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登入
  • 購物車(0)
HOME
×
  • 關於科月
    • 關於科月
    • 科月目錄
    • 科報目錄
  • 購買科月
    • 訂閱方案
    • 優惠方案
    • 諾貝爾系列
    • 購買單期
    • 購買通路
  • 投稿須知
  • 推廣專案
    • 星火相傳計畫
    • 支持專案計畫
  • 進階搜尋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評論
  • 精選文章
  • 活動訊息
  • 永續科學
  • 基金會
  • 科技報導
  • English
  • ig
  • line
  • facebook
  • 3
  • 3
  • 3
  • 3
- 文章分類 -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評論
  • 精選文章
  • 活動訊息
  • 永續科學
  • 基金會
  • 科技報導
  1.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經濟
永續
臺灣科學家如何打造沒有動物實驗的未來?方圓細胞生醫、久浪智醫團隊專訪
2025.04.01
臺灣科學家如何打造沒有動物實驗的未來?方圓細胞生醫...
作者 / 撰稿採訪|羅億庭 生醫系畢業的打工仔,喜歡冷知識、...
664期
從技術研發到產業應用,動物替代試驗仍在持續進化中。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當科學家不再需要透過動物試驗來驗證新藥的安全性時,我們便能真正迎來「後動物試驗時代」。
3D細胞培養動物試驗動物權器官晶片
FRC— 不只是機器人,更是創新與競技的極限挑戰 MORE THAN ROBOTICS
2025.04.01
FRC— 不只是機器人,更是創新與競技的極限挑戰 MORE ...
作者 / 李依庭|本刊副總編輯
664期
臺灣史上第一次2025 FRC 國際級臺灣區域賽於3 月8日至9 日在新北市工商展覽中心圓滿落幕,吸引來自全國及波蘭、夏威夷、澳洲、菲律賓等橫跨四大洲37 支隊伍參賽,超過1200 名觀眾到場觀賽。
FRC機器人臺灣區域賽STEM
開箱氣象署太空天氣作業!太陽活動、電離層變化 會對生活造成什麼影響? 中央氣象署數值資訊組研究員李奕德專訪
2024.09.09
開箱氣象署太空天氣作業!太陽活動、電離層變化 會對...
作者 / 撰稿採訪|羅億庭
657期
1989 年3 月13 日,一道道絢麗的極光罕見地出現在美國南方的佛羅里達州、德克薩斯州上空。從未看過極光的人們被這壯闊的景象吸引。源頭來自於一次劇烈噴發的太陽日冕物質拋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1989 年3 月...
電離層太陽觀測太空天氣太陽黑子
進入光的殿堂 台灣光子源的誕生與升級之路
2024.06.01
進入光的殿堂 台灣光子源的誕生與升級之路
作者 / 採訪撰稿|張樂妍/本刊主編
654期
新竹科學園區內,座落著兩座巨大的環狀建築。雖然高度僅有兩三層樓,不過其中一棟環形建物的圓周長卻長達518.4公尺。這裡是國家級的學術研究中心,設備中蘊含的技術不僅在全球名列前茅,建築本身更曾經登上國際學術期刊...
同步輻射光子源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同步加速器高能物理基本粒子電子科學研究
斑馬魚尾鰭的「機械波」有什麼功用?揭開250年再生之謎的跨領域研究-中央研究院陳振輝、林耿慧專訪
2023.08.31
斑馬魚尾鰭的「機械波」有什麼功用?揭開250年再生之...
作者 / 羅億庭/科技報導主編
501期
在今(2023)年6月刊登於《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期刊的研究中,陳振輝更與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林耿慧組成跨領域團隊,以斑馬魚尾鰭作為研究模型,發現了斑馬魚能利用「機械波」偵測受傷位置並調控相對應的傷口癒...
斑馬魚再生基因轉殖無合成分裂機械波過氧化氫多顏色細胞標誌技術BrainbowSkinbow跨領域顯微攝影顯微攝影競賽元利儀器
來自恆春的意外「鯨」喜 -科博館臺灣鯨魚化石挖掘團隊專訪
2022.12.05
來自恆春的意外「鯨」喜 -科博館臺灣鯨魚化石挖掘團...
作者 / 羅億庭/挖不了化石,就寫一寫化石,本刊編輯。
637期
今(2022)年5月,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的助理研究員楊子睿帶領的團隊,在恆春地頭溝河谷中發現了一具保存得極為完整的大型鯨魚化石。在歷經「地獄般」的三個多月後,終於成功將整具化石從地層中挖掘出來。
鯨魚化石藍鯨大翅鯨化石挖掘古生物科博館臺灣古生物臺灣鯨魚鯨魚化石
再次看見「甜甜圈」黑洞!事件視界望遠鏡解密銀河系中心的「巨獸」
2022.05.13
再次看見「甜甜圈」黑洞!事件視界望遠鏡解密銀河系中...
