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2020-09-15疼痛研究的最新進展
465 期
Author 作者
撰文|鄭仁坤、譚炳恆、曾明宗、陳韋達。
講者資訊
1. 鄭仁坤/馬偕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教授
2. 譚炳恆/奇美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教授
3. 曾明宗/臺灣大學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主治醫師教授
4. 陳韋達/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教授
疼痛一直是臨床與基礎研究重要的課題,也屬神經科學的一環,臺灣臨床醫師近年來也參與疼痛相關研究,故邀請四位臨床醫師和與會者分享此議題。
首先,鄭仁坤1將介紹以人類臍帶幹細胞外泌體(exosome)治療大鼠神經損傷引起的神經病變性疼痛。外泌體是細胞分泌的細胞外囊泡,對細胞與細胞之間的訊息傳遞很重要。它們的大小從30∼120奈米(nm)不等,內含蛋白質、脂質、DNA、傳訊RNA(mRNA)、微小RNA(miRNA)和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分子,可以影響目標細胞中蛋白質的表達。目前認為,使用幹細胞外泌體是很有前途的新治療策略。
而譚炳恆2則會介紹急/慢性疼痛中miRNA與mRNA的合併分析以及功能確定。疼痛的發生與維持和不同時期疼痛的mRNA與蛋白質表現有關,人們對疼痛不同時期個別基因如何被調節,仍限制於對mRNA轉譯調控的瞭解不足。由於miRNA可以經由破壞或抑制mRNA或抑制mRNA進而轉譯調控,因此發現miRNA的標的mRNA是瞭解疼痛調控的關鍵步驟。此外,同一組織合併分析miRNA與mRNA的方式,可減少偽陽性並增加標的mRNA的專一性,使用合併分析miRNA及mRNA微晶片數據方法探討出的結果,將可作為疼痛診斷及治療的生物標記(biomarker)。
曾明宗3將講述人類大腦疼痛的處理機轉。痛覺,是生物避免危險的重要生理訊號,雖說人類感受到的痛覺隨著刺激強度增加而增強,然而,認知與情緒的狀態對痛覺亦具有強大的影響力。許多證據亦指出,認知與情緒對於痛覺的影響,在慢性疼痛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曾明宗利用行為實驗與腦部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探索大腦處理疼痛的神經機轉,以瞭解人類面對傷害性刺激時的腦與心智反應。然而,認知與情緒的狀態對痛覺亦具有強大的影響力。許多證據亦指出,認知與情緒對於痛覺的影響,在慢性疼痛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曾明宗利用行為實驗與腦部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探索大腦處理疼痛的神經機轉,以瞭解人類面對傷害性刺激時的腦與心智反應。
最後,陳韋達4將和與會者分享慢性疼痛的神經可塑性變化。慢性疼痛並非單純在時序上持續較久的急性疼痛,而是涉及神經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可塑性改變,而神經可塑性的改變,可能導致慢性疼痛的複雜共病症與療效不彰。陳韋達將以臨床常見的慢性疼痛為例(包括纖維肌痛症、慢性偏頭痛等),探討神經可塑性在臨床表現與致病機轉上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及治療方面的應用。
希望藉由以上四位講者的介紹,能增進神經科學界彼此的瞭解,並開創新的合作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