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8年
2009年
2000年以前
封面故事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經濟
永續
2018.04.01
機器是如何學習與進步? 人工智慧的核心技術與未來
作者 / 曲建仲/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政治大學科技管理...
580期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一個吸引人們卻又教大家害怕的名詞,吸引我們的是一個會思考、可以協助人們處理工作,可以替我們帶小孩洗衣做飯的智慧型機器人;讓我們害怕的是這個機器人自己會思考,哪天他...
人工智慧
未來
歷史
2018.04.01
機器透過互相砥礪來學會如何創造─對抗式學習
作者 / 李宏毅/現為臺大電機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是以機器學...
580期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機器的能力越來越強,相關技術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中,例如當我們上傳一張照片到臉書時,臉書可以精確地找出 照片中的人臉,而 iPhone 甚至可以知道一張臉是不是他的主人。
機器
對抗式學習
2018.04.01
人工智慧浪潮下的數學教育
作者 / 魏澤人/任教於國立東華大學,創立花蓮—py社群及實做...
580期
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風潮下,數學科普、教育或者甚至數學本身,微妙地陷入一個尷尬的處 境;或者應該說,陷入兩個尷尬處境。
人工智慧
數學教育
2018.03.01
獨一無二的身體特徵-生物辨識起源與演進
作者 / 黃炳森/銘傳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教授、英國 University ...
579期
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在每天所接觸的人群當中,我們可以依據五官接收到這些人的外在資訊(影像、聲音或氣味等), 輕易地識別出自己的親友。仔細想想,我們究竟是如何處理這些資訊,並做成正確的判斷?
生物
識別
特徵
2018.03.01
心臟微弱的生理訊號-利用心電圖辨識身分
作者 / 沈祖望/威斯康辛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曾獲選史丹福...
579期
根據國外科技研究中心(Interstate Technology & Regulatory Council, ITRC)的報告,越來越多的身 分竊取犯罪案件,像是ID被偷取、帳戶被盜、密碼遭竊等,所以資訊安全是現代人很重要的課題。
心電圖
生理訊號
醫療
身分
2018.03.01
難以偽造的辨識認證-手掌與手指靜脈特徵辨識
作者 / 洪西進/臺灣科技大學的講座教授。 發表了200多篇論文...
579期
生物辨識到底是什麼?最近iPhone X採用臉型解鎖, 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可以利用人臉做身份認證,而且是那麼方便!
靜脈
特徵辨識
辨識系統
2018.03.01
隱藏在靈魂之窗內的細節-虹膜辨識
作者 / 張劍平/健行科大資訊工程系教授。
579期
國際巨星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主演的《不可能 的任務:失控國度》(Mission: Impossible – Rogue Nation)影片中出現大量生物認證技術的橋段,使觀眾 印象深刻,其中包括使用掌紋辨識、步態辨識、視網膜辨識、語音...
虹膜
生物識別領域
2018.02.01
就是那道光-找尋重力波的可見光源
作者 / 饒兆聰/國立中央大學天文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可...
578期
2017 年可說是重力波天文學 界難以忘懷的一年。在這一年,設計建造重力波偵測器 LIGO的三位先驅魏斯(Rainer Weiss)、 索恩(Kip Thorn) 和巴利許(Barry Barish)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重力波
可見光源
2018.02.01
從愛因斯坦方程式到超級電腦黑洞模擬-數値相對論發展...
作者 / 林俊鈺/國研院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副研究員,協助推廣...
578期
就在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 1915)及重力波的 預測(1916)之後的百年,重力 波物理儼然進入另一個階段:在美國的兩座雷射干涉儀重力波天文台(LIGO)於 2015 年 9 月首次觀測到雙黑洞碰撞事件; 以及2017 年...
愛因斯坦
超級電腦
黑洞模擬
數値相對論
2018.02.01
探測宇宙科學原理-重力波偵測器的概念與技術
作者 / 金升光/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578期
重力波研究在相對論誕生的100 年後戲劇性的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接二連三超乎預期的黑洞 雙星碰撞事件拿下2017 年諾貝 爾物理獎;中子星碰撞事件與全球觀測網同步更開啟了多元 訊息天文學(multi-messenger astronomy)...
