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2020-02-24
從個人防護到社區防疫,公衛專家怎麼想?
459 期
Author 作者
郭羽漫/本刊編輯。
新冠病毒
新冠肺炎
COVID-19
公衛
防疫
社區感染
行為學
隔離
檢疫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以下稱臺大公衛)今(2020)年2月24日於臺大公衛學院大樓拱北講堂舉辦「抗COVID-19疫情說明會(第三週)」,根據疫情的數值模擬分析,解答各界對社區感染及各場所傳染資訊的疑慮,也盼能給予政府在社區防疫策略擬定的參考。
臺大公衛副院長陳秀熙表示,環境的防疫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潛在大流行或進入大流行時,社區所面對的恐慌、需配合之處以及無法配合的原因,皆需根據過去經驗探討,以期做到徹底防疫。此外,所有傳染病的首例都代表該疾病在全世界的移動軌跡,若檢疫速度過慢,後果將更不堪設想。在沒有藥物與疫苗的前提下,做好隔離檢疫及居家防護尤為重要。
康復者的後續追蹤
在嚴格隔離的管理、檢疫及強制措施下,武漢的基本傳染數(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 R
0
)已低於1,中國各區的R
0
值也在封城事件後降至1以下。然而,此病毒對醫護人員與患者仍有威脅,亦不排除復工後的第二波大流行。另外陳秀熙也提到,康復者的狀態亦亟需關注,湖北與其它區域雖有患者逐漸康復,但整個病程耗時至少兩週。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心理的衝擊與醫療需求的提升都需關切。
從康復時程來看,截至2月21日,青海當時已累積18例,近17日再無病例,顯示該病毒在此疫區已消失殆盡;換句話說,人數少的地方,患者的康復可能也較快。從網路上的資料推估,這些人的恢復日期約在1月12日至2月4日,整體耗時兩週左右,後續的作用力與衝擊也值得關注。
旅遊管理刻不容緩
而中國以外的地區,目前的狀況又是如何?陳秀熙2月24日表示,韓國R
0
值於2月15~21日間激增,並呈現中國大流行時的情況,需動用許多醫療措施才能壓下來;香港在過去兩週的居家隔離措施後,狀況已趨緩;泰國則因對中、港、澳人進行集中管理與通關檢測發燒,因此未再有新的病例。不過陳秀熙也坦言,若病毒持續侵犯醫療體系脆弱的國家,如伊朗、非洲,則衝擊會相當劇烈。
鑽石公主號乘客於2月13日撤離後,學者便使用動態曲線預測暴露及確診病例的時間,發現美、英、日等國都開始出現確診病例。而韓國與日本爆發流行,對亞洲遊客在旅遊管理上影響甚鉅,且韓國近年與中、台、日交流相當頻繁,鑑於旅遊量的增加,政府在防疫上也須更努力。
臺灣是否正面臨社區感染危機?
臺灣先前對病患進行大量篩檢,才找到許多無症狀的病例,亦即此病毒可在無症狀下進行傳播。從2月21日前的流行病學曲線看,由於後期所出現的個案都不如其它國家來的密集,因此講社區感染的機會也相對保守。根據所有網站的資料交叉比對後,當前28例從感染到發病間的潛伏期約為7天,比中國稍長。從住院病患來看,發病到住院雖約為5天,但住院天數也達到快兩週的時間;而先前的SARS潛伏期約為6天,住院天數也稍短一點。
此外,臺大公衛利用家戶接觸個案及餐桌接觸個案等資料,計算出家戶聚集感染率(即該空間有一人感染,其他人感染的機率)約為46%,感染力不容小覷。張秀熙認為,臺灣在減害計畫(如減少大型活動與停課)上雖做得很好,但還是不能排除群聚感染的可能。如今,大數據與物聯網相當發達,居家及資源有限的醫療機構是否可藉此減少病毒傳染,甚至鼓勵企業家大量投入,是可以思考的問題。
居家防護 可從傳播途徑下手
由於每週累積的數據都是對疫情的一個新詮釋,除了驗證先前所預估的情況,也能給予政府在旅遊上的警示與呼籲。此外臺大公衛院長詹長權也提到,在疾病大流行的情況下,如何能在幾千萬人中找到威脅更大的人,各國策略不一。舉例來說,香港利用接觸史進行篩選,美國則認為該疾病與流感有重疊性,因此從流感陰性患者中進行COVID-19檢測,以儘早隔絕指標個案,並將社區擴散集中化。全球大流行的風險越來越近,究竟可以透過什麼方法,將潛在帶有病毒的人找出來?
