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經濟
永續
2022.12.01
Y染色體的消失 將導致疾病與死亡?生為男性不幸的宿命
作者 / 嚴宏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636期
2013 年的數據顯示,全世界女性平均壽命約為70.4 歲,男性則少了約4 歲;歐盟的女性壽命約為83 歲,男性則約為77.2 歲。從數據中顯示,即使歐盟的人民生活水準和公共衛生程度高,再加上醫療技術水準先進,使整體平均壽命...
Y 染色體
性染色體
疾病
阿茲海默症
2022.11.17
基因編輯技術 在水產養殖生物精準育種的應用及發展
作者 / 龔紘毅/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臺灣水產學...
491期
農產品、水產養殖生物的「育種」,可透過傳統育種和新興的育種等不同方式。
基因編輯技術
水產動物育種
基因編輯水產動物
遺傳技術法案
精準育種
2022.11.17
人類啊,選擇你的武器吧!論COVID-19次世代疫苗
作者 / 蔣維倫/泛科學PanSci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家、udn鳴...
491期
今(2022)年9月,臺灣開打「次世代疫苗」、即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Omicron變異株BA.1亞型的疫苗。同時受到在野黨立委批評,政府遲未購買當下流行株(Omicron亞型BA.5)的疫苗,有忽視民眾健康、購買不力的疏失。 ...
次世代疫苗
初代疫苗
新舊次世代疫苗
數據
BA.1次世代疫苗
雙價疫苗
2022.11.17
大藥廠的無形之手,決定了你會買什麼藥?《醫藥幽靈》
作者 / 瑟吉歐・希斯蒙都(Sergio Sismondo)
491期
在裝配行銷示意圖的右下角有一個標示為「疾病」的 小圖。如同其他所有小圖上標示的元素一般,疾病也能被形塑與調整,藉以打造出一個更強大又更能獲利的市場。
醫療
病患
疾病
藥物行銷
女性主義
心理健康
疾病意識
憂鬱症
2022.11.17
將人類細胞植入老鼠大腦中「人鼠混合大腦」帶來治療新...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491期
植入老鼠大腦中的「類人腦」(brain organoid)會對老鼠產生哪些影響?近期一項來自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神經科學家巴斯卡(Sergiu Pasca)的研究,將類人腦結構移植到新生小幼鼠的大腦中,創造出一個...
類人腦
神經元
體感覺皮質區
腦細胞
老鼠
人類
2022.11.17
中央大學團隊發現Thg1酵素的雙重功能 找到小腦萎縮症...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491期
小腦萎縮症(Spinocerebellar Ataxia)是一種遺傳性神經疾病,主要是因為小腦、脊髓、腦幹退化萎縮導致。 也因為小腦掌管了人體重要的平衡功能,當小腦產生病變時通常會使得患者的運動及平衡失調。
小腦萎縮症
酵素
Thg1
核糖核酸
多胜肽鏈
胺基酸
GTP
tRNA
2022.11.17
臺師大跨國團隊證實 親子共讀可以強化早期語言發展
作者 / 整理報導|陳亭瑋
491期
科學上普遍認知嬰幼兒大腦在生命早期所受到的刺激會影響後續的學習發展。然而,養育嬰幼兒的家長應該要做什麼,才能提供足夠的「刺激」呢?
嬰幼兒大腦
刺激
認知神經科學
親子共學
大腦預測訊號
腦部
2022.11.17
生態系統也會「相變」?科學家用物理學概念理解複雜的...
作者 / 編譯|陳亭瑋
491期
人體的消化系統是複雜且多樣的生態系,在腸道間各種 菌種的競爭、互動,也與身體內的免疫系統達成平衡。 複雜的生態系統在大自然間也所在多有,大家耳熟能詳的熱帶雨林與珊瑚礁皆孕育了眾多生物、互動複雜又難懂的生態系...