宇宙科學
重力波
偵測器
2018.01.01
才不是擲杯算出來的呢! 精緻化的現代氣象預報
作者 / 謝佩芸/氣象預報中心預報員。
577期
在「看天吃飯」的眾多行業裡,氣象工作者大概是最名符其實的一個。這份工作有些原罪——永遠不可能百分之百準確,也永遠要背負報不準的罵名。
氣象預報
精緻化預報
2018.01.01
天氣預報的延伸—短期氣候展望
作者 / 李明營/臺南縣人,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學士,臺大大氣...
577期
說起氣象預報,就得談到氣象預報的始祖,理查遜(Lewis Fry Richardson)。理查遜是個多才多藝的英國學者,他不僅專長於數學、物理、氣象學、心理學,同時也是個和平主義者。
天氣
氣候
預報
展望
2018.01.01
風雨將臨—從多重時空尺度的天氣預報到即時天氣預報
作者 / 黃椿喜/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課長。
577期
羅倫茲的蝴蝶在超級電腦中翩翩揮動著數值天氣預報之舞,預報員在多重的時空中描繪著關於即時、今明、周、旬、月、季、年復一年氣象預報的故事。
天氣預報
即時天氣預報
科技
2018.01.01
用電腦做天氣預報是什麼碗糕? 淺談數值天氣預報
作者 / 洪景山/中央氣象局,氣象資訊中心。
577期
經驗上我們總是可以歸納出「現在是過去的累積,未來當然也和現在有關」。宗教上也有類似的說法:「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人類科學發展的過程中類似的想法俯拾即是。
電腦
天氣預報
數值
2017.12.01
2017 諾貝爾生醫獎——晝夜節律
作者 / 陳示國/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實驗室主要利...
576期
為什麼大部分人早上起床總是艱辛困難?為什麼出國工作或是旅遊還要面對讓人全身上下哪裡都不對勁的時差?又為什麼許多急性心臟疾病好發於傍晚?
晝夜節律
生理時鐘
2017.12.01
用低溫捕獲生命原態的原子細節
作者 / 章為皓/中研院化學所副研究員,致力臺灣低溫電顯平台...
576期
現代化學的核心是關於物質的研究,因此,諾貝爾化學獎不外乎在合成、結構和分析方法3個領域來回振盪。今(2017)年,化學獎頒給了看似物理 學的低溫電子顯微術領域,卻是屬於結構和分析的化學範疇,代表此領域獲獎的是分...
原子
低溫
2017.12.01
經濟與心理的「不當行為」研究
作者 / 馮勃翰/臺大經濟系副教授,研究賽局理論與廠商策略,...
576期
今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因美國經濟學家 塞勒(Richard H. Thaler)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 獻,獲頒2017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賽勒去年寫 了一本書,書名叫《不當行為》(Misbehaving)。 這本書的特殊之處在於,...
經濟
心理
塞勒
2017.12.01
無遠弗屆、鉅細靡遺全方位的重力波探測
作者 / 倪維斗/清華大學物理系。
576期
2016年2月11日美國雷射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LIGO)在記者會上,宣佈LIGO團隊和Virgo(義 大利和法國在Pisa 地區建造的3公里臂長重力波天文台)團隊以LIGO 兩個相距...
重力波
波動
相對論
2017.11.01
數位黃金比特幣
作者 / 作者∕曲建仲
575期
誕生僅八年的比特幣(bitcoin)坐實了「數位黃金」之名,於2017年10月20日漲到歷史新高5932美元,價值已超越貨幣史中地位悠久的黃金。如果我們把每1比特幣對照每1盎司黃金,則比特幣比黃金還要貴了幾倍,真的是大勝黃金...
比特幣
數位
2017.11.01
顛覆金融業的區塊鏈
作者 / 作者∕曲建仲
575期
由於比特幣不適合即時、大量的小額交易,而且在法規上存有疑義、難以被主管機關接受,因此有人將比特幣的部分技術(主要是保護資料無法篡改的技術)抽離出來尋找新的應 用,並且取了新名字「區塊鏈(block chain)」, ...
金融業
區塊鏈
比特幣
2017.11.01
區塊鏈進階應用問與答
作者 / 作者∕杜宏毅
575期
看完了比特幣與區塊鏈的介紹,相信對兩者已有初步的認識,以下回答幾個常見的問題,進一步了解區塊鏈的應用。把前面提到的交易識別確認、資料無法篡改、節點資料同步三種技術統稱為「區塊鏈」。 所以到底這三種技術的是...
