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經濟
2020.11.15
DrugCell用人工智慧篩選癌症治療藥物
作者 / 林承勳
467期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醫學與癌症治療中心(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School of Medicine and Moores Cancer Center)教授兼癌細胞圖譜計劃與國家網路生物學資源中心主任伊德克(Trey Ideker),日前與研...
神經網路技術
DrugCell
人工智慧
癌症
癌細胞
腫瘤
藥物
神經元
細胞
2020.11.15
神經細胞體外培養靠微型機器人
作者 / 劉姿婷
467期
大腦掌管感覺處理、運動、學習、記憶與決策等功能,這些複雜的功能仰賴神經元之間適當的連結,即有功能的突觸(synapse),方能正常運作。
大腦
神經元
突觸
神經網絡
神經科學
神經細胞
自由基
雙光子聚合反應
微型機器人
磁力
2020.11.01
從牙齒揭露史前巨齒鯊的體型
作者 / 編輯部
611期
現已滅絕的巨齒鯊(Carcharocles megalodon)曾是海洋中最大的鯊魚,由於體型非常巨大且兇猛,常被作為電影的題材,而2018年好萊塢電影《巨齒鯊》(The Meg)更是直接將牠拔擢為主角明星,也使人們對於這個已經絕種的海...
巨齒鯊
海洋生物
牙齒
化石
鯊魚
尖吻鯖鯊
長鰭鯖鯊
鼠鯊
大白鯊
太平洋鼠鯊
2020.11.01
特定基因的突變,可能讓你對魚腥味不敏感
作者 / 編輯部
611期
魚有一種魚味,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日前,來自冰島的一項人類嗅覺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顯示:有些人的某個特定嗅覺基因突變,使魚腥味變得不那麼強烈。
嗅覺
基因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
三甲胺
TAAR5基因
OR6C70基因
OR52D1基因
2020.11.01
當豬吃下萊克多巴胺之後……
作者 / 徐濟泰/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美國伊利諾大...
611期
被餵食萊克多巴胺的豬,大多會出現增重速率、飼料使用效率及瘦肉率上升等現象,然而在不同品種間會有差異。在一些研究中發現,豬肉的顏色會出現些許的變化,但肉眼難以分辨。此外,餵食萊克多巴胺也會造成豬隻的生理與行...
瘦肉精萊克多巴胺
豬赤痢螺旋菌
彎曲形桿菌
脂肪
豬肉
2020.11.01
萊豬行不行?問題出在清楚標示!
作者 / 廖英凱。曾柏諺。
611期
含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開放在即,大眾關注此政策是否會影響自身健康?事實上,不管是豬肉或任何食物,重點在於食用劑量的多寡,完全無毒的食物並不存在。而大家所擔心的瘦肉精檢測標準,其實早已將敏感族群納入其...
瘦肉精
萊克多巴胺
豬肉
食安風險
2020.11.01
消失的基因─細菌和昆蟲的共同演化關係
作者 / 韓喬融/臺灣大學昆蟲系碩一,從昆蟲和微生物的角度看...
611期
共生菌在昆蟲體內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某些昆蟲若缺少共生菌則無法正常生長。由於昆蟲體內相較於外界環境來說較為穩定、安全且單調,細菌間的水平基因轉移機會下降,再加上共生菌DNA在複製過程中的基因隨機突變、基因...
基因
共生菌
細菌
演化
共生現象
沃爾巴克氏體
2020.10.15
CRISPR運用於人體醫療的潛力及挑戰
作者 / 陳淵銓/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生物化學博士。
466期
以CRISPR技術發展最精密及敏感的領域,應屬涉及人體醫療的部分。人體治療要求的技術層次最高,考量的關鍵議題最多,各國法規要求及限制亦最嚴格。
CRISPR
基因編輯
遺傳性疾病
P53基因
Cas9蛋白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神經退化性疾病
癌症
CDK-18基因
醫療
2020.10.05
【快訊】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作者 / 編輯部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美國病毒學家阿爾特(Harvey J. Alter)、英國生物化學家霍頓(Michael Houghton)及美國病毒學家萊斯(Charles M. Rice),以表揚他們發現C型肝炎病毒。
諾貝爾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諾貝爾生醫獎
C型肝炎
2020.10.01
小腦其實並不小,甚至超乎想像
作者 / 編輯部
610期
小腦的位置靠近腦幹及後腦皮質區下方,負責提供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及味覺等五種感官訊息,同時也與疼痛、運動、思想和情感有關。
小腦
大腦皮質
人類行為
認知
認知皮質區
2020.10.01
哺餵母乳能降低媽媽罹患糖尿病風險
作者 / 編輯部
610期
來自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的研究團隊分析流行病學報告後發現,對於曾經哺乳母乳的媽媽來說,即使在孩子斷奶後的數十年,也能降低媽媽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
母乳
糖尿病
葡萄糖
胰島素
2020.10.01
IUCN專家如何決定保育物種
作者 / 何宣慶/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副研究員。
610期
一個物種要變成的保育類,必須仔細檢討生物學、漁業活動及環境壓力等資料,再經由專家共同決議。透過IUCN物種專家會議,讓專家們在會議上討論物種的現況,以評估是否將這些物種列為保育對象。
保育物種
IUCN
軟骨魚
海洋
2020.10.01
從中心法則談遺傳學研究的演進
作者 / 吳岳隆/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副教授。
610期
從西元1859年開始,生物學家們開始對遺傳學產生好奇心,染色體、基因與DNA等名詞也相繼誕生;直到1958年由克里克(Francis Crick)提出了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central dogma),迄今仍是所有生物相關研究人員心中屹立不...
