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2-05-01從零開始認識文物保存與修復,透過科學賦予舊文物新生命 亞太文化資產保存修復新創科技研究中心 李益成營運長專訪 629 期

Author 作者 撰稿採訪|鄭曉雯/現為臺大新聞所碩二研究生,碩一就讀土木所測量組。畢業於政大地政系及廣電系。

Take Home Message
► 在正式開始修復前,文物需要先進行檢測。如油畫或紙質檢測,利用電子顯微鏡或光譜儀,檢測文物材料特性與成分等。
►「 移除汙漬」是文物修復過程中相當危險的步驟之一,通常會從最溫和的純水開始測試,再逐步測試更強烈的清潔劑。
► 文物在修復後,「保存」也是關鍵。以博物館濕度控制為例,溫度會控制在20±2℃,濕度則是保持50±5 %RH。

李益成營運長
中心工作內容包含文物的檢測、修復、後續保存,期待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檢測方式,協助文物的保存狀態檢測與文物修復材料的研發。

人類在歷史的洪流中留下了種種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隨著時間的推進、環境的變化,或是人為的影響,這些歷史上的重要資產也會隨之劣化、損毀。而保存這些凝聚時代樣貌與人文藝術的產物,以及維持它們的健康,就是文物修復師的使命。

「就像生病需要看醫生一樣,畫作或文物如果受傷了,也需要看病。」亞太文化資產保存修復新創科技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營運長李益成說。現代的文物保存,包含了文物的檢測、修復、後續存放及科學研析,研究中心也在2007 年設立了藝術修復保存科學研究室,協助文物的保存狀態檢測與文物修復材料的研發。

進行油畫修復時,可以利用立體顯微鏡檢視物體表面狀況,就能清楚檢視裂縫、黴菌、汙漬、異物黏附等肉眼較難觀察到的細微結構。(正修科技大學提供)

文物修復搭配科技應用檢測

文物修復是一門專業技術,即便「修復」的概念相同,但在修復不同文物時,材料的使用與技術卻是大相徑庭。研究中心目前設立了五個修復部門,包含油畫、紙質、金屬、陶瓷、織品部門,另外也會進行石材與木質的修復,針對不同類別的修復物件,也都有專門的修復師處理。

李益成形容,文物修復就像看醫生一樣,在進行正式診療之前需要先做一系列的檢查,透過檢測結果對症下藥,並在康復後學習如何保持健康的身體——畫作及文物要進行修復前也是如此。過去在修復時,往往只是將顏色填補上去,然而這樣的做法就像是在傷口上覆蓋一層粉底,其實畫作內部的劣化並不會消失,只會不斷的惡化。因此我們需要對文物進行修復前的檢測,待掌握更多資訊後再進行修復。

「檢測」是科學應用在文物保存中較前期的階段,李益成舉例,像是做油畫或紙質修復前檢測時,可以利用電子顯微鏡(electron microscope)或光譜儀(spectrometer)分析,理解文物或畫作的材料特性與成分。除了檢查成分之外,另一個目的則是了解它的表面特性與毀損程度,較常使用到紅外線及紫外線。

紅外線屬於不可見光的一種,在修復文物上會使用紅外線對於碳的反應,了解待修復的文物是否有底稿。李益成進一步說明,如果油畫在繪製時有先用鉛筆打稿,即便被厚厚的顏料覆蓋,仍可運用紅外線照射,看出當時的鉛筆痕跡。或是在臺灣有許多廟宇,常因燒香祭拜的關係,柱子或門容易因煙燻而變黑,看不出原來的狀況,若用紅外線照射就可以清楚看到它當初的墨線、底稿,這也是紅外線最常見的應用。

另外,紫外線也屬於不可見光,能應用於檢測顏料的螢光反應(fluorescence),可以讓修復師看出畫面上不尋常的變化。李益成舉例,假如畫作曾經被補過顏料,使用紫外線照射便可以看出補色部分與旁邊顏色的不同,即便使用的是同一色號,在紫外線的照射下仍會顯現不同的深淺變化。紫外線的另一個用途是可以協助修復師們檢視黴菌,因為黴菌的螢光反應與畫布的螢光反應不一樣,在紫外線的照射下會呈現一個一個白點。因此當修復師在修復完成後,可以再利用紫外線拍攝一次,確認黴菌是否已經全部移除。

李益成表示,除了紅外線及紫外線的檢測外,在木質文物及油畫畫作修復上還會使用到X光。透過X光對於不同礦物原料的能量穿透程度不同,會照映出不同的顏色,而不同顏料塗抹時的均勻、密集程度也會產生灰階,分析團隊藉由調整X光的能量,就可以看出作品比較原始的樣貌。

使用紫外線照射儀可讓修復師即時得到文物表面狀況、受損形態、受損來源、保護層狀況、修復痕跡等資訊。
此外,紫外光光學影像所反映的不止是文物本身,當中的劣化或修復歷程也一覽無遺。(正修科技大學提供)

清潔處理、改善除蟲技術研析新的材料配方

檢測完畢的畫作文物,大部分都需要再清潔處理,李益成說,清潔的主要目的是以「能把汙漬或異物移除」為主,保持「修舊如舊」的原則。而清潔是文物修復過程中最危險的一個步驟,更是唯一不可逆的部分,並且也有許多的汙染源,因此研究中心的清潔劑,都是由中心內的化學分析組進行調配,種類多達上百種。……【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