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2021.11.01
「黑琵」今年回來嗎?連結各國鳥友的黑面琵鷺大普查
作者 / 羅億庭/本刊編輯。
623期
「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是由香港觀鳥會在2003年發起的活動,藉由東北亞到東南亞各國的鳥友互相合作,共同進行為期3天的黑面琵鷺監測,以確定瀕危鳥種黑面琵鷺的族群趨勢與整體狀態。隨著人們對黑面琵鷺保育的關注度上...
黑面琵鷺
候鳥
東亞澳遷徙線
瀕危
指標性生物
雁鴨科
生態系統
公民科學
eBird Taiwan
鳥類
2021.10.29
「黑琵」今年回來嗎?連結各國鳥友的黑面琵鷺大普查 ...
作者 / 採訪撰稿|羅億庭/本刊編輯。
623期
「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是由香港觀鳥會在2003年發起的活動,藉由東北亞到東南亞各國的鳥友互相合作,共同進行為期3天的黑面琵鷺監測,以確定瀕危鳥種黑面琵鷺的族群趨勢與整體狀態。隨著人們對黑面琵鷺保育的關注度上...
黑面琵鷺
中華鳥會
呂翊維
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香港觀鳥會
黑琵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瀕危物種紅皮書
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
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
2021.10.01
365 天,每天跟你說一則海洋故事 Serene《漫遊者號》...
作者 / 採訪撰稿|羅億庭/想變成一條擬刺尾 鯛,本刊編輯。
622期
地球約有70%被海水覆蓋,大海既神祕又深不可測,裡面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外表像一張魔幻飛毯的毯子章魚,身長可能超過兩公尺;擁有12 ~ 16 種感光細胞的螳螂蝦,能看到紫外光到遠紅外光;有個霸氣名字「葡萄牙戰...
科學月刊
專訪
《漫遊者號》海洋生物日曆
《漫遊者號》
海洋生物
Serene
2021.08.31
臺灣的細胞治療之路 邱士華醫師專訪
作者 / 採訪撰稿|謝育哲/本刊主編。
621期
細胞治療是一種從病患身上取出所需的細胞,經培養後再輸回原病患體內的治療方式。衛服部於2018年發布《特管法》後,開放6項可於醫療院所實施的細胞治療應用。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部主任邱士華表示,細胞治療可作為新形態...
科學月刊
醫學
生物學
細胞治療
特管法
臺北榮總
北榮
邱士華
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
iPSCs
日本理研
理研
人類白血球抗原
HLA
2021.08.31
海洋公民團體海龜點點名專訪 透過海龜向群眾講述美麗...
作者 / 採訪撰稿|曾文宣/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生態演化研究所...
621期
海龜是大家熟悉的海洋生物之一。由海龜姊姊等人所創立的海洋公民團體「海龜點點名」,記錄著臺灣周邊海域出沒的海龜個體。從2017年起,團隊在社群媒體上掀起拍攝記錄海龜的風潮,來自臺灣各地的民眾紛紛響應,為海洋生態...
科學月刊
專訪
海洋公民團體
海龜點點名
Photo ID
海保署
公民科學
海洋保育網
海龜
海洋生物
2021.08.31
保育臺灣海域的鯨豚! 中華鯨豚協會曾鉦琮秘書長專訪
作者 / 郭毓璞∕畢業於臺大生態演化所的鯨豚實驗室,待過環保...
621期
中華鯨豚協會成立之初,以救援北臺灣的擱淺鯨豚為目標,建構了「鯨豚擱淺處理網」。後續協會在多處建立了海洋教育基地,但由於鯨豚擱淺事件不斷惡化,協會對此仍不斷努力。隨著2018年海保署的成立,海洋動物保育有了專責...
科學月刊
專訪
海洋公民團體
中華鯨豚協會
海保署
公民科學
海洋生物
鯨豚
曾鉦琮
海保救援網
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
2021.07.01
玩桌遊也能對抗紅火蟻? 讓我們一起成為「滅火英雄」...
