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經濟
2023.06.15
人類泛基因組初稿發表 將有助於研究人類遺傳多樣性
作者 / 編譯|陳亭瑋
498期
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類基因組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 HGP)初稿發布20多年後,人類泛參考基因體聯盟(Human Pangenome Reference Consortium,HPRC)於《自然》(Nature)期刊發表了人類「泛基因組」(pangenome)...
人類基因組計畫
泛基因組
倫理議題
2023.06.01
為什麼香檳裡的氣泡能穩定上升?
作者 / 編輯部
642期
你喜歡觀察氣泡飲料中流動的氣泡嗎?有沒有發現過香檳的氣泡會直線上升,但啤酒、碳酸飲料裡的氣泡卻不會?
氣泡飲料
香檳
流體力學
氣泡鏈
界面活性劑
2023.06.01
口罩顏色也會影響 人們的心理認知?
作者 / 羅億庭/口罩買太多用不完,本刊編輯。
642期
你還記得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最常戴的口罩是什麼顏色嗎?
COVID-19
口罩
口罩禁令
色彩心理學
透明口罩
吸引力
顏色
心理認知
2023.06.01
疫情下的經濟變遷
作者 / 張樂妍/本刊編輯。
642期
春末夏初之際,溫度逐漸上升,人們也漸漸脫下了口罩。看著恢復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的城市樣貌,我們的生活似乎已回歸疫情前的日常,彷彿那場災難性的傳染病未曾出現。
COVID
口罩
防疫政策
後疫情時代
國際
社會
2023.06.01
確診後仍久病不癒?解析「長新冠」症狀和致病因子
作者 / 齊嘉鈺/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
642期
距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宣布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為大流行疾病已經過了三年,全世界都在努力掙脫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簡稱新冠病毒)帶來的威脅,讓生活能繼續往前走。
COVID-19
長新冠
新冠病毒
內分泌
免疫系統
2023.06.01
跟你想的不一樣!漫長疫情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作者 / 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642期
防堵疫情的規定實施後,確實對人們的心理產生影響,但這些影響並非持續性,對不同類群的人們影響程度也不一。除了心理狀態,生活和發展上也發生負面影響,如老人退化加劇、孩童認知發展延後等,但其中也有正向的改變。疫...
COVID-19
韌性
心理狀態
孩童發展
生活
2023.06.01
疫情下的群眾心理科學、假消息與陰謀論的共伴效應
作者 / 黃俊儒/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長期關心科學...
642期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情形是「後常態科學」問題,容易助長假消息擴散。民眾在疫情時會選擇以意識形態而非科學知識判斷事態,容易掉入假新聞的陷阱,讓科學、假消息、陰謀論共伴發酵。防疫心理的形成機制複雜,我們應避免...
科學
COVID-19
後常態科學
假消息
群眾心理
陰謀論
共伴效應
2023.06.01
走過COVID-19 疫情後的我們 「記疫」計畫主持人林文源...
作者 / 羅億庭/本刊編輯。
642期
2020 年,「記疫」團隊因科技部計畫誕生,希望能留存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下臺灣各界的經驗與觀點,提供給未來的人們借鏡。除了架設網站和社群媒體外,記疫團隊也在疫情緩和時舉辦座談會及書展,期望藉由線上...
COVID-19
林文源專訪
專訪
臺灣
疫情
社會問題
2023.06.01
狒狒之死,動物園的哪個環節出問題?
作者 / 林翰佐/本刊總編輯,主修動物學。
642期
春暖花開的3 月,臺灣上演著一齣「動物星球」般的實境連續劇:一隻來源不明的東非狒狒(Papio anubis)在桃園地區突然現蹤,在社會上引起一陣漣漪。
動物
動物園
狒狒
動物脫逃事件
《野生動物保育法》
2023.05.16
核融合發電的文字遊戲
作者 / 賴昭正/前清大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所長;合創科學月...
497期
去(2022)年底的兩大新聞,除了11月30日美國舊金山OpenAI公司提供了一款不但可以回答你任何問題、跟你聊天,還可以快速(以秒計)幫你寫散文、詩歌、文章的人工智能軟體ChatGPT外,再來就是核融合(nuclear fusion)了...
