行為的研究旅程。12 年間他面對各項挑戰,而實驗中一次意外的發現,竟在後來成為突破性的研究,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陳振輝分享自己...
尾鰭
再生基因
彩色斑馬魚
多顏色細胞標誌技術
皮膚細胞
Skinbow
細胞分裂
2022.08.15
利用3D病理影像全面提升精準診斷 捷絡生技執行長林彥...
作者 / 李依庭/本刊副總編輯。
488期
「病理檢測」是癌症治療過程中很重要的診療環節,可以讓醫生確認患者的癌症期數以及後續的診斷方向,更是影響往後病患治療的關鍵。近年來除了醫院常用的石蠟切片等2D染色技術之外,醫學影像技術更是全球科研單位亟欲開發...
病理檢測
癌症治療
3D病理影像技術
組織檢體
次世代定序
基因檢測
捷絡生技
數位賦能
3D光學影像
醫療
2022.08.01
釀酒酵母的前世今生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 中心副...
作者 / 張樂妍/本刊編輯。
632期
釀酒酵母是與人類生活最相關的微生物之一,未馴化釀酒酵母的發現除了能提供食品應用,也拓展更多研究領域,例如釀酒酵母多樣性、起源地、生態特性、棲位。
專訪
釀酒酵母
發酵
酵母菌
單細胞生物
分子生物學
遺傳多樣性
殼斗科
橡樹
森林生態
棲位
2022.07.16
打開微觀世界新視野 融合科學與美學的顯微攝影
作者 / 羅億庭/電腦桌面是顯微鏡下的水熊,本刊主編。
487期
從小到大,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經學校實驗課中使用顯微鏡觀察過洋蔥表皮細胞、人類口腔皮膜細胞的形態,抑或是在生物課本上看見過細胞在顯微鏡下的樣子。
顯微鏡
元利儀器
Taiwan顯微攝影競賽
COVID-19
細胞
細胞球
病毒蛋白
螢光染色3D細胞
十二指腸絨毛
共軛焦顯微鏡
彩蕨
2022.06.01
解密臺灣的「恐龍博士」與他的竊蛋龍研究 科博館研究...
作者 / 羅億庭/喜歡科博館裡會動的大恐龍, 採訪本刊編輯。
630期
知名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開啟了不少人對於恐龍的認識與想像,希望能揭開這些遠古巨獸的神祕面紗。那在臺灣,有沒有專門研究恐龍的人呢?
質譜儀
古生物學
標本
化石標本
恐龍研究
竊蛋龍類
原紫質
膽綠質色素
掠食者
2022.05.01
從零開始認識文物保存與修復,透過科學賦予舊文物新生...
作者 / 撰稿採訪|鄭曉雯/現為臺大新聞所碩二研究生,碩一就...
629期
人類在歷史的洪流中留下了種種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隨著時間的推進、環境的變化,或是人為的影響,這些歷史上的重要資產也會隨之劣化、損毀。而保存這些凝聚時代樣貌與人文藝術的產物,以及維持它們的健康,就是文物修...
李益成營運長文物
專訪
文物修復
文化資產
電子顯微鏡
光譜儀
紅外線
螢光反應
紫外線
除蟲技術
清潔
2022.04.15
致力追求真實的科學新聞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執行長陳璽...
作者 / 採訪撰稿|林承勳/想泡在水池裡當隻熱帶河馬。
484期
不論是什麼領域,從國際公共衛生議題,如Omicron變種病毒突變出傳染力更強的亞型:BA.2;或遠方北極海有塑膠微粒聚集;還是和臺灣本身有關的開放日本福島地區食品進口政策,在許多科學議題發生時,都可以看到「台灣科技...
公共衛生
Omicron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大眾媒體
科學資訊
科學新聞
知識
人工智慧
多元資金
科學傳播
閱聽習慣
2022.02.01
多聽少說,以傾聽與同理 陪伴孩子度過憂鬱心理 諮商心...
作者 / 林承勳/想泡在水裡當隻熱帶河馬。
626期
• 青少年的憂鬱症狀與成人不同,在兒童末期到青少年初期,孩子的情緒起伏常以焦慮的形式出現;到了青少年中後期,則會出現明顯的憂鬱情緒,而青少年也可能以憤怒的形式表現憂鬱。
憂鬱症
青少年
同儕霸凌
情緒
情緒壓力
憂鬱情緒
心理諮商
憂鬱症狀
個性
憂鬱問題
外顯行為
2021.12.14
推動結合基礎研究與臨床醫療,幫助更多患者的轉譯醫學...