作者 / 採訪撰稿|謝育哲/本刊主編。
619期
由師大科教所教授劉湘瑤及其團隊開發的「滅火英雄」桌遊,是一款教導防治紅火蟻入侵的遊戲。因過往以講座形式宣傳紅火蟻防治的效果不彰,劉湘瑤開始思考設計一套有效讓年長者學習紅火蟻知識的方式,「滅火英雄」因此應運...
生物
外來種
紅火蟻
入侵紅火蟻
桌遊
滅火英雄
劉湘瑤
科學教育
2021.07.01
我在手機裡養了一群螞蟻兵團! 《Anter 螞蟻研究所》...
作者 / 採訪撰稿|羅億庭/從零開始養螞蟻,本刊編輯。
619期
你有沒有養過虛擬螞蟻?在手遊《Anter 螞蟻研究所》裡,從觀察、鑑種、採集到養殖,你將能體會一系列螞蟻學家的研究歷程!除此之外,遊戲裡的螞蟻外觀特徵、戰鬥方式,也都力求與真實情境相同,讓玩家能藉著遊戲真正認識...
生物
外來種
紅火蟻
入侵紅火蟻
手遊
《Anter 螞蟻研究所:手掌中的螞蟻世界》
林宗岐
鄭夢慈
2021.03.30
關於我轉生變成世界屎尿第一人這檔事—楊佩良專訪
作者 / 羅億庭/搞笑諾貝爾獎大粉絲,本刊編輯。
616期
你知不知道哺乳類動物平均尿尿的時間有多長?袋熊便便為什麼是方的?其實不論體型大小,體重3公斤以上的哺乳類動物,尿尿時間都差不多是21秒;而袋熊的方形便便則是因為牠腸道內的肌肉厚薄不均,當便便經過腸道時就會被...
哺乳類
大象
動物
袋熊
尿尿時間
方形便便
搞笑諾貝爾獎
2021.01.25
目標是一次影響一個世代,《基因怪獸 GenoMon》團隊的...
作者 / 羅億庭/課金玩家,本刊編輯。
614期
策略卡牌手遊《基因怪獸:細胞攻佔-GenoMon: World War V inside the cell》,是一款以分子生物學、細胞學與病毒學為背景的遊戲,玩家將在遊戲中化身為主角「病毒使」操作基因,融合出虛擬病毒攻打虛擬細胞城市,並協助...
基因怪獸
GenoMon
病毒使
電獺
分子生物學
細胞學
群眾募資
策略卡牌手遊
2021.01.07
準備好了嗎?基因怪獸即將攻佔你的生活!
作者 / 編輯部
由 電獺團隊 與 臺大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陳俊宏 跨界合作,一款結合了「細胞學、分子生物學與病毒學」的臺灣原創策略卡牌手遊《基因怪獸:細胞攻佔 - GenoMon: World War V inside the cell》,即將在 2021 年 1 月 7 日...
Genomon
基因怪獸
電獺
細胞分子生物學
募資
2020.12.31
科技部回復成國科會 臺灣科學發展會更好嗎?
作者 /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
613期
行政院於去(2020)年啟動組織改造,預計將廢除科技部並回復為國家科學委員會。從過去的長科會,一路改制為國科會,再到科技部,接著要再改回國科會。藉由訪談三位過去擔任過國科會與科技部的首長,道出臺灣科研發展與產...
科技部
國科會
陳良基
張善政
陳建仁
科技部長
國科會主委
2020.11.01
疾病之下,真的人人平等嗎?-超免疫北市生物藝術展專...
作者 / 羅億庭/唸著生物,想著哲學,看著藝術,本刊編輯。
611期
10月中於陽明大學展出「超免疫北市」生物藝術展,超免疫北市是一個被虛構出的反烏托邦情境,假設未來世界疫情不斷延燒,政府有沒有可能「免疫力」、抗體種類多寡來管理人民的移動範圍,並用數位工具來監控人民?藉此展覽...
科學
生物藝術
超免疫北市
白血球
白血球政府
免疫力
抗體
烏托邦
2020.09.15
跨領域神經科學研討會推手 陳志成專訪
作者 / 李依庭/本刊主編。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
465期
人體中貫穿各處的神經系統,是我們身體的指揮,它讓我們能感知這個世界,將接收到的訊息傳遞到大腦整合,做出適當的反應;或是在遇到危險或壓力時,也能在意識控制之外自動調整身體狀態來因應。神經管轄的範圍太大,也讓...
