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2-09-21改寫生命密碼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 634 期

Author 作者 整理撰稿|雷雅淇

*本文與《基因啟示》合作刊出*
(本篇照片皆由東臺傳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新冠疫情的爆發,大大改變人類的生活。在這場人類與病毒的攻防戰中,最關鍵的資訊莫過於病毒的「基因」了。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現在,科學家掌握迅速分析基因的能力,更能夠進行基因編輯,改變物種的生命現象。只是,生物科技的發展,是否真能守住地球萬物的和平共存與生生不息?

這是即將在民視播出的《基因啟示—解碼與編輯》的緣起,節目架構以「基因」為主,科技為輔,探討小至個體、大至整個社會所衍伸出的各種因果。本節目更邀請知名脫口秀演員曾博恩擔任主持人。曾博恩畢業於巴黎第六大學(Université Paris VI)整合生物研究所,對基因啟示裡的科學內容十分了解。他將以幽默風趣的口吻,深入淺出的介紹基因的奧秘。

在節目的第二集,要談的是隨著遺傳密碼逐步被解開,科學家們也開始想像,人類有沒有可能自己「編碼」,改變動植物的基因?

 

孟德爾(Gregor Mendel)在1866 年出版了他的論文,「基因」這個劃時代的概念悄然出現;而百餘年的現在,人類在科學、醫學領域裡,追求基因相關研究的突破仍是頂尖科學家們心神嚮往的聖杯。DNA 結構的發現、重組DNA 技術的發明、複製和擴增基因等技術的出現、人類基因組計劃定序草圖完成……這些重要的里程碑推動著人類前進。在近年,CRISPR-Cas9 技術的發明,開啟了編輯基因體方法的重要篇章。這把能改寫生命密碼的「基因剪刀」是怎麼出現的?為世界帶來了什麼影響?又要將人類帶往哪裡呢?一切的一切,讓我們從小小的細菌開始說起。
 

改寫生命密碼的基因剪刀

1987 年,當時在大阪大學微生物病研究所的石野良純和中田篤男,在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的基因體中發現了不尋常的重複序列;而後這個現象也在古細菌和其他細菌之中被觀察到,西班牙科學家莫吉卡(Francisco Mojica)將它命名為「常間回文重複序列叢集」(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 CRISPR)。那時科學家們認為這是細菌免疫機制,讓細菌被噬菌體感染時能存活。儘管當時對於它的機制並不清楚,但認為應該與RNA 干擾(RNA interference)有關,而這正是美國化學與生物學家道納(Jennifer Doudna)的研究領域。

 

2011年道納與法國微生物學家夏彭提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在波多黎各認識, 本來就有在做CRISPR 研究的夏彭提耶和道納合作,利用 Cas9蛋白會因為 crRNA(CRISPR-RNA)引導而切割外來DNA 的特性,加入tracrRNA(trans-activating crispr RNA),設計出只需要使用Cas9 和單一嚮導RNA(single guide RNA, sgRNA)就可以進行基因編輯的簡便工具。這個劃時代的研究於2012 年在《科學》(Science)上發表,而這正是中央研究院生物與化學所助研究員凌嘉鴻,進入道納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的前一個月。那時的他因為想學蛋白質結構分析而進入道納的實驗室,以為會平平淡淡的度過實驗生活,卻意外的坐上了CRISPR-Cas9 這輛雲霄飛車。他在節目中回憶道:「我其實那時候就覺得整個實驗室就很像跟著Jennifer一同坐雲霄飛車,對,就一口氣就衝上去了,然後就是有高高低低、很多起伏、轉折。」
 

2012 年,被譽為上帝手術刀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 終於誕生。
 

在CRISPR-Cas9 出現前的基因編輯工具,大多是利用「限制酶」來切割DNA 片段。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羅時成在節目中解釋,「因為它可以辨識這個噬菌體上面的特別序列並把它切斷,所以我們稱它為限制酶。這個限制酶後來也成為基因工程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具。」限制酶延伸發明出許多基因編輯工具,包含能更精準剪切、利用鋅指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結合限制酶FokI 延伸出的ZFN(zinc-finger nuclease),和同樣也是用FokI 來剪切,但相對來說更簡便的TALEN 技術。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江運金在第二集的《基因啟示》中提到,「ZFN主要分兩部分,前面的ZFN 是扮演DNA 辨識的角色,後面的核酸酶(nuclease)可以切DNA,所以就可以到一個特定的基因的位置裡面去剪接DNA。」但可惜的是,由於它的高成本與高複雜度,ZFN 在往後並沒有被廣泛使用,反而是與ZFN 原理相似的TALEN,因為設計的難度降低且辨識精準度提升,而成為當時基因編輯的主要工具。

 

羅時成教授在節目中表示,基因編輯的重大突破來自於尋找對抗噬菌體感染的細菌。
 

CRISPR-Cas9 為醫療領域帶來一陣春風

然而,就在CRISPR-Cas9 技術出現後,一切皆風雲變色。不同於限制酶在實驗設計上的諸多限制,CRISPR-Cas9 更為簡便,可以任意切割的特性,甚至能執行過往無法完成的實驗,開啟了無限可能。如同凌嘉鴻在《基因啟示》第二集中所說:「Jennifer也會自己開玩笑,就是說這東西太簡單了,所以很容易大家隨便就上手;不管它是做哪一種物種,做植物也好、做細菌、做酵母菌、做老鼠也好、老鼠細胞、其他物種各式各樣的,只要有DNA,只要有基因體,它都可以用。」方便的基因編輯工具不只讓育種研究變得簡單,在醫學領域,應用 CRISPRCas9的基因治療更為許多原本的「不治之症」帶來曙光。
 

