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1-11-30「夢幻藍招潮」的身分與 「擁劍」之謎 624 期

Author 作者 施習德/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主持無脊椎動物研究室,主題為招潮蟹、淡水蝦蟹、陸蟹的自然史。

「招潮蟹」是全球熱帶與亞熱帶海濱常見的蟹類,其巨大的螯足、鮮豔的體色、逗趣的舞步、龐大的族群,都吸引著古今中外許多博物學家們的關注。目前已確認的招潮蟹共有107種之多,然而分類學上仍有許多老名字有待釐清與處理,以符合命名法規的原則,並維持分類系統的穩定。

本文介紹兩個招潮蟹名稱「藍色招潮」和「擁劍」,其中「藍色招潮」的原文描述地點在婆羅洲(Borneo),「擁劍」則是中國古書常提及的招潮蟹。這兩個看來毫不相干且距離遙遠的招潮蟹名字,在詳加考證後,其實是同樣的種類——擬屠氏管招潮(Tubuca paradussumieri)!這是德國甲殼類學家博特(Richard Bott)於1973年描述的物種,模式產地在孟加拉地區(Bengalen),目前則廣布於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

較年輕的雄蟹,很少出現藍背甲的特徵,因此這張照片彌足珍貴。(BernardDUPONT 提供,攝於馬來西亞古晉)

鮮豔又夢幻的「藍色招潮」

1847年,英國博物學家亞當斯(Arthur Adams)在英國軍艦沙馬朗(Samarang)號的航海日誌中,曾介紹一種產於婆羅洲沙勞越盧帕河(Batang Lupar)附近的招潮蟹,除了強調這是未被描述過的物種,並命名為「藍色招潮」(Gelasimus caerulens)外,也說明其背甲是漂亮鮮豔的藍色,生態習性包括個體會群聚在許多黑泥的河岸區,炎熱白天低潮時會出來覓食。由於以上敘述已滿足了國際動物命名規約(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ICZN)對於新名稱的要求,因此在分類學上,「Gelasimus caerulens」為一個適用名稱(available name)。

既然名稱符合法規,就有必要去釐清「藍色招潮」到底是哪一個種類?亞當斯描述的藍色招潮標本,原先被認為應該存放於倫敦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中,但經搜尋後館內並沒有發現相關的標本,因此只能從原始描述中著手。由於缺乏形態的描述,所以第一步是先篩選具有「藍背甲」的物種。在印度西太平洋的招潮蟹中,背甲為藍色的種類不多,有些種類的藍背甲僅出現於某些個體,甚至僅出現在一天的特定時段。

若我們將範圍縮小至模式產地附近的種類,則擬屠氏管招潮和呼喚丑招潮(Gelasimus vocans)是最有可能的候選者,前者背甲為較深的鈷藍色,較符合種小名「caerulens」(深藍色)的含意;後者的背甲則是較淺的淡藍色。此外,前者的典型棲地為具有細底質的泥灘地,也與原文描述的泥岸與黑泥一致;後者則大多生存於帶泥的粗沙質灘地。

透過以上各條線索,我們可以藉此確認亞當斯在 1847 年描述的物種,應該就是擬屠氏管招潮。雖然「Gelasimus caerulens」名稱出現較早,應具有優先權,但它在發表後就未被當作是一個有效名稱(valid name)〔註〕,加上擬屠氏管招潮名稱已使用在許多文獻中,因此應用法規條文中的「優先地位顛倒」(reverse precedence),採用次異名(junior synonym),使得擬屠氏管招潮成為本種的有效名稱,並指定模式產地附近的標本為新模式(neotype)。本文章和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李光前自然史博物館(Lee Kong Chain Natural History Museum)的兩位學者劉恩怡(Martyn Low)與黃𥜥麟(Peter K. L. Ng)合作,於今(2021)年發表於《甲殼動物學》(Crustaceana)期刊,總算釐清這個170多年前的分類謎團! 解開「擁劍」之謎!……【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