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
文章專區
2018-03-01目標明確地踏上人生的道路—中研院生化所徐尚德專訪
579 期
Author 作者
文詠萱/本刊主編。
一走進辦公室,徐尚德就迫不及待地指著牆壁上的荷蘭古地圖,為我們介紹他曾經前往的城市。「當時還沒有 Google map,所以我一知道要去荷蘭讀書,就馬上去圖書館找荷蘭地圖研究。」 才剛坐定,他便拿出荷蘭博士論文口試的照片,分享他的荷蘭生活,可見這段留學時期給徐尚德留下許多回憶。
前往荷蘭攻讀博士
徐尚德在2000 年時前往荷蘭烏特列支大學攻讀博士。他在清大碩士班第二年寒假運氣很好地被通知成為國民兵、不需要再入伍服兵役,然而得知此消息時也已過了大部分美國學校的申請時間。為了不多浪費一年的時間準備,他決定申請荷蘭烏特列支大學 Bijvoet 研究中心卡普坦(Robert Kaptein)實驗室尋求博士班研究機 會。「我在碩士閱讀文獻時,就常見到這間實驗室出產的論文;我在碩一出國開會時也曾遇見此實驗室的學生,他們給我的感覺非常好。最重要的是,荷蘭烏特列支大學在歐洲是重點實驗室之一,他們專做核磁共振研究。在當時,我正在就讀的清華大學才剛買了600兆赫的核磁共振儀,而 Bijvoet 研究中心網站就已經宣告他們領先全球訂購了900兆赫核磁共振儀將在近期安裝,我認為機會難得,因此決定試著申請。」徐尚德說。
申請荷蘭博士學位的方式與美國不同,並沒有制式的申請程序。「當時我寫了一封信給未來的指導老師,表示我對他們的研究相當有興趣,但其實當下他們並沒有開出博士生的缺,我是毛遂自薦去申請的。我在荷蘭的指導老師請我提供幾封推薦信,在經過幾封Email往來後,我的老師就說:『你可以來了。』」
學術研究獎助
徐尚德在2004 年曾獲得「臺灣國科會與荷蘭國科會雙邊合作短期訪問獎助」,這是當初臺灣國科會(現科技部)與荷蘭皇家科學院簽署的雙邊協議以促進臺荷雙邊科學家互動的計畫,徐尚德參與兩方科學家合作交流。「比較特別的是,因為我當時是荷蘭研究人員,因此我是代表荷蘭科學家與臺灣科學家合作。在荷蘭,就讀博士是正式雇員,甚至還享有勞健保。我趁聖誕節假期,大概兩個禮拜左右,回到臺灣在清華大學,指導兼合作,利用我在荷蘭學到而當時臺灣還沒有的專業技術,幫清大實驗室解決了一些問題,等於我把新技術引進臺灣,幫助學弟們解決了一些生物分子結構問題。」
2005年於荷蘭攻讀完博士並延續一年博士後研究之後,徐尚德來到英國劍橋大學擔任研究員。「當時我在英國與德國之間選擇,我其中一位指導老師凡努蘭(Nico van Nuland)推薦我到英國劍橋大學加入他從前進行博 士後研究的道布森(Christopher M. Dobson)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於是我專程前往瑞典斯德哥爾摩參加一場道布森也會參加的研討會,利用會議期間自我介紹並且問他有沒有機會加入他的研究團隊。在兩三天的討論後,他欣然答應。不過道布森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基本都要自己申請研究經費補助,也需要一段時間,荷蘭的指導老師卡普坦讓我待到有了明確的補助結果,再往下一站前進。」
徐尚德解釋了為什麼需要申請經費,以及申請經費的管道。「現在歐洲大部分的實驗室研究員幾乎都是自己帶著經費過去,對實驗室而言,其實是一個篩選機制,你若是能帶著經費過來,等於你在該領域有相當的成果,實驗室也不用想辦法去爭取這麼大的經費,來維持研究團隊的營運。你想想看,我在英國的研究團隊大概有2、30 位博士後研究員,每個研究員在歐洲的年度研究經費預算大概是200 萬臺幣,若是都是由實驗室給付的話,大概要花上4、5000 萬臺幣來付薪水,而當這些研究員都是自己帶經費過去,你想想那個能量有多大。」……【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