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
文章專區
2020-11-01疾病之下,真的人人平等嗎?-超免疫北市生物藝術展專訪
611 期
Author 作者
羅億庭/唸著生物,想著哲學,看著藝術,本刊編輯。
當理性的科學碰上感性的藝術,會碰撞出哪些不一樣的火花?生物藝術(bio art)是近年來興起的一個藝術領域。大部分的生物藝術以生命為媒介創作,其中也包含一些生物知識及技術的運用,例如美國生物藝術家卡茨(Eduardo Kac)在2000 年時發表的Alba 螢光兔就是一件知名作品,他將在細胞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中常用到的水母綠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植入兔子體內,在特定波長395奈米(nm)的藍光照射下,會顯現綠色螢光。
廣義來說,生物藝術也包含了生物倫理、社會及環境等議題探討,並不僅侷限於生物體上的創作。在今(2020)年10月16 ~ 19日,由陽明防疫科技中心贊助,並於陽明大學展出的「超免疫北市」展覽第一部曲——白血球政府,便是透過生物藝術的創作,嘗試探討免疫/ 與臺灣社會之間的關係。
交錯於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防疫
一走進本次的「白血球政府」展場,便直接看見了中間佇立的白色小方桌,左右兩側則掛有兩個布幕,各放映著一位人物訪談的影片。
左手邊的受訪者是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教授李尚仁,主要研究領域為傳染病醫學史及科學史的他,述說著過去人類遭遇的傳染病歷史。他提到,回顧歷史上所有大規模的傳染病,不論疫情原始爆發點是什麼,最終的受害者永遠是社會上的弱勢者,特別是窮苦、體弱、高齡者和病人。
右手邊則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吳夙欽,他以科學家的角度談論現今疫情之下的疫苗研發進展。他描述這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疫苗研發行動;然而,由於臺灣疫情趨緩,當疫苗進入第二、三期臨床測試時,便會出現受試者取得困難、研究難以繼續進行的情形,最終還是得購買國外的疫苗,進而演變成政治上的難題。臺灣有辦法取得足夠的疫苗嗎?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生物藝術家曹存慧、宮保睿與吳柏旻,結合了自身觀察以及與兩位專家訪談過程的收獲,共同發想出了「超免疫北市」的展覽概念。超免疫北市是他們虛構出的一個反烏托邦(dystopia)情境,假設未來的世界中疫情不斷延燒;抑或是當前疫情受到控制,但又出現其他新型傳染病,臺灣將長期處在疫情和疫苗的角力戰之中。他們嘗試拋出一個問題:在這個情況下,若未來政府不再以受感染與否作為管制標準,而是反過來以免疫狀況與是否有抗體等,做為區分不同人民的方式,會怎麼影響社會?
整個空間彷彿過去、現在與未來間的時空交錯,使觀展者沉浸其中。
白血球政府的免疫力分區
在這場展覽中,他們將臺北市重新建構成超免疫北市,並設立一個白血球政府。為了因應疫情,這個政府將扮演免疫系統中重要的「白血球」,以市民健康為最重要的施政指標。……【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