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購買科月
訂閱科月
投稿須知
各期目錄
進階搜尋
訂閱電子報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科技報導
評論
精選文章與其他
活動訊息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586期-科幻(2018年10月號)
585期-大麻(2018年9月號)
584期-食蟲(2018年8月號)
583期-藥品包裝(2018年7月號)
582期-滋容養顏兩三事(2018年6月號)
581期-看見聲音的景象(2018年5月號)
580期-AI人工智慧時代來臨(2018年4月號)
579期-生物辨識(2018年3月號)
578期-重力波(2018年2月號)
577期-氣象預報(2018年1月號)
576期-諾貝爾獎特別報導(2017年12月號)
575期-區塊鏈與比特幣(2017年11月號)
574期-音樂心理(2017年10月號)
573期-藻礁(2017年9月號)
572期-蝦(2017年8月號)
571期-資料科學(2017年7月號)
570期-南海科學(2017年6月號)
569期-不只是科學少數女性關鍵力(2017年5月號)
568期-描繪世界的方法(2017年4月號)
567期-電影技術(2017年3月號)
566期-錄音工程(2017年2月號)
565期-薄膜分離技術(2017年1月號)
564期-2016諾貝爾獎特別報導(2016年12月號)
562期-地震新情報(2016年10月號)
563期-真實生物X寶可夢(2016年11月號)
561期-基因開關(2016年9月號)
560期-新世代女科青(2016年8月號)
558期-生物大數據(2016年6月號)
559期-直擊大腦的神祕宇宙!(2016年7月號)
557期-福衛五號上陣(2016年5月號)
555期-實驗動物(2016年3月號)
554期-綠色溶劑(2016年2月號)
556期-氣象觀測(2016年4月號)
553期-幾丁質大革命(2016年1月號)
552期-諾貝爾獎特別報導(2015年12月號)
551期-布爾代數(2015年11月號)
504期-2011諾貝爾獎(2011年12月號)
447期-演化生物學在台灣(2009年9月號)
499期-別怕,輻射能致命也能救命!(2011年7月號)
372期-諾貝爾獎百年紀念專輯(2000年12月號)
108期-化學元素週期表(1978年12月號)
60期-激素(1974年12月號)
封面故事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2019.09.01
面對地震,人們準備好了嗎?在集集地震後的20年
作者 / 潘昌志/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臺灣師範大學地科系...
597期
1999年9月21日的凌晨,震央位於臺灣南投集集鎮的一場芮氏規模7.3的大地震,除了造成人類生命及財產上的損失外,更是一場死傷慘重、影響無數的自然災害。事過境遷後,這場地震為臺灣帶來什麼影響,又教會了人們哪些事? ...
地震
集集地震
2019.09.01
為什麼會感覺比震央晃?臺北盆地的場址效應
作者 / 郭俊翔/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597期
在臺灣,每當有較大規模地震發生時,若臺北盆地的震動較周邊地區大,幾乎都可見到電視新聞報導或一般民眾朗朗上口地說,這是盆地效應或場址效應(seismic site effect)所造成的震波放大現象。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現象?為...
震央
場址效應
2019.09.01
近期臺灣西南部會有大地震嗎?從斷層錯動與潛移談起
作者 / 景國恩/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
597期
從小,生活在西南部的人們時常會聽長輩說道:「西南部快要發生大地震了!」但是到目前為止,西南部只發生了2010年甲仙地震與2016年美濃地震。究竟地震是如何發生的?為何大家會一直認為西南部將會發生大地震?那西南部是...
斷層錯動
潛移談起
2019.09.01
地震之後,會發生海嘯嗎?潛藏臺灣東部海域下的海纜觀...
作者 / 林祖慰/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
597期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當地震發生於海底,因震波動力而引起海水劇烈起伏,形成強大波浪向前推進,進而將淹沒沿海地帶。因著海底及海岸地形的不同,所引發的海嘯也有所不同,所以,檢視地形、地理位置與海底...
海嘯
海纜觀測
2019.09.01
震識知多少?
作者 / 編輯部
597期
地震來臨時,要如何避難逃生,提升自己的存活率?而在地震過後,各地震度是如何分布?與地震規模又有何不同?
地震
地震強度
地震規模
避難原則
2019.07.01
踏上領域外的浩瀚
作者 / 李依庭/本刊主編。
595期
一段人類追逐月亮的歷史與一場尋覓太空未來的進行式。
登月
阿姆斯壯
2019.07.01
千里共嬋娟— 逐夢踏實的登月夢
作者 / 邱韻如/長庚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物...
595期
今(2019)年,NASA 慶祝人類登月 50 週年。好 萊塢電影《登月先鋒》(First Man),從阿姆斯 壯的觀點回顧 50 年前登月的劃時代壯舉。阿姆 斯壯這一大步,是由許多小步累積而成。逐夢踏 實的登月夢,起於人們舉頭望明月的想...
登月
阿姆斯壯
2018.02.01
就是那道光-找尋重力波的可見光源
作者 / 饒兆聰/國立中央大學天文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可...
578期
2017 年可說是重力波天文學 界難以忘懷的一年。在這一年,設計建造重力波偵測器 LIGO的三位先驅魏斯(Rainer Weiss)、 索恩(Kip Thorn) 和巴利許(Barry Barish)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重力波
可見光源
1
頁次:
1
資料總數:8
購物車
0
會員登入
購物須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