消化系統
生態系統
免疫系統
微生物培養
臨界點
生物多樣性
抗生素
2022.11.17
以人工智慧輔助大腸鏡篩檢 辨識大腸瘜肉準確度高達...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491期
近日由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簡稱臺大醫院)、國泰綜合醫院、雲象科技三方共同合作的「大腸鏡即時 AI瘜肉偵測aetherAI Endo」獲得衛生福利部(簡稱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醫材許可,可望藉由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
大腸癌
臨床經驗
病灶特徵
腺瘤偵測率
瘜肉
2022.11.03
老鼠:你癢?那我也抓一下
作者 / 編輯部
635期
你曾在看到別人抓癢時,皮膚也不自覺地開始發癢嗎?群居動物常透過觀察和複製同伴的行為來判斷或適應環境變化,被稱作社會傳染行為(socially contagious behavior)。
群居動物
社會傳染行為
神經傳導訊號
神經節細胞
大腦
2022.11.03
細菌內孢子的電訊號復活術
作者 / 編輯部
635期
有些細菌在遭遇難以生存的環境時會生成內孢子(endospore),以停止所有生命現象並進入休眠狀態,等待適合的環境再重新恢復生理機能。然而,它們其實並不只是在「休眠」。
內孢子
代謝反應
生理機能
電化學訊號
病原體
休眠
太空任務
外星生物
2022.11.03
古希臘人早就發現偏頭痛預兆!揭開偏頭痛的未解之謎
作者 / 劉姿婷/陽明交通大學藥理所博士,因為喜歡問為什麼而...
635期
中古世紀時,人們對偏頭痛的想像與治療帶著濃厚的迷信色彩,例如用放血或頭部穿孔術(trepanation)治療偏頭痛。
偏頭痛
視覺障礙
單側頭痛
症狀
2022.10.15
肝癌免疫療法的成效如何評估?陽明交通大學從「糞便細...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490期
腸道菌叢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在近幾年來受到許多研究者關注。除了腸道菌之外,糞便中的細菌同樣也是研究重點。
腸道菌叢
糞便細菌
免疫療法
厚壁菌門
擬桿菌門
毛梭菌
韋榮氏球菌
普雷沃氏菌
2022.10.15
就醫比率偏低 國內高齡憂鬱症照護的瓶頸
作者 / 整理報導|陳亭瑋
490期
高齡長者罹患憂鬱症將影響許多疾病的預後狀況,並增加長者罹患衰弱者的風險、增加死亡率。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吳其炘醫師研究團隊,深入探討臺灣憂鬱症照護的現況與瓶頸,提供衛生福利部推動各項因...
憂鬱症
高齡長者
高齡醫學
精神疾病
汙名
基層精神醫療
中高齡憂鬱症
就醫率
2022.10.15
從數個月變成幾分鐘 科學家應用AI設計前所未見的蛋白...
作者 / 編譯|陳亭瑋
490期
在過去,設計並製造一種新型的蛋白質需要研究人員密集的試驗以及錯誤嘗試,經過短則數個月長則數年的努力才有機會成功。
蛋白質
AI
人工智慧工具
新型蛋白質
序列摺疊
同工異構實驗室
2022.10.03
【快訊】2022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作者 / 編輯部
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瑞典生物學家、演化遺傳學家史凡德・帕波(Svante Pääbo),表揚他對古人類的基因組測序後的發現:已滅絕的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和新發表的古人類人種——丹尼索瓦(Denisova)...
2022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
諾貝爾生醫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古人類基因組
人類演化
Svante Pääbo
2022.10.01
過多的藍光讓果蠅加速衰老
作者 / 編輯部
634期
你今天花了多少時間滑手機呢?3C 產品的藍光對於健康的潛在影響一直受到關注,近期也有愈來愈多研究證實短波長藍光會對眼睛造成傷害,但目前我們仍不了解其中的作用機制。
3C 產品
藍光
代謝反應
果蠅
琥珀酸
麩胺酸
電子產品
螢幕
2022.10.01
全球哺乳動物的食物網正在崩毀
作者 / 編輯部
634期
食物網,由捕食者與獵物之間的關係組成,愈複雜的食物網也提供愈多物種共存的方式,進而促進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的穩定性。
食物網
捕食者
獵物
哺乳動物
生態系
物種
2022.10.01
空氣汙染和COVID-19 有關?以生物統計進行流行病學研...
作者 / 何文照/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興趣...
634期
流行病學與統計學是看似不同領域卻密切相關的兩個學門,在公共衛生的領域下,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更是堅定穩固且重中之重的要素。
COVID-19
二氧化硫
COVID-19
流行病學
統計學
公共衛生
抗生素
2022.10.01
來自海洋的警訊 阻止熱浪侵襲帶來的珊瑚白化危機
作者 / 王立雪/海洋生物博物館企劃研究組組主任、副研究員。
634期
讀者知道什麼是「海洋熱浪」(marine heatwaves)嗎?海洋熱浪其實類似陸地上的熱浪,只是發生地點在海洋,也就是當地海洋溫度與過去平均海洋溫度相比,出現幾天甚至更久到數月以上的不正常高溫。
海洋熱浪
珊瑚礁
生態系
珊瑚
大數據
珊瑚白化
節能減碳
全球暖化
2022.10.01
外來種行道樹有害身體健康?外來樹種對臺灣生態的影響
作者 / 郭耀綸/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名譽教授。
634期
從荷蘭人帶來經濟樹種開始,明清、日治、臺灣光復後等時期都有人為引進外來樹種,作為景觀綠化的樹木。
外來樹種
小葉欖仁
黑板樹
肯氏南洋杉
景觀業
烏桕
含笑
可可椰子
銀合歡
2022.10.01
真的有過侏羅紀公園那樣的盛況嗎?