作者 / 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
630期
2019年4月第一張室女座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的影像,讓黑洞從神秘且難以想像的概念中鮮活地展現在世人面前。然而,這僅僅是廣大宇宙中的一個黑洞,我們能否看見其他黑洞?
黑洞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室女座M87星系人馬座A星Sgr A*銀河系黑洞諾貝爾物理學獎大質量緻密天體中研院
公民科學助攻 一同守護海洋環境與生態
2021.11.30
公民科學助攻 一同守護海洋環境與生態
作者 / 採訪撰稿|謝宜蓉 2014 年一頭栽入太平洋擔任海上解說...
624期
在臺灣,公民科學早已在陸地上深根多年且蓬勃發展,而海洋環境的公民科學則處於萌芽階段。為了鼓勵更多公民科學家加入守護海洋的行列,海保署於今年舉辦「海洋公民科學家數據松」,希望透過公民的力量,將過往科學家收集...
海洋公民科學數據松海洋保育海龜鯨豚在地守護計畫海洋資料庫海保署
「海有問題 我來分析」第一屆海洋公民科學家數據松活動
2021.11.29
「海有問題 我來分析」第一屆海洋公民科學家數據松活...
作者 / 採訪撰稿|馬琬淳、陳毅龍、林承勳
624期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簡稱海保署)近年來建置iOcean海洋保育網,號召民眾回報海洋生物目擊資訊,藉此建構臺灣海洋生物資源的大數據。而民間也有許多團體,以公民科學方式累積多年海洋保育相關數據。海保署希望透過公開...
數據松第一屆海洋公民科學家數據松活動海保署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iOcean鯨豚海豚海龜
「黑琵」今年回來嗎?連結各國鳥友的黑面琵鷺大普查 中華鳥會秘書長呂翊維專訪
2021.10.29
「黑琵」今年回來嗎?連結各國鳥友的黑面琵鷺大普查 ...
作者 / 採訪撰稿|羅億庭/本刊編輯。
623期
「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是由香港觀鳥會在2003年發起的活動,藉由東北亞到東南亞各國的鳥友互相合作,共同進行為期3天的黑面琵鷺監測,以確定瀕危鳥種黑面琵鷺的族群趨勢與整體狀態。隨著人們對黑面琵鷺保育的關注度上...
黑面琵鷺中華鳥會呂翊維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香港觀鳥會黑琵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
成為細胞治療整合平台 臺北榮總細胞治療核心實驗室
2021.08.31
成為細胞治療整合平台 臺北榮總細胞治療核心實驗室
作者 / 資料統整|謝育哲/本刊主編。
621期
建置於臺北榮民總醫院(以下簡稱北榮)的細胞治療核心實驗室,是目前臺灣各大醫學中心裡,極具規模的細胞治療臨床試驗產品生產場所,同時也能讓北榮院內各團隊透過本實驗室,爭取各類國家型計畫或發展產學合作計畫,共同...
科學月刊醫學生物學細胞治療臺北榮總北榮細胞治療核心實驗室
玩桌遊也能對抗紅火蟻? 讓我們一起成為「滅火英雄」!
2021.07.01
玩桌遊也能對抗紅火蟻? 讓我們一起成為「滅火英雄」...
作者 / 採訪撰稿|謝育哲/本刊主編。
619期
由師大科教所教授劉湘瑤及其團隊開發的「滅火英雄」桌遊,是一款教導防治紅火蟻入侵的遊戲。因過往以講座形式宣傳紅火蟻防治的效果不彰,劉湘瑤開始思考設計一套有效讓年長者學習紅火蟻知識的方式,「滅火英雄」因此應運...
生物外來種紅火蟻入侵紅火蟻桌遊滅火英雄劉湘瑤科學教育
我在手機裡養了一群螞蟻兵團! 《Anter 螞蟻研究所》林宗岐、鄭夢慈專訪
2021.07.01
我在手機裡養了一群螞蟻兵團! 《Anter 螞蟻研究所》...
作者 / 採訪撰稿|羅億庭/從零開始養螞蟻,本刊編輯。
619期
你有沒有養過虛擬螞蟻?在手遊《Anter 螞蟻研究所》裡,從觀察、鑑種、採集到養殖,你將能體會一系列螞蟻學家的研究歷程!除此之外,遊戲裡的螞蟻外觀特徵、戰鬥方式,也都力求與真實情境相同,讓玩家能藉著遊戲真正認識...
生物外來種紅火蟻入侵紅火蟻手遊《Anter 螞蟻研究所:手掌中的螞蟻世界》林宗岐鄭夢慈
關於我轉生變成世界屎尿第一人這檔事—楊佩良專訪
2021.03.30
關於我轉生變成世界屎尿第一人這檔事—楊佩良專訪
作者 / 羅億庭/搞笑諾貝爾獎大粉絲,本刊編輯。
616期
你知不知道哺乳類動物平均尿尿的時間有多長?袋熊便便為什麼是方的?其實不論體型大小,體重3公斤以上的哺乳類動物,尿尿時間都差不多是21秒;而袋熊的方形便便則是因為牠腸道內的肌肉厚薄不均,當便便經過腸道時就會被...