作者 / 採訪撰稿|羅億庭
480期
如果有一個地方,有著充足的先進實驗儀器與資源可以讓學者、醫師共同進行實驗,結合基礎研究結果與臨床上得出的結論,雙方一起生產出對患者最有用的研究成果,這會讓他們碰撞出什麼火花呢?
轉譯醫學
醫學
基礎研究
臨床實務
奈米粒子
介白素-33
慢性疾病
免疫調控機轉
母胎醫學
細胞治療
PDL1
免疫治療
2021.11.01
來自海洋的藥物 蔡宗昌院長專訪
作者 / 採訪撰稿|曾柏諺/臺灣大學生命科學所碩士生,樂在邊...
623期
海洋擁有許多珍貴的資源,用於對抗病毒的藥物,有一半皆取自於海洋生物。安泰醫院的蔡宗昌院長指出,從1950 年代起,科學家就已在加勒比海海綿中發現可用於藥物的阿拉伯糖苷類化合物。而到了現代,科學家利用人工智慧對...
新冠病毒
T細胞免疫
中和抗體效價
抗病毒藥物
海洋
阿拉伯糖苷類化合物
海洋藥物
天然化合物
摩爾定律
2021.11.01
臺灣將成無魚之島嗎?邵廣昭研究員專訪
作者 / 採訪撰稿|謝宜蓉/2014年一頭栽入太平洋擔任海上解說...
623期
臺灣周遭的海域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但由於大量捕撈,根據研究指出,臺灣海域周遭的魚類種類及數量不斷減少。為了拯救數量逐漸減少的魚類,設立海洋保護區,並訂出適當的管理辦法是當務之急。此外,推動食魚教育,使民眾...
臺灣魚類
海洋生物
海洋保護區
魚類
食魚教育
萬里蟹
海洋文化
地理位置
物種
繁殖速度
2021.11.01
以科普教育提升科學素養 邱美虹教授專訪
作者 / 採訪撰稿|陳亭瑋/臺灣師範大學畢,主修生命科學。經...
623期
近期COVID-19 疫情爆發,我們周遭充斥著各種關於疫情、防疫、疫苗等消息。若要正確判讀消息的內容,大眾必須具備及培養「科學素養」。而科學素養的養成,則需有健全的公民科學教育。此外,科普知識及科學傳播,將可作為...
COVID-19
科學素養
社會性科學議題
公民科學素養
科技
個人
社會
數位媒體素養
資訊應用
媒體
2021.11.01
科普也能IP化嗎?生活數學的多元轉製 賴以威教授專訪
作者 / 謝育哲/本刊主編。
623期
「IP化」是近年來的商業趨勢,將特定的故事改編成各種作品或衍伸物,使商業價值最大化。而科普知識也能搭上IP化的順風車,臺灣師範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賴以威教授認為,傳播科普知識不只有單一的面向,若能找到合適的主題,...
IP化
科普知識
數學科普議題IP化
智慧財產權
《哈利波特》
影音
教案
數感實驗室
2021.11.01
灌溉名為「科學普及」的大樹 李旺龍教授專訪
作者 / 羅億庭/本刊編輯。
623期
由成大材料系李旺龍教授與師培中心黃紀茸助理研究員開設的「科學行銷概論」課程,結合既有的系列科普講座,透過教學、實作,激發學生對於科學傳播的興趣,更邀請許多校外專業人士說明行銷技巧,提升學生的科學敘事能力。...
法拉第
科學傳播
教授李旺龍
敘事力計畫
跨領域
科學敘事能力
科普活動
COVID-19
2021.11.01
館長們怎麼看?臺灣科普未來的發展
作者 / 林承勳/臺大生命科學系學士、新聞研究所碩士。喜歡攝...
623期
今(2021)年全國科普論壇的圓桌會談「盤整精簡 科普創新」,邀請到全臺5位國立科學類博物館館長齊聚一堂,針對臺灣當前的幾個科普教育議題提出各式觀點。
全國科普論壇
海科館
環境教育
環境議題
科普教育
環境永續
時事話題
1
2
3
»
頁次:
1
2
3
資料總數:83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