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購買科月
訂閱科月
投稿須知
各期目錄
進階搜尋
訂閱電子報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科技報導
評論
精選文章與其他
活動訊息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評論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2020.10.01
IUCN專家如何決定保育物種
作者 / 何宣慶/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副研究員。
610期
一個物種要變成的保育類,必須仔細檢討生物學、漁業活動及環境壓力等資料,再經由專家共同決議。透過IUCN物種專家會議,讓專家們在會議上討論物種的現況,以評估是否將這些物種列為保育對象。
保育物種
IUCN
軟骨魚
海洋
2020.08.01
日籍留學生篩檢陽性Ct 值37.38是什麼意思?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608期
一名日籍留學生被檢測出新冠病毒弱陽性,核酸檢測結果的循環閾值(threshold cycle, Ct)僅37.38。經過推算約略等於0.04 個拷貝數,透過PCR 反應擴增1800 億倍始可被測得。利用PCR 原理的核酸檢測法具有超高放大的特性,...
循環閾值
新型冠狀病毒
聚合酶連鎖反應
核酸
反轉錄反應
2020.06.01
蝗蟲過境2.0—沙漠飛蝗為什麼如此高危害?
作者 / 曾瑤光/中興大學昆蟲學系三年級。
606期
近期,沙漠飛蝗(Schistocerca gregaria ,Desert locust)不僅造成東非地區嚴重的農作危害,更已成群飛往巴基斯坦、印度,甚至逼近中國。僅管目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推斷,喜好乾旱和氣候的蝗蟲入侵風險...
蝗蟲
沙漠飛蝗
蝗災
東亞飛蝗
2020.03.01
沉默的鳥類殺手—窗殺事件
作者 / 王齡敏/獸醫師,社團法人台灣猛禽研究會猛禽救傷站主...
603期
全球各地的大城市當中,因建築的玻璃與鏡子等設計,經常會發生鳥類飛行時錯認這些是可飛行的路徑,導致撞上而造成傷亡的「窗殺」 事件。窗殺可歸納為日間撞擊與夜間撞擊,兩者成因不同。窗殺事件層出不窮,臺灣也該正視...
窗殺
野鳥窗殺議題
日間撞擊
鏡像效果
夜間撞擊
燈塔效應
2020.01.01
黑死病再現?從北京鼠疫談防治與追蹤
作者 / 莊人祥/疾管署副署長,曾任陽明大學公衛所副教授。陽...
601期
近期中國傳出鼠疫疫情,造成各地人心惶惶。而過去被稱為「黑死病」的鼠疫致死率極高,雖然近來每年的確診病例不多,但相關防疫單位不可輕忽,需持續追蹤及嚴防疫情擴張,並將疫情資訊透明化,以達到確實防疫的效果。
鼠疫
防疫
鼠疫桿菌
抗生素
公衛措施
2019.11.01
蛇蠍心腸?才沒那麼壞! 你所不知道的蠍毒妙用
作者 / 嚴宏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599期
成語中的「蛇蠍心腸」是用來比喻某人心地的陰險及惡毒,蛇、蠍都是帶有毒液的動物,因而被擬人化形容人心的險惡。臺灣的毒蛇種類多,但是原生的蠍子只有不具毒性的「八重山蠍」和「斑等蠍」兩種。大家對蠍子的印象,多是...
蠍毒
乙醯膽鹼
2019.08.01
秋行軍蟲的奇幻旅程 臺灣,準備好了嗎?
作者 / 莊汶博/臺灣大學農藝系助理教授。
596期
今(2019)年全臺最火紅的昆蟲議題,絕對非秋行軍蟲(fall armyworm, FAW)莫屬了!這個近期飄洋過海來臺灣的外來種,為何會重要到被全民「通緝」?牠的出現,又會對本土農業實務與管理帶來什麼巨大的挑戰?
秋行軍蟲
2019.07.02
往昔美味的再現,是否會成一場農業惡夢?從山竹進口談...
作者 / 林明瑩/國立嘉義大學植物醫學系助理教授。
595期
山竹,屬藤黃科藤黃屬,盛產於南洋熱帶地區,有「熱帶果后」的美名。可食用的白色內果皮口感特殊且鮮甜,更富含多種維生素,具營養價值。2003 年,因擔心泰國發生的果實蠅會隨山竹進口入侵臺灣,影響農業而禁止輸入。 多...
農業
山竹
產品檢疫
2019.05.01
進化中的腦圖譜
作者 / 李志昌/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593期
去(2018)年 11 月,在經歷5年的資料分析與整合後,藍腦細胞圖譜(Blue Brain Cell Atlas, https://bit. ly/2T9XWsW)於瑞士的神經科學研究機構洛桑聯邦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 EPFL)...
