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2-01-15輪班工作者夜間進食,可能增加第二型糖尿病的罹病風險 481 期

Author 作者 編譯|劉姿婷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類祖先依照內生性的晝夜週期(circadian rhythm)而發展出的生活作息型態。然而,隨著時代演進,社會開始需要一些人力,投入在非朝九晚五的工作中。廣義而言,非正常班時間的工作,如傳統三班制、待命性質、或非固定時間的工作,均屬於輪班工作(shift work)。輪班工作挑戰了人類內生性的晝夜週期,輪班工作者除了睡眠受干擾外,其飲食習慣也可能也與正常作息者不盡相同。例如,輪班工作者可能傾向於吃唾手可得、但易導致肥胖的食物,且他們的進食時間也因工作需求而異於正常的三餐時間。過去的研究也指出,輪班工作者罹患代謝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正常作息者高,然而其中的原因仍尚未完全釐清。

最近,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研究人員執行「醫學時間生物學計畫」(Medical Chronobiology Program),首次利用進食時間為策略,試圖探討夜班工作者的晝夜週期失調與葡萄糖耐受性不良的相關性。該研究招募了7位女性、12位男性,平均年齡為26.5歲的健康受試者進行試驗。受試者首先須接受由實驗室控制晝夜週期、並模擬夜班工作的條件共計14天後,一組受試者安排夜間進食,以模擬典型夜班工作者的飲食型態;另一組則將其飲食安排於白天完成。研究結果指出,同樣模擬夜班工作的模式,夜間進食導致平均血糖增加了6.4%,然而日間進食組的受試者則無此現象,該篇研究於今年(2021)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期刊。

研究人員指出,造成此結果的背後機制相當複雜,夜間進食造成血糖升高可能是由於晝夜週期失調(circadian misalignment)所致。控制晝夜週期的中樞位於大腦的下視丘(hypothalamus);另外,一些身體周邊組織的「時鐘」可能與睡眠/清醒、光照/黑暗、空腹/進食週期同步。代謝器官在體內負責進行合成代謝(anabolism,消耗能量以建構細胞的成分)與分解代謝(catabolism,將物質分解以獲取能量),而代謝活動的平衡受到晝夜週期的調控。當代謝器官接受到下視丘的晝夜週期訊息與環境的時間訊息(如光照/黑暗、空腹/進食)不一致時,合成代謝與分解代謝作用可能因此被打亂,進而造成代謝失衡。正常作息為日間進食,而夜班工作者卻因工作需求改採夜間進食,因此可能出現下視丘與環境的時間訊息不一致,進一步導致代謝失衡,此機制可能可解釋,為何夜班工作者有較高機率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該研究指出,在夜班工作模式下,若維持日間飲食,可能可將中樞與周邊組織的「時鐘」達成較良好的協調,因此,未來可利用進食時間為介入措施,著手針對改善輪班工作族群常見的代謝健康問題。

新聞來源
1. Sarah L. et al., Daytime eating prevents internal circadian misalignment and glucose intolerance in night work. Science Advances, Vol.7 (49),2021.
2. Daytime meals may reduce health risks linked to night shift work.ScienceDaily, 20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