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報導
- 特別報導
文章專區
2024-09-30首次參加中國生命科學競賽 長庚大學團隊榮獲一等獎
513 期
Author 作者
羅時成/長庚大學生醫系客座教授,研究領域為分子病毒學、細胞學與發育生物學。
中國第九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的決賽,在今(2024)年7月21∼23日於浙江萬里學院舉行,也宣告著這場長達一年的賽事圓滿落幕。此次比賽總共有來自629所大學、1萬6732個團隊參加,參賽學生人數共6萬9938名,指導老師人數則是2萬3501名。各團隊經過網路評審、省級決賽和全國決賽,共評選出372項一等獎、578項二等獎,以及1744項三等獎。今年是長庚大學第一次參加此賽事,共有兩隊報名,其中一隊不但獲得一等獎且還被選為「優秀項目」,與貴州大學分別代表「微觀生物學」與「宏觀生物學」這兩個領域,在閉幕典禮時於參與全國決賽的全體師生面前進行公開答辯。
2010年,長庚大學與中國廈門大學結為姊妹校,雙方學生在隔年暑假期間互訪,並且讓同學在對方教授實驗室進行為期4∼6週的研究,並在之後的每年維持此交流傳統。在新冠併發重症(COVID-19)疫情期間,這項交流中斷了三年,直到去(2023)年恢復單方交流。而後,廈門大學生科院副院長左正宏認為學生進實驗室研究的成果其實可以參加「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這項競賽分為「科學探究類」和「創新創業類」,前者主要是以自主設計實驗或野外調查尋找並解決生命科學的問題,重在研究過程評價;後者則以研究成果或創業活動做為參賽作品,重在項目結果評價。長庚大學生醫系的教學理念鼓勵同學進實驗室動手做、完成實驗設計,所以參與的學生非常符合科學探究類的參加條件,最後也有兩個團隊參加此競賽。
長庚大學生醫系的同學過去也曾參加過iGEM、BioMod等國際性的生命科學相關競賽,透過競賽讓同學取得實際經驗並用英文進行國際間的交流。其中,iGEM僅能用主辦方提供的質體DNA來設計實驗,競賽結束後需將新組裝的質體寄還給主辦方;而BioMod的比賽領域有更多限制,每年僅供25隊參加。相較於這兩項國際賽事,中國的全國生命科學競賽包含微觀生物跟宏觀生物學這些較為廣泛的研究內容範圍,且報名費用也較低廉。以iGEM、BioMod的國際賽事為例,這些競賽的團體報名費就要幾千元美金,個人報名費也要數百美金;而中國全國生命科學競賽報名費只要人民幣500元;如果進入決賽,只要再收取人民幣1500元即可,對一般同學來說較容易負擔。再加上凡是生命科學相關的題目都可以參賽,像是醫學、藥學、農業、海洋、食品等領域的研究,而這也是本屆參賽隊伍超過1萬6000隊的原因之一。
中國舉辦的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最早起源於浙江省大學生命科學競賽,並在2016年12月擴大為全國的生命科學競賽,第一屆競賽於2017年舉辦。經過多年的磨合,主辦方將這項競賽分為科學探究類跟創新創業兩大項,比賽的目標與宗旨設定為「立德樹人、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勤奮學習、守正創新、迎接挑戰」,期望引導和激勵大學生實事求是、刻苦專研、勇於創新、提高素質,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科研素質綜合能力,並且提高大學生命科學類專材人才的培育。
競賽中有全國大學代表組織而成的全國競賽委員會,各省市也會成立了競賽委員會,並另外成立全國生命科學競賽監督委員會,前者負責制定競賽章程和實施細則;後者負責協助審定競賽實施細則,監督競賽活動進展。為了避免學生取用研究生或使用過去的資料作為比賽專題,競賽的考察相當嚴格,如果發現實驗的內容超出大學生在十個月內可以完成的工作則不予計分。此外,競賽過程中也不能在任何的報告中透露參賽者及指導教授的姓名,以避免關說及不公平。這項競賽著重在定期上傳實驗資料,重視每一次資料的連續性,不管是失敗的或成功實驗結果都需要定期上傳,以顯示出實驗是由參賽者親自操作,定期上傳成果在計分上的比重也占較高。
競賽首先會舉辦網路初審,經由五位專業老師評分,彼此分數若差距太大會找第六位老師來評審,符合標準的隊伍便會進入省級複賽,而後再由省級複賽中選出一等獎的團隊參加決賽。這次長庚大學參與比賽獲得一等獎的團隊就依據參賽規定,定時將實驗報告傳送給主辦單位,因此在初選時的網路評分獲得90.6的高分直接進入浙江萬里學院舉行的決賽;另外一隊則由於沒有按照規定書寫,只獲得60餘分而在初賽就被淘汰。長庚大學這次之所以能夠有這麼好的成績,最主要原因在於選題非常新鮮,利用線蟲作為模式研究隔代遺傳的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實驗設計簡單、線蟲生長週期短又培養容易,再加上餵食線蟲具有RNA干擾(RNA interference, RNAi)效果的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就可以改變線蟲的性狀,具有性狀的線蟲再食用一般的大腸桿菌後,就可以追蹤經過幾代可以恢復為野生種性狀,讓大學生可以在數個月內完成工作。
決賽時的臨場八分鐘的報告也是關鍵。每隊最多只有兩位同學可以進入口試試場,長庚代表隊在生物醫學系教授梅雅俊的指導之下演練超過十多次,內容掌握非常熟悉,使學生顏嘉妤、洪依潔在回答問題時可以充分表現,因而得到評審的青睞,推薦大會參加優秀項目的答辯,並有幸在閉幕典禮上作為示範。生命科學競賽的另一個參賽項目為創新創業的比賽,通常這類型的參賽者已經有實驗結果發表或專利,但仍鼓勵大學生報名此類競賽。筆者有機會向主辦老師建議大會將來應開闢第三個參賽項目,也就是英文類型的競賽,且所有研究資料皆用英文來呈現,決賽時也以英文表現。藉此提高生命科學研究的層級到達國際級,並吸引世界各國的大學生參加。這項建議也獲得接受,明(2025)年的第十屆生命科學競賽將在山東煙臺大學舉辦,就會開放以英文方式來進行競賽,到時候各大學都可以參加此競賽項目英文,如同參加iGEM、BioMod等競賽。
第九屆全國大學生生物競賽決賽評審專家團體照。(作者提供)
第九屆全國大學生生物競賽決賽優秀項目公開答辯,右邊三位為評審老師、左邊為主持人及長庚大學學生洪依潔和顏嘉妤。(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