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文章專區
2024-08-01碳循環的失衡, 如何造成全球變遷?
656 期
Author 作者
雷漢杰/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助理教授。專長於海洋酸化、生物地球化學,以及全球變遷。
Take Home Message
•碳循環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氣交換、風化作用,在工業革命前相對穩定;工業革命後人為碳排放使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顯著上升,已破壞原有平衡。
•截至去(2023)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比工業革命前增加了50%。海洋和陸地分別吸收約1/4的人為碳排放量,但仍無法完全抵消。
•碳循環失衡使全球升溫、海水酸化、極端氣候頻率和強度增加。臺灣的乾濕季將更極端、颱風增強、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地區受威脅。
碳是生命的主要構成元素
碳(carbon, C)是構成生命的主要元素,在扣除水分後,碳足足占了人體總重量的一半。如此重要的元素,在當今卻成為了世界的「公敵」,社會上充斥著減碳、固碳、零碳排等口號。主因是人類自1750年的工業革命起,便大量燃燒通稱化石燃料的石油、煤、天然氣來獲取能量,同時往大氣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CO2),持續改變長久以來氣候、環境、生態的平衡。最終造成全球性的環境變遷,且許多變化都傾向災難式發展。
太陽是生命的能量來源,初級生產者透過光合作用,把CO2轉成有機碳(生物源的碳,以C-C或C-H化學鍵組成的物質),並把太陽能轉成化學能,同時向大氣釋放氧氣。
呼吸作用就是往光合作用相反方向的化學反應,即生物吸入氧氣「燃燒」有機碳釋放能量及CO2。而生命能綿延的關鍵,便是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有機碳量要比生物消耗的來得多。當生物死亡,這些有機碳便以不同形式累積並儲存,像是在泥土中、永凍土裡,以及埋藏在地層下的化石燃料等。
光合作用
此外,不只是光合作用,岩石的風化也可以把大氣中的CO2轉成溶在水中的碳酸鹽。以碳酸鈣(CaCO3)為例,大氣的CO2溶進雨水裡形成碳酸,降雨後雨水與地圈的碳酸鈣相遇,造成碳酸鈣溶解,並把溶在水裡的碳酸轉變成溶在水中的碳酸氫根(HCO3-)。這樣的碳酸岩溶解過程,稱作碳酸岩風化。
碳酸岩風化
工業革命前的淨零碳循環
了解海、陸、空之間的碳循環,是預測全球環境變遷的關鍵。讓我們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第六次綜合報(AR6)的內容,並整合去年的相關研究數據(延伸閱讀),一起談談人為活動前、後的碳循環與改變(圖一)。……【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56期】
(Adobe 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