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焦點話題
精選好讀
重磅快評
生醫先鋒
科技智財
專訪時間
特別報導
動態時報
懷念科月人
資訊生活
學術趨勢
科技人文
科技前沿
科技報導
特別報導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2024.11.14
外泌體治百病?醫藥新星面臨的現實挑戰
作者 / 張文瑋/中山醫學大學生物醫學科學學系教授,專長為腫...
515期
外泌體(exosome)近年來成為生技醫藥產業焦點話題,這種由細胞分泌的微小奈米顆粒被視為生物標記、藥物傳遞系統、疾病治療的未來潛力之星,吸引了大量研究資源和產業關注。
外泌體
生物標記
藥物傳遞
2024.11.14
臺大醫院開發結合胃癌、大腸癌的 「二合一」篩檢有效...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515期
為了加強對幽門螺旋桿菌的篩檢並根除此細菌,研究團隊提出將幽門螺旋桿菌篩檢與大腸癌篩檢相結合,進行「二合一」糞便篩檢。
幽門螺旋桿菌
二合一篩檢
一級致癌因子
2024.09.30
首次參加中國生命科學競賽 長庚大學團隊榮獲一等獎
作者 / 羅時成/長庚大學生醫系客座教授,研究領域為分子病毒...
513期
這項競賽著重在定期上傳實驗資料,重視每一次資料的連續性,不管是失敗的或成功實驗結果都需要定期上傳,以顯示出實驗是由參賽者親自操作,定期上傳成果在計分上的比重也占較高。
長庚大學
生命科學競賽
線蟲
2024.04.15
第17屆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鼓勵女性勇於創造更多可能
作者 / 李依庭/《科學月刊》副總編輯
508期
「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由臺灣萊雅公司與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共同主辦,獎項設立目的為表彰、鼓勵臺灣女科學家帶來的卓越貢獻。此獎項自2008年起開始頒發,至今(2024)年為止已邁入第17個年頭。
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吳健雄基金會
臺灣萊雅公司
科學研究
女性
性別刻板印象
2023.12.15
在「研究」這段旅途中,你看見了哪些微觀風景?
作者 / 採訪撰稿|羅億庭
504期
「喀嚓」一聲,攝影師透過相機快門留下了現實世界上的美景,但那些肉眼看不見的世界又能以什麼方式寫下紀錄呢? 16世紀時,藉著荷蘭眼鏡製造商楊森(Zacharias Janssen)與李普希(Hans Lippershey)之手,歷史記載...
元利儀器
顯微攝影
螢光
微觀世界
樣品
顯微鏡
2023.07.19
看見、聽見生物中的「電」 Backyard Brains帶你認識生...
作者 / 作者/羅億庭
499期
生物的大腦由許許多多的神經元(neuron)組成,神經元藉由電訊號溝通,因此神經科學(neuroscience)領域著重於研究生物細胞裡的「電」。雖然細胞中的電訊號肉眼看不見,但卻與我們的生理活動息息相關,掌控著神經傳導、...
神經元
生物電
神經科學
突觸
電訊號
動作電位
2023.04.18
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邁入第16屆 期許推動更多女性投入...
作者 / 李依庭/《科學月刊》副總編輯。
496期
為表彰臺灣女性科學家在學術上的成就,臺灣萊雅公司於2008年起和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共同主辦「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藉以表揚臺灣女性科學家的卓越貢獻。此頒獎典禮截至今(2023)年已邁入第16年,表揚傑出獎及新秀獎共計...
癌症登月計畫
臺灣女科學家
天文學
高科技
2022.12.16
一窺微觀世界的生命律動 2022 Taiwan顯微攝影競賽頒獎...
作者 / 李依庭/《科學月刊》副總編輯
492期
除了肉眼所看到的人事物,你是否曾好奇過微觀世界裡的景色?顯微攝影(micrography)是一種利用配置在顯微鏡上的攝影裝置,使微小物件能夠因此被高倍放大成像的攝影技術。
百年文化
大稻埕
生活美學
科學
思覺失調症
細胞
大腦
2022.04.15
解開葉綠體膜間隙橋樑之謎 中研院分生所李秀敏 獲第...
作者 / 羅億庭/本刊主編。
484期
為了表揚女性科學家在科學研究、社會環境的貢獻,萊雅(L'Oréal)集團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自1998年起合辦了「全球傑出女科學家獎」。臺灣萊雅公司為回饋社會、鼓勵臺灣年輕女性投入科學研究,也於2008年起與...
女性科學家
葉綠體
植物分子生物學
雙層膜構造
細胞質
蛋白質
植物
合成生物學
細胞分裂
大腸桿菌
秀麗隱桿線蟲
寄生蟲防治
2021.07.12
不只是科學,更是美學 用顯微攝影抓住每一個精彩瞬間
作者 / 羅億庭/《科學月刊》編輯
475期
你還記得第一次看見顯微鏡下的世界時,是什麼心情嗎? 17世紀的英國博物學家虎克(Robert Hooke)利用顯微鏡觀察樹皮軟木層時,看見了顯微鏡下一格又一格,如同小房間般整齊排列的植物細胞壁,於是將這項觀察結果稱為...