核融合
物理
強作用力
氘
原子核
量子隧穿效應
核融合發電
淨能量
2023.05.16
淨零轉型政策下,交通運輸部門的減碳解方?
作者 / 鄭祖睿/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為...
497期
臺灣國家發展委員會於去(2022)年12月28日召開了「淨零轉型階段目標及關鍵戰略記者會」,會中除了公布2030年減碳目標,更宣布12項淨零關鍵戰略的具體行動與措施,期望能達成2050淨零願景。
碳排放
二氧化碳
運輸部門
貨物運輸減碳
人本綠色運輸
淨零轉型戰略
淨零綠生活
淨零
2023.05.16
中山大學研究發現 降血糖藥Metformin 可降低發生肝癌...
作者 / 整理報導|陳亭瑋
497期
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為肝癌的一種,是全球常見的癌症第五名。過往的研究已經發現慢性B型肝炎(hepatitis B)、C型肝炎(hepatitis C)、長時間飲酒、黃麴毒素(aflatoxin)等風險因子與肝細胞癌的...
肝細胞癌
降血糖藥
Metformin
肝癌
C肝
2023.05.16
意想不到的用途?陽交大團隊使用類澱粉蛋白淡化海水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497期
近年來,臺灣受到極端氣候影響常面臨缺水危機,將海水淡化或許是缺水問題的其中一種解方。但即便如此,水利署在2021年緊急於新竹南寮設置的海水淡化機組仍供不應求,且鹵水排放也可能對海洋生態造成衝擊。
類澱粉蛋白
海水
極端氣候
缺水
纖維性蛋白質
2023.05.16
臭氧導致PM2.5產生?中山團隊發現「水」可能是反應中...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497期
空氣中細懸浮微粒(PM2.5)對人體的危害受到許多民眾關注。它的來源可分為原生性與衍生性——原生性指的是當它被排放到大氣時就已經是PM2.5;衍生性則是指它在被排放之初並非PM2.5,而是在大氣環境中經過一連串化學反應...
臭氧
PM2.5
水
水二聚體
單萜烯
氣候變遷
2023.05.16
愛迪生獎名單公布 工研院5G基地臺智慧化管理系統榮獲...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497期
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1987年於美國創立,為表彰新產品、服務開發、市場行銷、人本設計、創新方面表現卓越的最負盛名的獎項之一,更有「創新界奧斯卡獎」之名。
愛迪生獎
智慧化管理
智慧射頻熱消融系統
2023.05.03
塑膠汙染不能只靠回收解決 「全面減少塑膠生產」為何...
作者 / 張凱婷/綠色和平減塑專案負責人。都市與社區規劃背景...
641期
塑膠汙染
回收
環境汙染
垃圾問題
2023.05.02
讓人欲罷不能 巧克力背後的融化科學
作者 / 編輯部
641期
科學家成功解析了當我們將一塊巧克力放入口中後,它在口中發生的物理變化過程。
巧克力
物理變化
油脂
物理機制
2023.05.02
氣候變遷 使棒球全壘打率提升
作者 / 編輯部
641期
今(2023)年的世界棒球經典賽(World Baseball Classic, WBC)於3 月21 正式落幕,本屆臺灣選手「國防部長」張育成和MVP 大谷翔平的精采表現也讓許多球迷熱血沸騰。
世界棒球經典賽
張育成
大谷翔平
全壘打
空氣密度
2023.05.02
移動的人群將自發地形成隊伍
作者 / 編輯部
641期
你有在擁擠的人群中行走的經驗嗎?就像在捷運中正紀念堂站轉乘時一樣。
人群
車道
運動模式
預測模型
2023.05.02
未來的「我們」會是什麼樣子?臺北市立美術館「未來身...
作者 / 張樂妍/本刊編輯。
641期
最近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文字、藝術、計算等生成功能上出現跳躍性地進展,以AI 取代各種職業的未來可能已經近在眼前。
人工智慧
AI
科技進化
藝術品
基因工程
混合生命體
生物多樣性
2023.05.02
以理性描繪自然之美 科博館「科畫博物」特展
作者 / 羅億庭/本刊編輯,沒有上過點圖課的生科人。
641期
從很久以前開始,科學家就嘗試透過各種方式留下眼前的景象,期望能藉由這些圖像記錄所見所聞。在15 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學習以科學的眼光重新認識萬物,詳細觀察各種事物的主體,並使用透視法、光影效果、正確的比...
