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2022年
- 627期-天涼泡湯趣!(3月號)
文章專區
2022-03-03什麼是溫泉?臺灣溫泉的特徵與分布大解密!
627 期
Author 作者
宋聖榮/任教於臺大地質科學系,也曾為美國布魯克海汶國家實驗室訪問學者,以及美國猶他大學、日本京都大學的訪問教授。專長為地質學、 岩石學、火山學、地熱。
Take Home Message
►溫泉是指地底下自然湧出,水溫高於當地年平均溫度5°C的泉水。根據學者托德、拉莫羅、唐納等人的定義,水溫高於38°C即為溫泉。而臺灣的溫泉則需為地下自然湧出或人為抽取,溫度為30°C以上,且泉質符合特定條件者。
►溫泉的成因可分為「火山性」及「非火山性」,熱源則可分為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3類。
►溫泉因目的與標準不同,而有相異的分類方式。最常用的溫泉分類標準為化學成分、地質性質、物理性質、溫度等。
溫泉是天水(雨水)向地底下滲透,在地殼深處被岩漿的熱、地殼高的地溫梯度(geothermal gradient)〔註〕,或放射性元素的輻射熱等加熱,然後再經由裂隙上升,自然湧出地表而形成。所以,形成溫泉的條件,除了有地表水的循環外,還包括地底下需有地熱和裂隙。另外,溫泉是地熱的窗口,地底下是否有高溫的地熱存在,可由地表處有無高溫的溫泉來判斷。在各種精密儀器尚未發明之前,探勘地熱最直接簡便的方法,就是調查該地溫泉的分布,以及溫泉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註:地溫梯度是指地下每單位深度的溫度變化幅度。一般而言,地殼的地溫梯度平均是30℃ ∕ km,也就是每增加一公里的深度,溫度就會上升30℃。
溫泉的定義
依據學理,溫泉的定義是指地底下自然湧出的泉水,其水溫高於當地年平均溫度5℃或10℉以上的泉水。由於地球上每個地區的年平均溫度不一,例如赤道地區的年平均溫度可能超過25℃,高緯度地區的年平均溫度則可能低於10℃,而臺灣地區的年平均約為20℃左右,故各地區溫泉的溫度,依照上述定義而有所不同。一般的泉水從地底深處往上移動到達地表時,會與當地的地表溫度達到平衡,所以泉水湧出地表時,其溫度與地表的溫度大致相同。若泉水湧出的溫度高出當地的年平均溫度,表示地底下有多餘的熱源,可供應給地下泉水,使泉水溫度高出地表的溫度,所以稱之為溫泉。
一般而言,人們對於高出地表5℃的泉水──以臺灣為例約為25℃──基本上感覺不出泉水的熱度,所以可能不會接受其為溫泉。故筆者認為,溫泉較被人接受的水溫,應該是稍高於人體體溫,觸摸後會令我們有熱的感覺。所以,美國學者托德(David Keith Todd)、拉莫羅(Philip E. LaMoreaux)、唐納(Judy T. Tanner)等人,定義熱泉水為水溫高於38℃,或100℉以上的泉水,似乎較合乎人們對溫泉的認識。根據臺灣《溫泉法》的標準,溫泉的定義需符合地下自然湧出或人為抽取之泉溫為30℃以上,且泉質符合下列之一者:
一、溶解固體量:總溶解固體量(total dissolved solids, TDS)〔註〕在500 ppm(mg/ L)以上。
二、主要陰離子含量
(一)碳酸氫根離子(HCO3-)250 ppm 以上。
(二)硫酸根離子(SO42-)250 ppm 以上。
(三)氯離子(含其他鹵族離子)250 ppm 以上。
三、特殊成分:
(一)游離二氧化碳(CO2)250 ppm 以上。
(二)總硫化物(total sulfide)0.1 ppm 以上。但在溫泉使用事業的使用端出水口不得低於0.05 ppm。
(三)總鐵離子(Fe2++ Fe3+)大於10 ppm。
(四)鐳(radium, Ra)大於一億分之一(curie/L)。
什麼是冷泉?
冷泉是指湧出地表的泉水,其溫度終年不變,且大部分時間低於當地的年平均地表溫度,不論冬、夏水溫幾無變化。通常冷泉的水源來自於地下一定的深度,且不受氣溫與地表水影響。但並不是所有地底湧出的泉水都被稱為冷泉,冷泉的泉水中需要溶有大量的氣體,主要為二氧化碳。由於在地底深處壓力大,因此泉水中溶有較多的氣體,當其上升湧出地表時,壓力遽減溶解度降低,氣體會逸出並吸收熱量降低水溫。故在地表上所觀察到的冷泉,通常有大量的氣泡伴隨產生,且溫度低於地表的泉水。例如宜蘭的蘇澳冷泉,在150公尺深處的泉水約為40℃的溫泉,但到達地表溫度則降至約20℃。另外,新竹的北埔冷泉和高雄的大岡山冷泉,也都是臺灣地區較著名的冷泉。
註:總溶解固體量是指溶解於水中的固態物質的總含量,包括所有的碳酸氫根離子、氯鹽、硫酸鹽、鉀、鈉、鈣、鎂等無機鹽,以及少量可溶性的有機物質。
溫泉的成因
溫泉為儲存於地下的熱水,上湧至地表所形成的,所以形成溫泉的條件為地下有熱水存在,並有靜水壓力差,導致熱水上湧時,由岩石中的深長裂隙使熱水通達地面。另外,影響溫泉的成因,包括地下熱源種類和泉水化學的變化。一般而言,溫泉的熱源可分為「火山性」及「非火山性」兩大類,
前者與岩漿活動有關,後者則是地溫遽增的結果。臺灣除了火山岩區,例如大屯火山群、龜山島、綠島的溫泉外,絕大部分的溫泉即是屬於造山運動時,由於板塊快速抬升高於岩體後冷卻散熱所形成的。而影響溫泉的化學成分則包括水和地下固體岩石的反應,與地下液體如海水、地層水、化石水、岩漿水等的混合,以及火山氣體、地層內因變質作用、交代變質作用(metasomatism)〔註〕,或生物代謝等所生成的氣體。
而岩石有3大類,其形成溫泉的因素各不相同,以下逐一介紹。
註:交代變質作用是岩石與熱液之間產生化學反應的一種變質現象。不同於變質作用發生在相對高壓高溫下的地質條件,使晶體發生再結晶形成不同於母岩的礦物組合,但整體化學組成不會改變;交代變質作用則不僅礦物組合改變,也會改變整體的化學組成。
火成岩區
火成岩區的溫泉熱源,主要是來自於岩漿。在火山活動頻繁的地區,尤其是年輕的火山,地底下的岩漿庫可提供大量熱源,且火山噴發時所形成的火山碎屑岩,或是因火山劇烈活動對岩層產生爆破作用,形成豐富的裂隙和斷層,讓地表水能滲入地下深處。……【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