哺乳類大象動物袋熊尿尿時間方形便便搞笑諾貝爾獎
目標是一次影響一個世代,《基因怪獸 GenoMon》團隊的野望—陳俊宏、蘇芃翰、謝綸專訪
2021.01.25
目標是一次影響一個世代,《基因怪獸 GenoMon》團隊的...
作者 / 羅億庭/課金玩家,本刊編輯。
614期
策略卡牌手遊《基因怪獸:細胞攻佔-GenoMon: World War V inside the cell》,是一款以分子生物學、細胞學與病毒學為背景的遊戲,玩家將在遊戲中化身為主角「病毒使」操作基因,融合出虛擬病毒攻打虛擬細胞城市,並協助...
基因怪獸GenoMon病毒使電獺分子生物學細胞學群眾募資策略卡牌手遊
準備好了嗎?基因怪獸即將攻佔你的生活!
2021.01.07
準備好了嗎?基因怪獸即將攻佔你的生活!
作者 / 編輯部
由 電獺團隊 與 臺大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陳俊宏 跨界合作,一款結合了「細胞學、分子生物學與病毒學」的臺灣原創策略卡牌手遊《基因怪獸:細胞攻佔 - GenoMon: World War V inside the cell》,即將在 2021 年 1 月 7 日...
Genomon基因怪獸電獺細胞分子生物學募資
科技部回復成國科會 臺灣科學發展會更好嗎?
2020.12.31
科技部回復成國科會 臺灣科學發展會更好嗎?
作者 /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
613期
行政院於去(2020)年啟動組織改造,預計將廢除科技部並回復為國家科學委員會。從過去的長科會,一路改制為國科會,再到科技部,接著要再改回國科會。藉由訪談三位過去擔任過國科會與科技部的首長,道出臺灣科研發展與產...
科技部國科會陳良基張善政陳建仁科技部長國科會主委
「看見」腦神經:下一個世代的神經網路地圖
2020.12.01
「看見」腦神經:下一個世代的神經網路地圖
作者 / 陳亭瑋/臺灣師範大學畢,主修生命科學。經歷專案與編...
612期
在解密了果蠅全腦神經網路地圖後,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江安世,準備將腦科學的研究帶往全新的疆土──人腦。若想充分了解人類的大腦,除了顯微影像的技術發展之外,也需要一步一步的從模式生物,往更複雜的物種延伸,才能...
腦科學神經網絡記憶人類大腦果蠅生命科學神經元共軛焦顯微鏡跨領域
帶領神經科學走入臨床——非人靈長類動物疾病模型的建置
2020.12.01
帶領神經科學走入臨床——非人靈長類動物疾病模型的建...
作者 / 羅億庭/希望能第一次做實驗就上手,本刊編輯。
612期
有關非人靈長類的實驗,一直以來都是比較少人會去觸碰的領域,而想建立以獼猴為實驗動物的疾病模型,更需要克服操作實驗的人員稀少與維持遺傳背景穩定性的問題。若以複製動物的技術,複製出一隻經過基因編輯後具有疾病的...
神經科學突觸可塑性神經元神經調控獼猴疫苗腦疾病
意外搭上基因編輯這條大船─凌嘉鴻專訪
2020.12.01
意外搭上基因編輯這條大船─凌嘉鴻專訪
作者 / 羅億庭/本刊編輯。
612期
在2012~ 2015年間,凌嘉鴻曾在道納實驗室做過博士後研究,乘上了CRISPR-Cas9這條船,他當年在美國的研究生活也充滿許多高低起伏。而他在美國做研究時,成功發現當細胞週期到了S期,便會開啟HDR機制修復斷裂DNA,使...
諾貝爾獎化學獎蛋白質RNA結構生物學基因編輯CRISPR-Cas92020諾貝爾獎
科普文化的跨界交流—第一屆世界華人科普獎頒獎活動報導
2013.10.01
科普文化的跨界交流—第一屆世界華人科普獎頒獎活動報...
作者 / 李鍾旻/本刊主編。
526期
科普寫作能分享知識,讓一般大眾有機會接觸、獲悉科學訊息。為鼓勵優秀的科普作家與業餘科普工作者,位於四川的世界華人科普作家協會自今年起舉辦「世界華人科普獎」甄選,於兩年一度的評選中獎勵優質作品。
科普科普寫作科學科學素養傳播媒體科學知識
  • 1
TOP
科學月刊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 77 號 7 樓
服務電話:+886-2-2363-4910
電子郵件:scimonth@scimonth.one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09:30~17:30,例假日除外。
  • 認識科月

    關於科月
    各期目錄
    投稿須知
    合作洽談
  • 讀者服務

    購買雜誌
    訂閱雜誌
    網路會員
    訂閱電子報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
  • © 1970- by Science Monthly 若需轉載、使用科學月刊或科技報導的文字、圖像或影音等,請洽本公司。
網頁設計 : 藝誠網頁設計公司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