「基因治療是全世界性的一個議題,那目前基因治療來講,已經不只是在實驗室裡面而已了,基因治療現在已經有不少已經成為非常有效的一個藥物。」臺灣大學醫學院小兒科暨基因醫學部教授胡務亮也在節目中表示,他認為基因治療最重要的意義,因為對於一些遺傳疾病,基因治療機會是病人唯一的希望。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教授邱士華和他的研究團隊,便將 CRISPR-Cas9 技術應用在好發於青少年的「先天性視網膜裂損症(X-linked juvenile retinoschisis, XLRS)」,將遺傳物質包裹進奈米載體裡並送入眼睛,達到治療的效果;而目前研究已經完成動物試驗。

邱士華教授將放入CRISPR-Cas9 的奈米載體送入小鼠眼睛,進行基因治療修復。


除了遺傳疾病之外,癌症也是另一個重要的應用方向。「所謂的癌症,大部分都是我們成體的體細胞裡面,一些零星的致癌基因所累積的突變。」臺大醫學院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副教授陳佑宗解釋,「也是因為現在有所謂的CRISPR-Cas9 技術,讓基因修改的效率、編修的效率變得比較高,所以讓我們有機會可以在成體的體細胞中進行基因編輯,進而去修正累積的基因突變,達到治療癌症的效果。」因此,陳佑宗研究團隊便藉由CRISPR-Cas 系統,製作不同的體細胞帶有不同的突變等位基因的模式小鼠,取名為ICE CRIM(inducible Cas9 effector/CRISPR mutagen)。另外,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和她的團隊,則是用CRISPRCas9系統製作能抑制病毒生長的抗病毒藥物,有望提供多元化的抗病毒藥物可以選擇,如此一來也可以減低病毒抗藥性的產生。

 

陳佑宗的研究團隊利用CRISPR 技術改造小鼠胚胎。
 

強大的能力與其伴隨而來的風險

但CRISPR 也不是萬能的,越強大的工具,也存在著對應的隱憂。無法控制的「脫靶效應」(off-target effects)是 CRISPR 技術無法被廣泛使用的關鍵阻礙之一。脫靶效應的種類很多,凌嘉鴻解釋,「大概有三種比較重要,有兩種我們可以歸類的所謂的『on-target』,on-target 就是代表它其實有到它該到的位點上,那另外一個是『off-target』。」其中off-target 是指在剪切時沒有切到目標,反而是跑到其他的基因體上,「假如說它剪到不該剪的地方,又是一個很重要的基因的話,它有可能把那個基因就破壞掉,那是off-target 的問題。」ontarget則是在剪完之後,在DNA 的修復過程中出現預期外的情況。脫靶效應這個難題廣泛存在於基因編輯技術,凌嘉鴻提醒:「當你可以去重新設計那把剪刀的時候,你就得擔心,既然這個剪刀這麼有彈性……那我把它放在一個很高度複雜的DNA 裡面的時候,它真的有辦法這麼精準嗎?」
 

在完全克服脫靶效應之前,基因編輯必然存在著一定的風險。難以預測的風險、加上未解的倫理爭議,讓學研領域大多有共識還不能執行理論上可行的「用基因編輯工具修飾人胚胎」。然而在2018 年11 月,中國科學家賀建奎聲稱為了讓胚胎在發育的過程中對愛滋病免疫,利用CRISPR 技術修改受精卵中的CCR5 基因,且被修改的胚胎的這對雙胞胎已經誕生。「他做這件事情其實對整個CRISPR 領域傷害非常大,因為,那時候所有的科學家大家其實都有一個共識,這個東西很powerful,但是要很小心的使用。」從與凌嘉鴻的言談之中,可以感受到這件事情的重要性。


在《基因啟示》採訪的過程中,羅時成也語重心長的提醒,「基因療法跟細胞療法是未來醫學上必然的一個趨勢,但是它會不會造成倫理上的問題呢,這個值得我們好好的反思。」CRISPR-Cas9 系統的影響仍在不斷擴大,它的出現無疑將生物與醫學領域帶往了視野無限廣闊的下一個世代。但「能力愈強,責任愈大」,當強大的工具被發明出來時,學研圈也有相對的義務要去了解這項技術帶來的影響,並規範與限制它的範圍,避免技術造成的損害反而大於所帶來的利益。相信集眾人之力,在未來,我們會看到生命科學領域有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和重要的突破。

 

《基因啟示—解碼與編輯》第二集:編輯
首播:民視新聞台10月23日(日)15:00~16:00
重播:民視台灣台10月29日(六)15:00~16:00
補助單位:國科會《科普產品製播推廣產學合作計畫》
計畫主持單位:長庚大學
製作單位:東臺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閱讀

1. 科學月刊(2022),《21 世紀諾貝爾化學獎2001-2021》,鷹出版。

2. 羅億庭,〈意外搭上基因編輯這條大船―凌嘉鴻專訪〉,《科學月刊》612 期,2020 年。

3. Zhang., et al. (2015). Off-target Effects in CRISPR/Cas9-mediated Genome Engineering, Mol Ther Nucleic Acids, 4(11), e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