神經科學
跨領域
生物醫學
2020.09.15
從「腦趴」開出神經科學跨域合作的花 籌辦人孫以瀚專...
作者 / 採訪∣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撰文∣郭羽漫/本刊特約...
465期
臺灣神經科學聯盟(Taiwan Neuroscience Alliance, TNA)此次舉辦跨領域神經科學國際研討會(Taiwan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TSfN),過程深受2016年腦力激盪討論會──「腦趴」啟發。因此,本期《科技報導》特別專訪...
神經科學
神經退化疾病
慢性疼痛
腦趴
2020.09.01
保留巨獸的雄偉─動物標本師 黃雯杰專訪
作者 / 曾柏諺/臺灣大學生命科學所碩士生,樂在邊避開知識的...
609期
動物的生命逝去之後,可藉由製作標本的方式保留牠們生前的模樣,標本師黃雯杰正是為了這個原因,踏上了製作標本一途。對標本師而言,雕塑能力與立體空間感是最基本且重要的需求,在多年經驗累積下,他對於各種動物的製作...
生物
動物
標本
剝製標本
2020.09.01
讓擱淺鯨豚 巧手回「生」─ 鯨豚標本師李宗翰專訪
作者 / 郭毓璞/畢業於臺大生態演化所的鯨豚實驗室,待過環保...
609期
臺灣周圍海域有許多不同的鯨豚物種,但要實際一窺牠們的面貌卻十分不容易。如果想見到鯨豚的實際樣貌,藉由標本的展示也是不錯的選擇。在臺灣,有一位奉獻20年的「鯨豚標本師」李宗翰,經過多年來琢磨製作標本的手藝,秉...
鯨豚
中華白海豚
標本
糙齒海豚
海洋
2020.09.01
讓埋藏地下的古代生物重見天日─古生物學家蔡政修專訪
作者 / 曾文宣/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生態演化研究所,熱衷於分...
609期
化石是生於現代的人們窺探古代生物的媒介之一。在臺灣這塊島嶼上,其實也蘊含了許多不為大眾所知的古生物故事。而主持臺大生科系古生物實驗室的蔡政修老師,是臺灣少見的古生物學家。他從最初對於古生物的熱情,一步步走...
古代生物
化石
標本
早坂犀
2020.06.29
2020跨領域神經科學研討會初登場—匯集16個學會的熱血...
作者 / 李依庭/本刊主編。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
607期
人體中貫穿各處的神經系統,是身體的指揮,它讓我們能感知這個世界,將接收到的訊息傳遞到大腦整合和判斷,讓我們作出適當的反應;或是當我們遇到危險或壓力時,也能在意識控制之外自動為身體調整狀態來因應。
神經科學
機械力
痛覺神經
神經纖維末梢
跨領域
生醫領域
2020.04.10
一個春季學校與一場研討會的背後-顧正崙、呂理帆、楊...
作者 / 蔡孟利/科學月刊編輯委員。
460期
長庚紀念醫院林口院區、長庚大學、中華民國免疫學會以及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於去(2019)年4月9~11日在臺北圓山飯店舉辦福爾摩沙免疫春季學校,並於4月12~13日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舉辦福爾摩沙免疫春季會議,這兩個活動簡...
專訪
2020.03.17
一個春季學校與一場研討會的背後(上)-顧正崙、楊皇...
作者 / 蔡孟利/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教授,科學月刊編輯...
460期
2019年4月9~11日在臺北圓山飯店舉辦福爾摩沙免疫春季學校、4月12~13日於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舉辦福爾摩沙免疫春季會議,這兩個活動簡寫均為FISS(Formosa Immunology Spring School & Symposium)。臺灣常見到這類的學術活...
福爾摩沙免疫春季會議
免疫
細胞
實驗
演講
春季學校
大師
2020.03.17
一個春季學校與一場研討會的背後(下)-呂理帆專訪
作者 / 蔡孟利/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教授,科學月刊編輯...
