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3-06-01跟你想的不一樣!漫長疫情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642 期

Author 作者 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Take Home Message
• 防堵疫情的規定實施後,確實對人們的心理產生影響,但這些影響並非持續性,對不同類群的人們影響程度也不一。
• 除了心理狀態,生活和發展上也發生負面影響,如老人退化加劇、孩童認知發展延後等,但其中也有正向的改變。
• 疫情過後能發現,人們遠比想像中更強韌。筆者建議讀者以保持樂觀、相信自己、不畏挑戰的態度面對後疫情生活。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從2019 年末開始肆虐,對全世界都造成了影響,一直到今(2023)年大家的生活才逐漸重回正軌。不過在疫情趨緩的去(2022)年,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學術圈蔓延,就是學術的年會都在探討韌性,比方說臺灣心理學會的主題是「變遷下的韌性」,文化研究年會的主題是「韌/任性」等。這樣的現象其實不是偶然,有一些研究證據顯示,人們在面對COVID-19 時展現了無比的韌性,甚至有心理學家用「人類心理免疫大爆棚」描述此現象。

疫情暫時改變了心理狀態

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不少地方都施行了封城政策,以致於人與人實體見面的機會變少,不少人的孤單感也因此提升了。但是英國民調機構YouGov每週取樣的數據卻顯示,在開始封城後的第三個月起,有孤單感的人和疫情前相比已經沒有明顯的差異。

另外,因為對於疫情感到擔心,或是居家上課、上班而必須照顧小孩等情況,都加劇了人們的憂鬱狀態。但也有研究顯示,即便在疫情嚴峻的時候,只要做一些休閒活動,像是園藝、閱讀、聽音樂等,就可以降低人們不安的感受。而且這些因為疫情造成的憂鬱傾向,在2020年的年中也逐步回歸正常。

這樣的現象其實相當合理,因為多數人之所以有負面的情緒,跟外在的人事物有很大的關係。當這個外在的人事物不存在,或是被認定不具有如想像中的威脅時,負面情緒的強度自然就會減弱。

不過對於一些本身心理狀態就不佳的人,疫情造成的衝擊卻有可能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就是其中必須慎重面對的情形。此外,疫情對有些人的衝擊比一般人更大,比方說被迫失業或痛失至親的情況,也使得他們不一定能夠在短期內復原。

(123RF)

對生活和孩童發展並非全是負面影響

我們或許不一定能察覺疫情是否對自己的心理狀態產生改變,但不可否認的是疫情對於我們的「生活模式」造成極大影響。不論是需要戴口罩、餐廳不提供內用服務,或者不能舉辦團體活動等改變,都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影響。

談到疫情帶來最嚴重的打擊,應該是在機構居住的高齡者。因為防疫的緣故,機構禁止了親人的實體探視,而這對於不熟悉透過螢幕和他人互動的高齡者來說,是很挫敗的經驗。研究上也發現,缺乏良好的社交互動大大影響了高齡者的健康狀態。對於在社區生活的高齡者,因為無法參加實體的聚會,嚴重的社交隔離也讓退化的速度跟著加劇。……【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