遺傳學
分子生物學
遺傳因子
染色體
核酸
2020.10.01
從古希臘到達爾文時代的物種演化思想發展史
作者 / 許家偉/在香港出生成長,在臺灣接受高等教育,在美國...
610期
被譽為「演化生物學之父」的達爾文,他所提出的演化論普遍被世人所接受。但事實上,物種演化的相關觀念並非由達爾文首先提出,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學者提出物種演進的想法,地理大發現後,更有許多生物演化的想法被當代科...
演化論
達爾文
演化生物學
自然之梯
生物
2020.09.21
美豬「萊」襲!以CODEX、JECFA作科學證據行不行?
作者 /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
本文企圖回顧與爬梳萊克多巴胺的關鍵研究,以及國際組織針對規範的討論依據或模式,來推敲今日針對萊克多巴胺殘留標準的規範,是否是基於充分的科學證據?是否有考量到敏感族群或臺灣特有飲食習慣?以及當代科學界的意見...
美豬
萊克多巴胺
瘦肉精
CODEX
JECFA
國際標準
科學標準
殘留
2020.09.15
從實驗室到臨床:神經可塑性的未來展望
作者 / 撰文|羅億庭/《科學月刊》編輯。
465期
蒲慕明畢業自清華大學物理系,在研究所時期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開始對生物物理產生興趣,並專注於細胞膜上膜蛋白流動的研究;直到博士後,蒲慕明才開始做神經科學相關研究。
神經科學
突觸可塑性
神經營養因子
腦部疾病
2020.09.15
因突觸研究點亮探索神經的道路
作者 / 撰文|譚婉玉。
465期
柚崎通介(Michisuke Yuzaki)長期對神經系統突觸的運作機制研究有相當大的貢獻,而他對神經的興趣始於突觸。突觸將人腦的1000億個神經元相互連接並形成各種神經迴路,它的數量估計可達1000萬億個。因此,如何形成特定迴...
神經系統
突觸
光遺傳學
腦
小腦肽
柏金氏細胞
長期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
LTD)
2020.09.15
失智症智力下降 可能與大腦年齡差有關
作者 / 撰文|曾文毅、黃聖言。
465期
曾文毅與研究團隊先前利用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掃描健康受試者的大腦,並建立大腦年齡的預測模型。透過該模型,他們發現失智症風險因素(risk factor)與智力下降的程度,皆與大腦年齡差(brain ...
磁振造影
失智症
風險因素
神經科學
2020.09.15
從軸突的相關研究來探討神經網路如何形成
作者 / 撰文|簡正鼎。
465期
程淮榮主要的研究領域為神經系統的發育和成熟過程,特別是針對軸突的引導、定位與修飾有深入的研究。這些研究除了對人類大腦的形成(如神經聯結與活性)極為重要,也對人類的疾病(如思覺失調症的成因)奠定解決的基礎。
神經系統
軸突
大腦
神經元
疾病
2020.09.15
發現思覺失調症的生物標記 可望研發有效的治療新藥
作者 / 撰文|黃名琪。
465期
於臺北醫學院(現臺北醫學大學)取得醫學士學位,並於國防醫學院與中央研究院合辦生命科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後,藍先元在臺北市立療養院(現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完成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研究興趣主要集中於神經...