區塊鏈
應用
2017.10.01
人類協調互動之謎-認知科學家如何用音樂做研究
作者 / 張詠沂(Andrew Chang)/現為加拿大 McMaster 大學心...
574期
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是一門新興的科學領域,研究人類行為 以及其背後的心理與神經機制。
認知科學
音樂
2017.10.01
英國音樂治療教育與實務-研究與實踐的現況與展望
作者 / 王俐晴/六年前到英國學習音樂心理學及享受英式鄉間生...
574期
在來英國唸書前,我在臺灣學習的兩項專業分別是「物理治療學」和「音樂學」, 很多人聽到都自然而然聯想到音樂治療,再加上臺灣目前尚無音樂治療學位,所有的治療師都是從海外學成歸國,在出國念博士前,很多人以為我要...
音樂治療
英國
2017.10.01
在歐洲研究音樂與大腦-音樂家肌肉張力不全
作者 / 鄭蓓欣/德國漢諾威系統神經科學中心博士畢業,現為哥...
574期
前陣子響應了德國各地臺灣同學會主辦的「哲學星期五」知性討論系列,應邀做了場關於「鋼琴演奏的神經科學」演講。準備這場演講時,算是讓自己回顧了一番過去這些年來在音樂的神經科學領域裡的訓練,也是我第一次用中文講...
音樂
大腦
神經科學
肌肉張力
2017.09.01
全球稀有的大面積藻礁地形-桃園藻礁生態特性與保育
作者 / 劉靜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研究...
573期
聽到藻礁,我們會聯想到礁岩上長滿了藻類,但是如果這些藻類不鈣化的話,其實並不會造礁,因此真正的藻礁是指可以鈣化的石灰藻經年累月堆積形成的礁體。
藻礁
生態保育
2017.09.01
跟著科學家一起探索藻礁-藻礁觀察與研究
作者 / 李坤璋/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助理。林惠真/東海大...
573期
臺灣是一個島嶼型國家,四周都被海洋包圍,到海邊玩水是多數人夏天一定要有的行程。到了海邊除了玩水、看風景外,你有注意過海邊還有許多有趣的事情正在發生嗎?
藻礁
觀察
2017.09.01
全球海洋生物遷徙-臺灣海峽海洋生物遷徙的中繼站
作者 / 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573期
從太空看我們所居住的地球是一顆藍色的星球。而之所以為藍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水」佔了整體地球約 75% 的表面積。所以與其稱我們居住的星球為地球,更貼切的是應該稱為「水球」。
海洋生物
遷徙
台灣海峽
2017.09.01
神秘藻礁建築團隊-殼狀珊瑚藻的多樣性與生態
作者 / 陳品辰/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候選人。 研究主題著...
573期
桃園市大園區、觀音區及新屋區的海岸線,一段綿延27公里的藻礁地形,是臺灣面積最大的藻礁。「 藻礁(Algal Reef)」 顧名思義是由藻類所建構而成的礁體,與大家熟知的珊瑚礁有所不同,珊瑚礁的造礁生物為珊瑚蟲,桃園藻...
藻礁
殼狀珊瑚藻
生態
2017.08.01
小蝦子的複雜構造從外骨骼到內部柔軟器官
作者 / 楊倩惠/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572期
饕客們嗜食的海鮮大致囊括魚蝦貝類,新鮮蝦類所製作出的料理,不但風味絕美且極具營養,熱量也較為低,常讓人不禁一口接一口。我們常食用的蝦包括俗稱的蝦子、龍蝦及螯蝦等,都是經濟價值高的水產品。
蝦子
器官
骨骼
2017.08.01
自然界中各式各樣的蝦類臺灣的甲殼類生物多樣性
作者 / 何平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副教授。
572期
蝦類常與螃蟹一起被稱為「蝦兵蟹將」, 在四面環海的寶島臺灣,這些披著堅硬外殼的甲殼類生物,有一部分是很容易在市場及餐廳見到的經濟性種類,是大家心目中美食佳餚的主角,但大部分種類,不論是長相、生態習性,以及...
蝦
甲殼類生物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資料總數:731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