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2021年
- 623期-臺灣科普的下一步(11月號)
文章專區
2021-11-01臺灣將成無魚之島嗎?邵廣昭研究員專訪
623 期
Author 作者
採訪撰稿|謝宜蓉/2014年一頭栽入太平洋擔任海上解說員,從此開啟生態視野,偶爾喜歡下水,立志看遍世界上所有種類的鯨豚。
又到了早晚稍有涼意的秋季,每到這個季節總令人聯想到肥美的秋蟹。提到螃蟹總會讓人想起萬里蟹,這個由新北市政府一手促成的品牌名稱,並非單指特定的某種螃蟹,而是泛指各種產自萬里的螃蟹,並以此地名作為品牌名,欲推廣當地在此一時令盛產的螃蟹。但當我們於秋季實地走訪當地路邊的攤販,詢問起螃蟹來源時,便會赫然發現有部分螃蟹並非產自於萬里!
魚市場所販售的大閘蟹。
由於地方政府每年都大力宣傳,在萬里蟹的盛名下,吸引了許多老饕前來品嚐,每逢假日可說是人潮絡繹不絕。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之下,部分業者將中部捕獲的螃蟹運送至此地販售,彌補在北部海域漁獲的不足。但令人擔心的是,北部海域螃蟹的資源量是否仍然能夠被永續的利用?早期臺灣各地的政府曾以各種海鮮為名的「季」,推廣各地在不同時節盛產的海產,成為了吸引觀光人潮而與各地特產結合而成的產物,例如東港鮪魚季、花蓮曼波魚季、宜蘭南方澳的鯖魚祭等。卻也可能會因為過度的捕撈,造成這些季形成各種「祭典」,若不因應各種魚類狀態進行加強管理,遲早會淪為名不符實的口號,從「魚季」變成「魚祭」了。
除了產自各地的海鮮季外,每當談論到海裡的魚類及其他生物,許多人也都會以嘲諷的態度笑稱「臺灣人普遍都具備海鮮文化」,而非以海洋文化及海洋素養著名。若並非熱愛潛水、釣魚之人,當高談闊論起海洋生物時,也多半是指餐桌上的各式海鮮、料理方式,而在未來若我們仍一如往常,只懂得如何「吃掉」海裡的魚類,那也就距離無魚之島不遠了。
常聽許多熱愛水肺潛水的人提過,無論在臺灣周圍哪個海域潛水,都沒辦法像國外潛水一般,觀察到成群的魚類一起出現。但臺灣的魚類資源果真是該以「無魚之島」一詞來形容嗎?
周遭魚類越來越少 臺灣終成為無魚之島?
根據前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退休研究員邵廣昭老師在2016年發表於《科學數據》(Scientific Data)期刊,針對臺灣北部魚類種量及數量銳減的研究中指出,如果再不以海洋護區的概念保護各地海裡的魚類,到了2048年,我們將面臨全世界海洋中野生魚類消失的狀況。
臺灣位處特殊,由於具備地理位置優勢,且棲地多樣化,無論在陸地或海洋當中,各式物種的被發現率都呈現累積曲線,因此只會增加不會減少;但若以單種魚類的個體總數及總族群量來看,會發現臺灣歷年來絕大多數種類的魚類個體數及族群量逐年遞減,代表無論哪一種魚類,在臺灣周圍海域的繁殖速度,遠比不上生長被捕撈、食用的速度。……【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