科技報導
顯微攝影
顯微鏡
Olympus
2021 Taiwan顯微攝影競賽
2021.04.15
將兩週縮到五分鐘!瑞準科技改變水質檢測的現在與未來
作者 / 陳其暐/嘗試在混亂的年代當一名說故事的人。
472期
只要將少少幾滴水樣,放上重金屬的電極感測試片上,瑞準科技專門研發的電化學分析儀,快至300秒內,就可以在螢幕上顯示相對精確的水樣中所含重金屬濃度。
環境水樣檢測
環保意識
血糖機
重金屬檢測
電化學
電極試片
2020.08.15
醫材自付差額不一如何解?資訊公開、透明勝於擬定價格...
作者 / 林承勳
464期
衛生福利部(以下稱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以下稱健保署),今(2020)年6月初提出擬訂定醫材自付差額上限的新制度,來處理各家醫院診所提供全民健保部分給付醫療器材價格不一的狀況。健保署宣稱,部分給付的醫療器材...
醫療
健保給付
全民健康保險
醫材自付差額
社會福利
資訊公開
2020.08.15
唐獎生技醫藥獎 研究細胞激素機轉為自體免疫疾病、...
作者 / 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
464期
今(2020)年唐獎將生技醫藥獎頒給研究細胞激素的迪納雷羅(Charles Dinarello)、費爾德曼(Marc Feldmann)以及岸本忠三(Tadamitsu Kishimoto)。他們分別研究「腫瘤壞死因子(TNF-α)、介白素-1(IL-1)及介白素-...
唐獎生技醫藥獎
腫瘤壞死因子
介白素-1
介白素-6
免疫反應
單核球
2020.08.15
從數位身分證的推行 探討被監控的可能性
作者 / 郭羽漫/本刊特約編輯。
464期
中央研究院(以下稱中研院)近日舉辦「數位時代下的國民身分證與身分識別」系列研討會,其中,「數位足跡、剖繪與監控」的主題邀請到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邱文聰、資訊所副研究員莊庭瑞以及政治所副研究員蔡文軒,盼能藉此...
數位身分證
數位科技
隱私權
數位足跡
科技
2020.07.15
成大打造環境氣候地圖 可望解決都市高溫問題
作者 / 郭羽漫/本刊特約編輯。
463期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林子平,在科技部計畫的支持下,日前與研究團隊打造出「都市環境氣候地圖」,並與臺灣各縣市政府合作,利用地圖資訊逐步解決各式建築物所帶來的都市高溫。
成大
氣候地圖
都市環境氣候地圖
2020.07.15
唐獎永續發展獎靈長動物學家珍古德獲獎 強調人應該尊...
作者 / 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
463期
2020年唐獎永續發展獎由國際知名靈長動物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獲得,以表彰他在靈長類動物研究的開創性發現,重新定義人類與動物的關係,以及她終身在地球環境保育工作上的貢獻。
唐獎永續發展獎
靈長動物
珍古德
黑猩猩
綠色經濟
永續發展
教育
環境
動物
2020.06.12
臺灣AI技術研發有成 將持續技轉並打造相關產業鏈
作者 / 郭羽漫/本刊主編。
462期
臺灣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上的技術實力,全世界有目共睹。國家實驗研究院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以下稱國網中心)、廣達電腦、華碩電腦與台灣大哥大近日於科技部舉辦「AI國家隊三年有成強棒出擊!」
人工智慧
產業鏈
臺灣AI雲
AI核心技術
智慧醫療
智慧製造
智慧服務
科技產業轉型
2020.06.12
技專體系實作人才參與研究 多所學校於科技部展示成果
作者 / 郭羽漫/本刊主編。
462期
科技部於2020年5月15日舉辦「107年度鼓勵技專校院從事實物型研究專案計畫成果展」記者會,並邀請南臺科技大學、高雄科技大學與亞東技術學院的計畫主持人,展示計畫開辦兩年後的成果。
實務型研究
AI
智能頭皮膚質檢測系統
資料集
綠色塑膠
生醫保健
機電技術
社會科學
2020.05.14
現階段什麼藥對COVID-19有效?
作者 / 郭羽漫/本刊主編。
461期
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走到今日,臺灣在疫情防治上也有所進展。先前臺灣以圍堵、減災交互進行等非藥物介入處理疫情,雖說仍有軍艦群聚感染的事件發生,但在民眾廣泛配戴口罩的情況下,社區感染與死亡人數屢創新低...
