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文章專區
2024-05-01啟動巡天觀測計畫 描繪全宇宙3D地圖
653 期
Author 作者
林彥廷/2005年於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取得天文博士學位,2012年返臺任職於中研院天文所至今,研究專長為星系形成與演化,興趣為古典音樂及近代物理史。
Take Home Message
•光譜能反映星系性質、成分、形成歷史等資訊,史隆巡天計畫以紅移觀測、分析星系光譜,建構出三維宇宙結構。
•今(2024)年初暗能量光譜儀計畫獲得4000萬個天體光譜,超過全天文界20多年來的累積成果,讓我們對70億光年內星系有更全面的了解。
•臺灣預計參加於2025年底開始的LSST計畫,每三天便能監測整個南半球天區,期待發現新天文現象。
今年的農曆初三,對多數人來說應該只是個尋常的一天。但在天文觀測史上可說是劃時代的一刻⸺美國主導的暗能量光譜儀(Dark Energy Spectroscopic Instrument, DESI)計畫,利用在亞利桑那州的梅奧爾四公尺望遠鏡(Mayall Telescope),在一個晚上量到了20萬個天體的光譜。
這個數字非常驚人。與20多年前相比,由英國和澳洲團隊組成的2度視場星系紅移巡天(2 degree Field Galaxy Redshift Survey, 2dFGRS),在1997~2001年花了272個晚上,才量到25萬個光譜。而與2dFGRS同時期的史隆巡天計畫(Sloan Digital Sky Survey),在2000~2008年花了超過八年的時間,才量到100萬個星系的光譜(圖一a)。而DESI從2021年5月開始,在短短兩年九個月的時間中,就獲得4000萬個光譜,遠遠超過先前所有天文計畫得到的光譜數的總和(圖一b)。
圖一
(a)史隆巡天計畫:史隆巡天計畫(第一到第四代)在2000~2020年測得的400萬個星系和類星體空間分布圖。
(b)DESI:DESI正式運轉後七個月內得到的750萬個天體分布圖。
(David J. Schlegel ,Berkeley Lab using data from DESI)
DESI建構宇宙三維地圖了解宇宙膨脹歷史
究竟DESI如何完成這項驚人的創舉?DESI是由美國能源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所資助的國際計畫,它的主要目標是了解暗能量(dark energy)的性質。什麼是暗能量?目前沒有人知道,但科學家相信這是一個促使宇宙加速膨脹的力量。它就像是早期物理學家所相信的以太(aether),瀰漫在整個宇宙,而它所施加的負壓力,超越宇宙中所有物質能施展的重力。若宇宙以這樣的狀態持續加速膨脹,在遙遠的未來,所有的星系都將因為空間膨脹而被拉到可見的宇宙之外。在那個時候,銀河中的智慧生命就會認為宇宙中只有一個星系,與人們100多年前的認知沒有差異。
與暗能量相比,我們對「暗物質」(dark matter)有較多了解。暗物質是一種不會發光、不參與電磁作用的物質,占宇宙質能約25%,是我們平時生活中可接觸,肉眼可見的普通物質總量的五倍(也就是說,普通物質只占5%,剩下的70%就是暗能量)。暗物質可能是在物理標準模型之外的基本粒子,會透過重力和普通物質起反應,移動速度不快。至於其餘的性質,我們幾乎一無所知。天文學家普遍接受的理論是,星系就是在暗物質叢簇的「暗物質暈」(dark matter halo)中形成,若沒有暗物質,行星乃至於生命,都無法產生。
1920年,美國天文界舉辦了一場辯論,主題是宇宙的大小,以及世界上是否有銀河以外的星系。當時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天文學家沙普利(Harlow Shapley)主張銀河就是整個宇宙,其他當時發現的星系都只是位於銀河邊緣的星雲。另一方面,美國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的天文學家柯蒂斯(Heber Curtis)提出另一種論點,他認為仙女座「大星雲」必定是離我們相當遙遠的一個星系,也就是宇宙中存在其他的星系。由於缺乏決定性證據,這場辯論沒有真正的結論。
但是四年後,哈伯(Edwin Hubble)透過造父變星(Cepheid)的觀測結果,確定仙女座大星系和其他幾個星系的距離,都遠大於當時所知的銀河系大小,支持了柯蒂斯的論點(圖二)〔註〕。在接下來的幾年內,進一步的觀測結果也驗證了哈伯-勒梅特定律(Hubble-Lemaître law)⸺離我們愈遙遠的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就愈大,得出宇宙正在膨脹的結論。
圖二|哈伯對造父變星的觀測結果,證明了仙女座大星系(左圖)是銀河以外的另一個星系,顛覆了世人當時的宇宙觀。右下圖是哈伯記錄到的造父變星(以VAR!標註,表明了他當時的興奮心情);右上圖則是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拍到的那顆造父變星(以圓圈標註)。(NASA, ESA and Z. Levay (STScI); NASA, E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
〔註〕造父變星是一種可以作為標準燭光,讓我們能能準確知道真正光度的星體。
不過,宇宙為什麼會膨脹?這個問題至今無解。在1930~1990年代之間,觀測天文學的重點便是試圖了解宇宙的膨脹歷史。在1988年,以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天文學教授岡恩(James Gunn)為首的天文學家提出史隆巡天計畫的構想⸺打造一個專門用於建構宇宙結構的三維地圖、口徑2.5公尺、具有極大視野的望遠鏡(圖三),同時配備廣角數位相機,以及同時能觀測許多天體的光譜儀,得到數千萬星系的影像。簡單來說,就是要幫星系拍照,並量測其中100萬個仔細篩選過後的星系光譜。如果能達成這個目標,我們對星系的了解將有革命性的進展,並且能用星系量測宇宙的組成、成長歷史,以及預測宇宙的未來。……【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53期】
圖三|史隆望遠鏡獨特的設計,讓它擁有前所未有的超廣角視野。(Sloan Digital Sky Sur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