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1-10-29「黑琵」今年回來嗎?連結各國鳥友的黑面琵鷺大普查 中華鳥會秘書長呂翊維專訪 623 期

Author 作者 採訪撰稿|羅億庭/本刊編輯。

(海洋保育署廣告企劃)
 

(呂翊維提供)


位於曾文溪出海口的七股濕地,每年冬天都會迎接一批前來過冬的嬌客。其中一種顧客長得比較特別,牠們有著黑黑的臉,體型與鷺鷥相似,但鳥喙卻長了許多,還呈現喙部先端扁平寬闊、中間段落較窄,到了嘴基的地方又變大的特殊形狀,看起來像極了盛飯用的飯匙!分析一下前面提供的線索,你猜到這群老主顧的名字了嗎?沒錯,牠就是目前全世界現存的6 種琵鷺屬(Platalea)鳥類中,數量最為稀少的黑面琵鷺(Platalea minor,臺灣鳥友常簡稱為「黑琵」)。

每年9月底開始,黑面琵鷺便會從牠的繁殖地中國東北與南北韓交界處南遷,在溫暖的南方度過漫漫長冬。而在1980年代,黑面琵鷺的全球總數量只有不到300隻,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所訂定的瀕危物種紅皮書(IUCN Red List)中,一度被列為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R)物種,意旨其野生種族群在不久後,有很高的機率將面臨滅絕危機。近20年來,則因為族群的回升,目前黑面琵鷺的全球受脅等級為瀕危(Endangered, EN),但仍需要持續關注。

 

(郭東輝攝影)
 

黑琵在哪裡,絕對難不倒你

為了保育這個可能會在數十年後消失的物種,香港觀鳥會自2003年開始發起「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串聯東亞至東南亞各國,包含臺灣、南韓、日本、中國、香港、澳門、泰國、柬埔寨等,共同進行為期3天的黑面琵鷺監測。而臺灣的普查活動,則是由中華民國野鳥學會(以下簡稱中華鳥會)負責聯繫全臺鳥友進行調查,中華鳥會除了是全臺鳥會的聯盟組織,也是國內對應國際的窗口。每年普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確認黑面琵鷺每年的族群趨勢與狀態,並將監測結果製作成普查報告,供世人了解黑面琵鷺的族群現況。

究竟這幾年監測下來,黑面琵鷺的數量有那些變化呢?根據今(2021)年1月的普查報告結果顯示,目前全球黑面琵鷺的數量已突破5000大關。其中,停留在臺灣度冬的黑面琵鷺更是首次突破3000隻,創下歷史新高,大約佔了全球總數的60%,臺灣可說是牠們度冬、覓食、休憩的風水寶地!中華鳥會秘書長呂翊維表示,經由臺灣各地鳥會調查員的協力調查,發現這些黑面琵鷺每年大多集中在臺南、嘉義、高雄、雲林、金門、宜蘭等地,而除了整體數量上升外,其分布範圍也逐漸增廣,這項保育成果大家有目共睹。

 

(郭東輝攝影)
 

為什麼黑面琵鷺的數量能穩定上升?

對於亞洲區域的候鳥來說,牠們一整年的移動範圍就位在整條東亞澳遷徙線(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 EAAF)上,因此沿途經過的所有棲地對牠們來說都相當重要。近年來,中國沿海地帶的人工海堤與構造物的迅速擴張,造成沿海泥灘地的流失。由於泥灘地本身就是一塊生物多樣性相當高的區域,同時也是候鳥重要的食物來源,當每年數以百計的候鳥從西伯利亞透過這條遷徙線過冬的時候,這些工程開發對於候鳥的影響非常明顯。而在全球所有公認的候鳥遷徙線中,我們所處的東亞澳遷徙線也是受威脅最為嚴重的一條。

東亞澳遷徙線沿途的濕地開發,使得許多水鳥的數量逐漸減少,但卻只有黑面琵鷺的數量呈現穩定上升,這又是為什麼呢?呂翊維說明道,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於黑面琵鷺相較於其他冬候鳥來說,整體的遷徙範圍不算大,再加上牠們大多停留在一些保育措施相對完善的國家,也善於利用半人為的濕地環境如魚塭、鹽田等棲地,沿海泥灘地環境的流失,對牠們這一物種的影響相對較小。由於近代以來,遷徙線上各國也相當關注黑面琵鷺的保育行動,一些捕殺、獵殺,或是棲地大規模開發的情況便較少發生。這些種種因素加起來,讓牠數量受到影響的狀況減少,個體數也能穩定上升,「但牠只是少數幸運的鳥種。」呂翊維語重心長的說著。

 

(郭東輝攝影)
 

黑面琵鷺變多,會衍伸出哪些新挑戰?