新冠病毒
藥物
疫苗
瑞德西韋
免疫力
羥氯奎寧
快利佳
干擾素
胞吞作用
肝臟細胞
新冠肺炎
2020.05.14
國研院攜上銀打造更高效能的太陽能板檢測設備
作者 / 郭羽漫/本刊主編。
461期
臺灣傳動產業大廠上銀集團,對半導體材料硒化銅銦鎵(Copper Indium Gallium Diselenide, CIGS)的自主研發實力早名聞遐邇。
太陽能
光學檢測系統
矽晶類
薄膜類
CIGS太陽能板
行程間通訊
2020.03.13
從病毒檢驗、疫情預測到藥物開發 如何面對COVID-19大...
作者 / 編輯部
459期
隨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加劇,韓國、日本、義大利等國相繼淪陷,臺灣至今也有40餘人確診感染及1例死亡。民眾都很關心,這波疫情究竟會在何時結束?
2019冠狀病毒疾病
新冠肺炎
流行病學
篩檢試紙
動態模型
抗病毒藥物
藥物瑞德西韋
2020.03.13
石墨烯與矽晶材料結合 太陽光產氫效率提升
作者 / 郭羽漫/本刊主編。
459期
臺灣大學材料學系教授陳俊維的研究團隊,日前將新一代的原子層石墨烯與矽晶材料結合,開發出新的太陽能產氫平台,除增進陽光吸收效率,也克服矽不耐酸鹼的問題。
太陽能
氫能
石墨烯
化學氣相沉積法
蕭特基接面
石墨烯轉印技術
地球能源
2020.03.13
微生物體學新趨勢:從菌到菌相再到轉譯應用
作者 / 林秀玉/真理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自然學科教授兼召集人。...
459期
長久以來,腸道微生物就像是人體中「被遺忘的器官」;但是,近年來的研究成果,讓我們無法再忽視腸道及居住其中的微生物體。
微生物
致病有機體
腸道微生物
腸道菌
益生菌
益生質
草藥
醫療
2020.03.13
談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與研究發展
作者 / 林秀玉/真理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自然學科教授兼召集人。
459期
國內外學術界早年挹注腸胃道研究經費不多,不太重視這方面的相關研究。近年來腸道科學研究在微生物體研究蓬勃發展的帶領下,已經大為不同。
微生物體研究
腸道研究
腸道微生物
疾病
人體健康
菌群失衡
2020.03.13
念博士有無效益,畢業生怎麼看?
作者 / 郭羽漫/本刊主編。
459期
「博士生賣雞排」的印象深植民心,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以下稱科政中心)於本(2020年3)月舉辦記者會時表示,現階段博士供不應求,然民眾對取得博士學位多抱持疑慮。
博士
博士學位
畢業生
2020.02.24
從個人防護到社區防疫,公衛專家怎麼想?
作者 / 郭羽漫/本刊編輯。
459期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以下稱臺大公衛)今(2020)年2月24日於臺大公衛學院大樓拱北講堂舉辦「抗COVID-19疫情說明會(第三週)」,根據疫情的數值模擬分析,解答各界對社區感染及各場所傳染資訊...
新冠病毒
新冠肺炎
COVID-19
公衛
防疫
社區感染
行為學
隔離
檢疫
2020.02.01
國衛院研究:改變琥珀酸濃度可抑癌
作者 / 李依庭/《科學月刊》主編。
458期
琥珀酸(succinate),又稱丁二酸,是一種從琥珀中萃取出的化合物,主要用於治療風濕類與尿道炎等病症,在人體血液中也可以發現它的存在。近期,由國家衛生研究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呈欽所帶領研究團隊利用...
國衛院
琥珀酸
癌症
2020.02.01
關於2019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我們目前知道什麼...
作者 / 廖英凱、 雷雅淇、羅佩琪、陳亭瑋
458期
去(2019)年12月,不明原因肺炎在中國武漢出現,在今(2020)年1月初經過全基因組定序確認為新型冠狀病毒,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俗稱武漢肺炎。關於2019-nCoV的相關臨床統計、病理研究與...
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肺炎
COVID-19
疫情
2020.02.01
臺灣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株了,然後呢?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458期
今(2020)年2月1日衛生福利部宣布了令人振奮的消息:臺灣某研究團隊已從患者檢體當中成功的分離出「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病毒株,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成功分離出病毒株的國家。聽起來好棒棒,但是,具有病毒株,到底對疫病...
新冠病毒
新冠肺炎
武漢肺炎
病毒株
COVID-19
2020.02.01
NEJM論文證實了中國隱匿新冠肺炎疫情?
作者 / 廖英凱、雷雅淇、羅佩琪、陳亭瑋。
458期
隨著新一波2019-nCoV相關研究發布,一篇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在中國武漢初期的傳播動力學〉(Early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Wuhan, China,...
新冠病毒
武漢肺炎
NEJM
疫情
COVID-19
1
2
»
頁次:
1
2
資料總數:31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