對此,臺大公衛教授張靜文表示須先瞭解認識病毒的傳播模式,並從傳播途徑做攔截。從呼吸道口沫傳染的途徑來看,病毒來自生病的人,而該人的飛沫在空中經乾燥會形成「飛沫核」並落於周遭,其他人在接觸感染者後,就可能有暴露的風險(接觸本人、其他物品),甚至直接吸入飛沫核。新冠病毒的現有文獻多關注疫情分析,然而「病毒於空氣中能存活多久、死亡的病毒會否有致病風險、病毒存活的科學證據」等問題仍待研究,目前僅可參考SARS與MERS等曾於空氣表面中殘存的病毒經驗做判斷。
在此之前,可先執行部分重要的預防措施。首先,手部衛生是非常正確的手段,勤洗手是相當必要的。在呼吸防護上,由於飛沫核需近距離接觸才可能吸入,因此戴口罩可避免這個暴露的危險。而環境消毒也是很重要的一環,由於飛沫會落下並可能存活數天,要降低病毒的存活能力,可將漂白水稀釋到100倍以下噴灑於環境中,再以清水洗去殘留;不過,由於消毒水成分有可能傷害皮膚及呼吸道,故建議在通風環境下操作。
此外,臺灣雖有完善的防疫基礎,但部分族群仍需注意。例如,回國的臺商與家人、計程車司機接觸後的感染,都是零星的家庭內群聚感染,因此家庭附近的環境衛生與個人防護就相當重要。而像是輕微咳嗽、打噴嚏的輕症感染者、經常往返國內外、需近距離接觸出現呼吸道病症的工作者,也不可忽視。家庭的保護都將回饋到全民防疫上,沒有疾病的話,醫療院所的負擔也相對較小。
透過行為學檢視政策宣導效益
防疫行動落實到社會中,還需有效的宣導才有用,因此臺大公衛副教授黃俊豪透過行為科學來探討COVID-19的防疫行為,盼能藉此提升民眾產生防疫的動機與意圖。
《刺胳針》(
Lancet
)期刊最新報告〈公共衛生的下一步〉(What is next for public health)指出,在有效藥物誕生前,非藥物性的介入方式還是最重要的。目前面對病毒,有效傳播策略是提供的訊息要「可採取行動(actionable)」,以先前新型A型H1N1流感病毒(pH1N1)在2009年大流行的經驗為例,當時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做的三件重要的事,就是「疫苗、洗手、戴口罩」。只是,要怎麼讓大家一起做呢?
黃俊豪解釋,當社群內的個人對疾病有自覺罹患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與自覺嚴重度(perceived seriousness),才會有動機執行防疫行為;而在採行預防行為後,也須釐清自覺利益(perceivedbenefits,即認為行為帶來的好處)與自覺障礙(perceived barriers,如打疫苗時害怕針頭)。此外,找出環境裡的行動線索(如額溫槍、乾洗手設置),也可提醒民眾要注意個人健康與衛生狀況。
在各種防疫措施下,究竟有多少人會遵循這些行動?黃俊豪指出,全國電訪調查發現,疫情大爆發期間,約有77%的民眾表示有因應政策宣導增加洗手頻率;其中,女性較男性多、退休較學生多、已婚者(社會、家庭責任)較單身者多、中北部較南部多,而家庭年收日五至十萬者也較多。未增加洗手頻率的民眾中,有20%的人如廁後不洗手、45%的人則在用餐前不洗手。不過黃俊豪也提到,此僅為統計結果,影響因子繁多,盼民眾勿因此將某些族群標籤化。
行為學家會怎麼建議防疫?
對於上述現象,黃俊豪從行為學的觀點給了幾個建議。首先,可加強衛教宣導從而提升自覺利益,讓民眾清楚認知洗手行為與預防COVID-19接觸傳染之間的關聯,以及勤洗手確實能有效預防疾病的事實。而降低自覺障礙也很重要,可增設公共區域手部酒精消毒噴霧、鼓勵民眾隨身攜帶乾洗手、加強衛教宣導正確的濕洗手步驟等。
另外,由於民眾在過度恐慌時可能增加無助感,甚至視感染COVID-19為宿命,最終使得防疫行為降低;若認為國家疫情為中度嚴重時,則較會提升洗手行為。因民眾對疾病的自覺威脅感在提升防疫行為的效果上可說過猶不及,故在報/報導疫情時,應避免高估情況而適得其反。除了威脅性,對疾病的警惕也相當重要,黃俊豪建議可提供民眾較熟悉的過往疫情(如pHIN1)作為經驗參考,並與現今COVID-19疫情做比較,可望提升民眾對新興傳染病的現實感與自覺罹患性。
此次會議說明了目前周邊國家的防疫狀態,並針對病毒傳播途徑與公眾行為特徵進行解析,盼能提升全民防疫的效能、走過疫情危機。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科學月刊 3月號/2020 第603期:一起運動吧-已完售-無...
售價 $249
科學月刊 2月號/2020 第602期:100%中「鼠」-已完售...
售價 $249
科學月刊 1月號/2020 第601期:離岸風力發電-已完售...
特別價
$249
科學月刊 12月號/2019 第600期:諾貝爾獎特別報導-已...
特別價
$249
科學月刊 11月號/2019 第599期:犯罪潛意識-已完售-無...
售價 $249
科學月刊 10月號/2019 第598期:透視暮色後的夜市-已...
售價 $249
新訂一年方案:《科學月刊》一年12期
售價 $278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