科學
科學繪圖
藝術
活體
標本
2023.05.02
自四面八方、鋪天蓋地而來!塑膠微粒的傳播、衝擊與海...
作者 / 許瑞峯/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助理教授,...
641期
塑膠是由液化石油氣中的高分子單體成分再加入如塑化劑、穩定劑、抗氧化劑、染料、阻燃劑等添加劑後,加工固化交聯成形的聚合物。由於該材料具有良好的柔韌、可塑、耐用性等特質,自從1850 年代被開發以來用途日益廣泛。
塑膠廢棄物
塑膠微粒
聚氯乙烯
2023.05.02
吃到塑膠微粒會怎麼樣?飲食中塑膠微粒對健康的影響
作者 / 蕭伊倫/臺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學系副教授。
641期
自19 世紀中葉發明第一種合成聚合物⸺賽璐珞(celluloid)以來,全球塑膠年產量逐漸增加,至2020年時每年產量已達3.67億噸,廣泛地應用於各種民生和工業產品中。
食品
塑膠微粒
塑膠容器
合成聚合物
賽璐珞
廢棄物
2023.05.02
動物便便大調查!糞便微塑膠研究與環境汙染倡議
作者 / Jenny Yeh/擔任綠色和平東亞分部研究員,擁有環境政...
641期
調查研究一直是推動公共政策的重要依據,綠色和平科學研究部門(Science Unit)針對不同環境議題嚴謹地研究分析,發布研究報告揭露環境問題,進而向執政者與利害關係人提出訴求並制定解方。
塑膠微粒
公共政策
塑膠吸管
海洋動物
塑膠汙染
食物鏈
2023.05.02
收集塑膠微粒與垃圾!以過濾技術及無人船 減緩海洋塑...
作者 / 洪以柔/點點塑創辦人,臺灣師範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
641期
為阻止塑膠微粒危害擴大,點點塑公司製作了塑膠微粒收集器,發現塑膠微粒的濃度、成分與上下游、產業分布有關。
塑膠微粒
垃圾
過濾技術
無人船
海洋塑膠汙染
2023.04.24
有生態資料又有問卷訪談,該如何管理研究資料?CIRES ...
作者 / 黃寶霈/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研究專員。
該如何結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力量,讓綠能發展與在地的社會生態系統之間取得平衡?
自然科學
社會科學
永續研究
生態系統研究
動物資料
微氣候資料
社會系統研究
2023.04.24
在顛覆傳統的期刊出版機制之後《數位生命科學》遇到的...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496期
知名非營利開放取用期刊 《數位生命科學》(eLife)在去(2022)年10月宣布將推翻學術出版例行的先審查後發表模式,自今(2023)年1月31日起改採用「先發表再審查」,所有經期刊編輯接受的文章無論同儕審查的結果是好是...
期刊
出版機制
《數位生命科學》
2023.04.18
ChatGPT在紅什麼?「常民AI」的批評與反思
作者 / 編輯部
496期
你使用過ChatGPT了嗎?自從美國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OpenAI於去(2022)年11月推出ChatGPT後,它在各領域、各層面都掀起了廣泛又熱烈的討論。
OpenAI
ChatGPT
常民
人工智慧
2023.04.18
博士生人數年年下降,改革該從何著手?
作者 / 劉雨如/英國諾丁罕大學遺傳學博士。
496期
去(2022)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簽署了《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CHIPS Act),挹注高達132億美元的資金,積極發展半導體研究及生產力提升,維持國家科技發展的優先順位。
博士
學術訓練
經濟
心理健康
職涯發展
改革
2023.04.18
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邁入第16屆 期許推動更多女性投入...
作者 / 李依庭/《科學月刊》副總編輯。
496期
為表彰臺灣女性科學家在學術上的成就,臺灣萊雅公司於2008年起和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共同主辦「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藉以表揚臺灣女性科學家的卓越貢獻。此頒獎典禮截至今(2023)年已邁入第16年,表揚傑出獎及新秀獎共計...
癌症登月計畫
臺灣女科學家
天文學
高科技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資料總數:1337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