精神疾病
思覺失調症
甘胺酸
阿茲海默症
生物標記
苯甲酸鈉
G72(DAOA)蛋白質
2020.09.15
回顧慢性疼痛關鍵機制 找到具治療潛能的方法
作者 / 撰文|李憶菁。
465期
麥諾頓於2013年受國王學院邀請擔任榮譽教授後,帶領研究團隊開發新世代止痛劑。
止痛劑
HCN2分子
痛覺
細胞
藥物
癌症
2020.09.15
創建新穎鼻腦投藥平台 帕金森氏症患者可望受益
作者 / 撰文|劉青山。
465期
近年研究證實,透過非侵入式鼻腔內給藥,除了可減少對腦組織的傷害,還能透過嗅覺神經(olfactory neural pathways)和三叉神經路徑(trigeminal neural pathway)連結鼻黏膜(nasal mucosa)鼻腔喙部遷移路徑(rostral ...
嗅覺神經
三叉神經路徑
鼻黏膜
血腦障壁
粒線體
多巴胺
帕金森氏症
2020.09.15
剖析靈長類動作的神經網路 找到相關疾病機轉與解方
作者 / 撰文|陳志揚。
465期
對於教育以及神經科學研究非常熱心的伊佐正,其實最早的志願是成為一名醫生。當他在就讀東京大學醫學院時,因緣際會下進入東京都老年醫學研究中心(Tokyo Metropolitan Institute of Gerontology)進行研究。
神經科學
盲視現象
帕金森氏症
中樞神經
神經元
靈長類
疾病
2020.09.15
找到周邊神經修復機轉 可望成新藥開發契機
作者 / 撰文|郭羽漫
465期
與中樞系統中的神經元不同,周邊神經元在神經損傷後,仍有再生的能力。雖說周邊神經損傷的免疫反應對軸突再生有所幫助,但仍可能產生適應不良的狀況,進而使得周邊神經功能恢復不全,產生如神經病變痛(neuropathic...
神經元
中樞系統
免疫細胞群
神經病變痛
軸突
瓦勒氏退化
神經退化
2020.09.15
以影像與基因為基礎 建立「小神經病變」的診斷與檢測...
作者 / 撰文|謝松蒼。
465期
一直以來,謝松蒼結合病人的臨床需求和基礎神經科學研究的思維與工具,探討具有神經退化(neurodegeneration)與神經痛(neuropathic pain)兩大特點的小纖維神經病變(small fiber neuropathy),聚焦於病理、影像與基...
神經退化
神經痛
類澱粉沉積症
生物標記
神經科學
轉譯醫學
2020.09.15
疼痛研究的最新進展
作者 / 撰文|鄭仁坤、譚炳恆、曾明宗、陳韋達。
465期
疼痛一直是臨床與基礎研究重要的課題,也屬神經科學的一環,臺灣臨床醫師近年來也參與疼痛相關研究,故邀請四位臨床醫師和與會者分享此議題。
痛覺
神經科學
生物標記
認知
情緒
神經可塑性
慢性疼痛
2020.09.15
治療腦損傷的新曙光
作者 / 編輯部
465期
大腦是人體各種功能的控制中心,一旦有所損傷,就可能會對身心造成難以復原的影響,甚至失去意識、語言或行為能力等。
大腦
生物科技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
腦損傷
神經病理學
多巴胺系統
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
2020.09.15
強化認知功能的腸道微生物組成
作者 / 撰文|趙書屏。
465期
腸道微生物組與中樞神經系統間的雙向溝通,亦稱作微生物群-腸-腦軸,在調控腦部功能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腸道
微生物
中樞神經系統
認知功能
2020.09.15
聚焦超音波於腦腫瘤的應用
作者 / 撰文|魏國珍。
465期
惡性腦瘤是一種影響國人健康至鉅的疾病,確診後平均餘命僅約一年半,且因腦部特有的血腦障壁(blood– brain barrier, BBB)阻礙藥物傳遞,因此雖經積極治療但預後仍差。
腦瘤
血腦障壁
超音波
非侵入式聚焦超音波
奈米藥物
2020.09.15
解開神經細胞調控的分子生物機制
作者 / 撰文|朱亞成。
465期
運用外部刺激來進行神經調控,一直是臨床醫師在面對腦部創傷和疾病時,想嘗試的治療手段。即便這方法的療效沒有太多分子機制佐證,各國仍不斷有臨床上的嘗試,也根據個別的臨床條件宣告某些療效。
腦部
神經調控
神經元
酸敏感離子通道1a
粒線體
神經突
光遺傳學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資料總數:1469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