460期
2019年4月9~11日在臺北圓山飯店舉辦福爾摩沙免疫春季學校、4月12~13日於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舉辦福爾摩沙免疫春季會議,這兩個活動簡寫均為FISS(Formosa Immunology Spring School & Symposium)。臺灣常見到這類的學術活...
福爾摩沙免疫春季會議
免疫
細胞
實驗
演講
春季學校
大師
2019.11.01
從大腦、基因、環境探討罪犯的「過人之處」—黃健、楊...
作者 / 文詠萱
599期
在進入到本月主題之前,讀者不妨先思考,什麼是大腦心智?犯罪者的大腦在想什麼?為什麼狠得下心、痛下殺手?而透過研究,人們期望得到什麼樣的解答?而這些答案,是否是唯一標準?
大腦
基因
精神疾病
犯罪心理學
認知神經科學
創傷後壓力症
前額葉
教化可能性
2019.08.01
挖掘更多仿效生物的可能─紀凱容專訪
作者 / 李依庭/本刊主編。
596期
世界上富含各式物種,且形貌、顏色、結構其各有自。然而,種間的差異性與適應環境有什麼關聯,各物種又是如何面對來自大自然的挑戰?因好奇物種形態變異的前因後果與演化的來龍去脈,釐清生物生存適應背後的物理法則,成...
仿生學
生物
力學
永續性
自然
紀凱容專訪
2019.05.01
與珊瑚共生的研究之路─海生館館長陳啟祥專訪
作者 / 陳其暐/嘗試在混亂的年代當一名說故事的人。
593期
在陳啟祥遇見珊瑚之後,他選擇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珊瑚
海洋
環境
共生藻
胞內共生
2019.04.01
王亢沛先生與《科學月刊》
作者 / 劉源俊/臺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董事長。
592期
回想當年,1972年8月底,筆者從美國學成歸國,在東吳大學物理學系任教。10月回母校臺大物理學系拜望,初次見到當時已在臺大物理學系任教且自7月起兼任《科學月刊》總編輯的王先生。從會面中得知他是東海大學物理學系第一...
王亢沛先生
科學月刊
2018.06.01
化合生活的美好點滴── 第一化粧品工廠 黃國芬副總經...
作者 / 郭羽漫/本刊編輯。
582期
桃園市龜山區的華亞科技園區裡,集結全桃園市產值最大的幾間重要工廠,當中不乏華亞、廣達電等科技業龍頭。在一片計算機海的環伺下,我們不禁好奇作為一間化粧品工廠,第一集團當初選址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化粧品
化合生活
2018.03.01
目標明確地踏上人生的道路—中研院生化所徐尚德專訪
作者 / 文詠萱/本刊主編。
579期
一走進辦公室,徐尚德就迫不及待地指著牆壁上的荷蘭古地圖,為我們介紹他曾經前往的城市。「當時還沒有 Google map,所以我一知道要去荷蘭讀書,就馬上去圖書館找荷蘭地圖研究。」 才剛坐定,他便拿出荷蘭博士論文口試的...
徐尚德
專訪
荷蘭
生物分子結構
2018.01.01
聖嬰現象專家:加州大學余進義教授專訪
作者 / 文詠萱/本刊主編。
577期
傳統聖嬰現象為東太平洋在隔幾年海水異常升溫的現象,早在數百年前南美洲祕魯地區漁民就已發現此現象。他們發現,在正常時期,會因海底深層湧升流上升,其中富含 大量營養鹽,帶來大量漁獲;而在每隔2~5 年,會有某一年...
聖嬰現象
余進義教授
2017.02.22
冠狀病毒之父如何對抗新興傳染病?賴明詔院士專訪
作者 / 林翰佐/本刊副總編輯、陳其暐/本刊主編。
567期
2003年,受到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的延攬下,賴明詔院士決定從任教30多年的美國南加州大學微生物學系離開,回到臺灣肩負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一職。被學界譽為冠狀病毒之父的他,正巧碰上臺灣近年來最為嚴重的傳染病疫情──嚴...
冠狀病毒
登革熱
科學教育
武漢肺炎
SARS
MERS
«
1
2
3
»
頁次:
1
2
3
資料總數:83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