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3-08-01臺灣比國外更嚴重? 氣候變遷全面衝擊生物多樣性 644 期

Author 作者 邱祈榮/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臺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

TakeHomeMessage
●氣候變遷正衝擊全球生物多樣性,16世紀後至少有680種脊椎動物滅絕,近百年來陸域原生種族群量更下降了20%。
●近年來,臺灣出現溫度及海面上升、降雨和四季改變等趨勢,而森林縮減、花期改變、高山乾旱等情形也正在發生。
●目前氣候變遷對臺灣生物多樣性影響的研究僅止步於監測現象,寄望政府進入行動階段,降低氣候變遷的衝擊。

 
在歷經全世界科學家多年的論辯後,全球氣候變遷已是不爭的事實,關鍵僅在於變遷的速度有多快,以及哪些地方是災害熱區。去(2022)年底出版的2022年聯合科學報告《2022團結在科學之中》(United in Science 2022)指出,2018~2022年間全球年均溫與1850~1900年間相比高出1.17±0.13°C。同時,這五年也是繼2016~2020年、2015~2019年與2017~2021年之後,在紀錄上排名第四溫暖的「五年期」。2015~2021年則是有史以來最溫暖的連續七年,從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 )地表年均溫趨勢也可清楚看出全球溫度正持續上升(圖一)。

 

 圖一|1850~2022年全球地表年均溫趨勢圖(相對於1901~2000年的平均值)
 (資料來源:NOAA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Climate at a Glance: Global Time Series, published June 2023, retrieved on July 2, 2023 from https://reurl.cc/VLeeON
 

生物多樣性正遭受氣候變遷衝擊

 
聯合國旗下的研究機構「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臺」(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IPBES)於2019年時出版了《全球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評估報告》(The Global Assessment of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具體指出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土地與海洋利用變遷(changes in land and seause)、直接且過度利用生物(direct exploitation of organisms)、汙染(pollution)及外來入侵物種(invasive alien species)為直接衝擊生物多樣性的五大直接因素。
 
報告顯示,自1900年以來,大部分的主要陸域原生種平均族群量至少下降了20%。超過40%的兩棲類、約33%的造礁珊瑚、超過1/3的海洋哺乳類動物生存情形都受到威脅;儘管目前較不清楚昆蟲的生存情形,但既有證據支持有10%的昆蟲處於受脅狀況。從16世紀以來,至少680種脊椎動物已滅絕;截至2016年,超過9%供食物與農業使用的哺乳類馴養品種已遭滅絕,剩下的品種中至少有1000種仍受滅絕威脅。
 
氣候變遷會結合其他非氣候主要機制因子,透過不同途徑的短期強力或長期緩慢衝擊,影響生物生理、物候、生物互動、基因、棲地等,進而影響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服務(圖二)。若從基因、物種及生態系多樣性等角度,氣候變遷對於不同層級的機制也不同,更帶來不同的影響課題(表一)。

 

表一|氣候變遷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機制

 

圖二|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服務之間的關聯性
 

臺灣氣候變遷趨勢高於全球平均

 
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臺灣也無法倖免於難。依據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調適科技整合研究計畫」團隊的《臺灣氣候的過去與未來: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物理現象與機制重點摘錄》報告指出,臺灣近年來的氣候變遷趨勢如下:
 

溫度上升:

全球溫度在過去100多年已明顯增加,臺灣約增加1.3°C。近年增溫速度也有增加,日最低溫上升速度尤為顯著。未來推估將持續升溫,最劣情境下,21世紀末臺灣可能增溫超過3°C。其中以北部地區較其他地區顯著。
 

海平面上升:

全球平均海平面在過去數十年皆有上升趨勢,上升了0.19公尺。臺灣周遭海域的海平面近20年來每年上升約3.4毫米。在最劣情境下,21世紀末全球海平面可能上升0.63公尺,然而臺灣目前尚未有海平面推估的研究成果。
 

降雨量改變:

過去百年全球降雨量些微增加。臺灣降雨量有年代與季節上的差異,過去百年降雨量變化雖無特定趨勢,但由相關降雨指標可發現乾濕季節差異愈趨明顯。在最劣情境下,21世紀末臺灣濕季降雨可能增加,南部地區較為明顯;乾季降雨可能減少,中部地區較為明顯。
 

四季長度改變:

在1957~2006年期間,臺灣的季節已觀察到明顯變化:夏季增長、冬季縮短,夏季已增加至少27.8天,冬季已減少至少29.7天。
 

極端高溫:

過去50多年以來,全球與臺灣極端溫度事件已有改變的趨勢:極端高溫頻率增加、強度增強;極端低溫頻率減少、強度減弱。在最劣情境下,21世紀末臺灣極端高溫日數(超過95%百分位數)每年將可能增加超過100天。……【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