作者 / 麥可.班頓(Michael J. Benton)
634期
我記得在一九九○年讀克萊頓的那本書時,古生物學家對此都感到興味盎然。我敢打包票,他們當中很多人讀這本書,是希望在當中找出漏洞,但大多數人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情節相當合理。
恐龍
DNA
侏羅紀公園
有機分子
化石紀錄
2022.09.21
找出基因在人體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作者 / 整理撰稿|林承勳
634期
《基因啟示—解碼與編輯》節目架構以「基因」為主,科技為輔,探討小至個體、大至整個社會所衍伸出的各種因果。節目的第一集就要從新冠疫情的變種病毒切入,揭開「基因」的神祕面紗。
基因啟示
基因
新冠病毒
孟德爾
遺傳
赫雪
蔡司
疫苗
基因突變
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
定序
2022.09.21
改寫生命密碼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
作者 / 整理撰稿|雷雅淇
634期
《基因啟示—解碼與編輯》節目架構以「基因」為主,科技為輔,探討小至個體、大至整個社會所衍伸出的各種因果。隨著遺傳密碼逐步被解開,科學家們也開始想像,人類有沒有可能自己「編碼」,改變動植物的基因?
基因啟示
基因
CRISPR-Cas9
CRISPR
基因編輯
基因剪刀
道納
夏彭提耶
鋅指蛋白
ZFN
脫靶效應
醫學倫理
2022.09.21
掌握生命密碼 如何運用基因編輯創造「共好」的世界?
作者 / 整理撰稿|李依庭
634期
《基因啟示—解碼與編輯》節目架構以「基因」為主,科技為輔,探討小至個體、大至整個社會所衍伸出的各種因果。第三集想探討的是,既然科學家找到了CRISPR-Cas9 這把神奇剪刀,動植物的基因組可以經人為改變。那麼,我們...
基因啟示
基因
CRISPR-Cas9
CRISPR
基因編輯
病媒蚊
番茄
植物抗病基因
基因驅動
自私基因
2022.09.16
OrganEx重建了死亡動物的血液循環,會改寫「死亡」的...
作者 / 編輯部
489期
心跳停止跳動所造成的血液循環停止、器官缺氧而衰竭,是否真的會導致死亡?
心跳
血液循環
OrganEX技術
器官功能
電生理現象
醫學
2022.09.16
心跳停止等於死亡?耶魯大學研究重建器官活性,死亡定...
作者 / THE BIOLOGIST 紐約生/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免疫學博士...
489期
我們都知道如果心跳停止、血液循環終止,在細胞沒有氧氣的情況下,多數生物會不可逆地走向死亡。
心跳
OrganEx
血液循環
葉克膜
腦死
神經細胞
大腦
神經訊號
生物倫理
2022.09.16
能從醫學影像分辨種族 AI帶來醫學倫理疑慮?
作者 / 郭柏志/清華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
489期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輔助臨床判斷已成為近年醫療的趨勢,被應用在多種醫學領域。例如利用眼底視網膜影像進行糖尿病預測、透過X光影像判讀是否有肺部疾病、依照患者入院時的病歷資料進行死亡預測等,...
AI系統
放射科
X光影像
醫學倫理
種族資訊
診斷
2022.09.16
COVID-19會提高失智症風險?
作者 / 編譯|陳亭瑋
489期
今(2022)年8月,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針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的長期神經影響進行最全面的追蹤研究,並將結果刊登在《刺絡針精神病學》(The Lancet Psychiatry)。
情緒障礙
憂鬱
焦慮
COVID-19
腦霧
病毒性呼吸道疾病
帕金森氏症
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
2022.09.16
用蜘蛛絲製成的光纖感測器 精準量測糖尿病患者血糖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489期
許多人都會怕蜘蛛,但你有想過有一天「蜘蛛絲」可以用來量測血糖,成為糖尿病患者管理血糖的工具嗎?
蜘蛛
蜘蛛絲
光纖糖度感測器
表面電漿子共振
糖尿病
精準醫學
«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資料總數:1514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