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1-08-02窺看眾神山嶺的第一道關卡 高山氣象 620 期

Author 作者 江秀真∕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碩士,目前攻讀中正大學成人教育所博士班。現任台灣福爾摩莎山域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致力於登山教育學術發展。

在全球登頂聖母峰總人數尚未超過700人的1990年代,包括筆者在內的臺灣聖母峰遠征隊,經過一年半的訓練與準備,終於在1995年3月11日從桃園機場出發邁向世界最高峰。事實上,由於過去沒有攀登過這樣的高峰,相關經驗都是由幾位曾去過的前輩所提供。他們表示,在海拔7500公尺處,除了會遭受強風、烈日、低溫等襲擊,更深刻的經驗是其中有人因低溫凍傷導致截肢。對此,了解高山氣象是每支登山隊都需要事前準備的功課。

當時,日本東京大學遠征隊曾在聖母峰基地營施放探空氣球;美國隊使用全球氣象預報系統得到資料;而我們臺灣隊則是透過雪巴嚮導的經驗與到各營地打聽的本事,從中獲得氣象資訊。因此,我認為當時能順利登頂,真的只能歸功於我們的運氣太好了。

回到氣象預報,對過去的我而言,最熟悉的就只停留在每天新聞播報結束後的農業及漁業氣象,或是颱風來襲前的氣象資訊。直到2007年2月攀登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Aconcagua)時,獨自在5500公尺處遭遇兩天兩夜強烈的暴風雪襲擊險些沒命,這才讓我對高山氣象有深刻的感受與經驗累積。

後續於2008年秋季的移地訓練,攀登世界第六高峰的卓奧友峰(Cho Oyu)時,由於其中一位隊員失聯長達23小時,為了準備出發救援,獲取即時的氣象資訊是我們的首要任務。當時我們雖然可以直接向中國購買昂貴的氣象預報資料,但團隊裡卻無人具有判讀資料的專業能力,這時才驚覺氣象預報知識與判讀能力的重要性。於是當下緊急透過海事衛星電話聯繫臺灣,所幸獲得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林博雄的神救援,也使得後續攀登8000公尺的巨峰能得到了一層堅固的保障。

 

取得不易的氣象資料

聖母峰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此山區是由一連串的山脈組成,東西長超過2500公里,南北寬約200~300公里,包含了10座超過8000公尺的高峰。整個山脈的北坡面較為平緩,南向坡面則較為陡峭。成群高聳的山峰擋住了從印度洋吹來的濕潤氣流,再加上山脈北邊內陸的空氣相對乾冷,造成山脈南坡雨量充沛,北邊則雨量較稀少。

根據歷史資料顯示,人們從19世紀後半葉開始對喜馬拉雅山區的氣象資料產生興趣,但是當地山勢高聳難以靠近,想在此架設氣象站難如登天。因此,以往大部分的高海拔區域的觀察紀錄,都是由登山探險隊提供。當地的氣象資料最初從1926年開始記錄,不過當時的資料筆數有限,直到1967年科學家開始整理分析了現存測站資料,才使此區域的氣候環境能完整呈現。而到了1976年,科學家將這些資料與冰河研究結合,使喜馬拉雅山當地的氣象資料變得更多元完備。……【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