隨著前來臺灣度冬的黑面琵鷺數量增多,也會漸漸改變原先的人鳥關係。例如數量變多、活動範圍變廣,使得黑面琵鷺與人類生活之間發生衝突的情況越來越明顯,「過去沒有黑面琵鷺的地方出現了黑面琵鷺,那我們要不要保育?」呂翊維道。當黑面琵鷺到了新的地方,面臨到新的開發,那我們要不要為了他做一些保育措施?這都會是不同地區必須面對的新課題。

此外,隨著族群量逐漸恢復,或許總有一天黑面琵鷺會慢慢遠離瀕危的名單,而我們希望黑面琵鷺的族群數量能復育到何種程度?雖然根據今年的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目前全球黑面琵鷺的數量已超過5000隻,但比起其他動輒幾十萬隻的鳥種來說,5000只是個極小的數字。呂翊維認為,未來我們還可以從許多不同的角度看待黑面琵鷺,也有很多可以深入探討的議題存在,但至少就現況來說,黑面琵鷺對棲地品質具有一定的要求,只要黑面琵鷺存在,就代表這個環境裡的潛在食物資源充足,也適合周遭不同的野鳥棲息,可說是濕地裡的一種指標性生物,因此對於黑面琵鷺的保育仍有其必要性。

 

(台南市野鳥學會提供)
 

黑面琵鷺們居住在臺灣,可能遇到的危機?

近幾年臺灣開始發展太陽能光電,而濕地、魚塭地區常被選址為太陽能板的鋪設預定地。當濕地上方多了一層人工外物,就等同於變相剝奪了這塊棲地的可利用性。呂翊維進一步舉例說明,例如雁鴨科(Anatidae)鳥類依水而生,若濕地只有一小區被蓋上光電板,雁鴨科鳥類仍可利用部分濕地,甚至能將光電板作為濕地中的一小塊浮島,在上面稍作休息,不至於影響其生活;但若整塊濕地都被鋪滿了光電板,便會壓縮到這些鳥類的生存空間,牠們也不會在此地停留了。「有些議題並不是『蓋與不蓋』的問題,而是『怎麼蓋』,」呂翊維認真地說道,「任何開發都會影響環境,但重點是影響程度的多寡,不會只有『會影響』和『不會影響』兩種結果。」

黑面琵鷺的另一項生存威脅,則來自於濕地道路開發。位於高雄的茄萣濕地,是許多保育類冬候鳥的家,同時也是「茄萣1-4道路」的開闢預定地,而茄萣1-4道路的開發,將使得整個茄萣濕地遭到對切。在棲地切割的影響下,生物生存的腹地範圍縮小,再加上道路中呼嘯而過的車流,原先棲息於此處的一些鳥類便會慢慢離開這塊環境。呂翊維認為,生活在這個社會中,開發是必然的,但當這些開發永無止盡的時候,現在能看見的這些自然環境就會慢慢萎縮。也因此我們才會需要環境監督、環境法規、保護區,甚至對公眾進行教育,而黑面琵鷺就是濕地中的其中一個指標生物,在濕地生物多樣性與食物網健全的情況下,整個生態系統才能生生不息。

 

加入鳥類調查的行列,一起當個公民科學家吧!

聽了這麼多黑面琵鷺的故事,有沒有讓你對鳥類調查產生一些興趣呢?透過公民科學活動,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為鳥類盡上一份心力。中華鳥會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合作,陸續舉辦過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等活動,甚至也進一步與美國康乃爾大學鳥類學研究室(the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洽談eBird 鳥類資料庫的中文化授權,建置一個中文版的「eBird Taiwan」鳥類資料庫。

「就有點像收集寶可夢一樣。」呂翊維說道,只要鳥友註冊帳號後,就可以透過eBird Taiwan的app將所有你看過的鳥類蒐集記錄起來,而資料庫中更不只有生活於臺灣的鳥種,世界各地不同的鳥類,你都可以一把抓!透過公眾上傳至eBird的公開資料庫,我們能夠為生物多樣性研究貢獻許多珍貴資料,而臺灣eBird的使用率也在這幾年來到全世界第7名,可見臺灣投入公民科學的人並不少。

自去年以來的新冠疫情危機,也有許多民眾轉往海上,包船出海尋找「海鳥」的蹤跡。使得過去在eBird 資料庫中一些資訊比較不明確的海鳥,多了不少新的照片紀錄、位置訊息,這些都是每位公民科學家默默努力的足跡。加入公民科學家的行列很簡單,你準備好了嗎?

 

海洋公民科學知識報你知

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
由中華鳥會與特生中心合辦的「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自2014年起開始舉辦,目前已進行了8年。每年,全臺的賞鳥志工都會分別認領不同的地點,在元旦前後進行為期4個週末的調查、記錄,監測飛到臺灣度冬的鳥類,期望能藉這項公民科學活動,了解度冬水鳥的群聚組成、鳥種豐富度、鳥種分布範圍,以及這些度冬水鳥的族群變化趨勢。

 

海洋公民科學知識報你知

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
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BBS Taiwan)是由特生中心、臺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中華鳥會所共同合作的計畫,在每年3 ~ 6月鳥類的主要繁殖季節,以統一標準調查生活於臺灣島上不同地區、海拔高度的野外繁殖鳥類。期望利用公民參與的方式,對臺灣繁殖鳥類進行長時間、大範圍的監測,以了解這些鳥種的地理分布、族群變化趨勢,作為未來鳥類保育政策的制訂標準,或是保育成效評估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