細胞圖譜
神經元
2019.04.01
當古生物得了癌症-2億4000萬年前的骨癌病例
作者 / 蔡政修/任教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
592期
癌症,似乎已經完全融入人們的生活,雖然當大部分的人在得知親朋好友罹患癌症時還是會很難過,但也漸漸地學會接受這不可避免卻又殘酷的事實。
古生物
癌症
2019.03.01
大腦神經再生陷論戰-狼煙再起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591期
人類的大腦是生命科學研究中最富挑戰性的議題之一,筆者甚至認為,光是要讓一般大眾理解這個問題的挑戰性,本身就是一件具有挑戰性的事情。
生命科學
大腦科學
神經科學
腦結構
大腦神經
神經元
神經元再生
2019.02.01
淺談非洲豬瘟──防疫與疫苗開發的重重關卡
作者 / 張猷忠/微免博士、獸醫師,現服務於銘傳大學生物科技...
590期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最早於1921年在非洲肯亞發現,起初疫情為非洲撒哈拉以南和馬達加斯加島,其後散播至歐洲的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及南美與加勒比海周邊國家。往後,經歐洲大規模的撲殺,非洲豬瘟於...
非洲豬瘟
防疫
疫苗
2019.01.01
如何拿捏科研中的那把道德尺? 談CRISPR/Cas9 技術用於...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589期
最近生命科學界爆發一宗廣受關注的事件: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博士將CRISPR∕Cas9活體基因編輯技術用於人類胚胎的編輯,並經植入孕母著床懷孕後,於日前成功產下2名基因體受到修改的女嬰。賀建奎博士宣稱,該計畫主要針對具...
科學研究
CRISPR/Cas9
2018.07.01
海狗研究解開睡眠之謎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583期
「人的一生不外是吃飯睡覺」,從這個觀點來看,睡覺,應該是我們最熟悉的生理現象之一。粗略的估算,一般人 在一生當中,約有30%的時間處於這樣的生理狀態之中。
海狗
動物
睡眠
2018.06.01
如何忠實重現人類醫學模式的樣貌?
作者 / 李依庭/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生物醫學組碩士;在領略過...
582期
在穿過滅菌設備、緊急沖淋器與無塵系統等相關設備後,站在穿廊,一字排 開的是3間並排房間,從左邊緊閉的門上透明玻璃窗看去,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堆疊放置在特殊架上的系統缸,架下的泵浦則隆隆作響的負責水缸內的各種恆...
醫學
豐富化
生物
2018.04.01
地球上最後一塊處女地— 萬那杜的居民祖先來自臺灣?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580期
萬那杜(Vanuatu)是指位於新幾內亞島東南方與斐濟 (Fuji)西方海域上的島嶼,目前為萬那杜共和國的治 權範圍。先前的考古學研究顯示,這個深入太平洋中心、 由 80 餘個島嶼所組成的區域上,有關人類的活動僅能 追朔到...
萬那杜
祖先
臺灣
基因學
2018.03.01
流感疫苗無效? Google創投挹注廣效流感疫苗的研發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579期
入冬以後的臺灣氣候多變化,感冒的盛行率(prevalence rate)一如往常地正悄悄地進入到高峰期。
流感疫苗
感冒
google
2018.02.01
探究箭毒蛙「死道友,不死貧道」的生物毒物特性
作者 / 嚴宏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578期
南美洲哥倫比亞西北邊山區的喬科省(Chocó)原住民長 久以來一直將「分趾蟾科(Dendrobatidae)」中的「毒葉 蛙屬(Phyllobates)」蛙(土著將它稱之為kokoi 蛙)的 皮膚分泌液(也是稱之為kokoi)塗抹在箭頭上,用來麻...
箭毒蛙
生物
毒物
2017.10.01
博士生之心理健康
作者 / 林宮玄/任職於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兼任本刊副總編...
574期
早年對於學術界的印象,可能是一個較沒有壓力的環境, 然而近20年來已經改變。雖然跟部分業界相比,壓力仍 然較小,但年輕教授猝死的新聞偶會出現。
博士
心理健康
2017.08.01
跟著動物征服陸地生活的小細菌
作者 /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熱愛細菌的細菌...
572期
在美國唸書時每隔一陣子總是會想念起臺灣的食物。雖然在國外各大都市都有中國餐館,甚至是台菜料理,但是進了餐館常常端上來的都不是自己想念的那個味道。
腸球菌
腸道
細菌
2017.06.01
小鰻魚苗如何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尋根之路?─地磁可能是...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570期
現在多數人對鰻魚的主要印象大多來自於香噴噴的鰻魚飯,但在美味可口的背後,鰻魚的一生仍有許多有趣的未解之謎。
小鰻魚
地磁
迴游
2017.05.01
系統神經科學的觀點─腦袋裡到底裝些什麼東西?
作者 / 林士傑/臺大醫學系畢,美國杜克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
569期
大腦是個很奇妙的東西。人與所有動物的一舉一動幾乎都跟大腦和神經系統脫不了關係,無論是任一種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動作、思緒(注意力、學習、記憶、判斷)、情緒,乃至於每一個判斷與決定,都和大腦息息...
系統神經科學
腦袋
神經元
認知
行為
2017.04.01
用CRISPR技術來揭開螞蟻複雜社會行為的演變之謎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副總編輯。
568期
雖然有許多人不喜歡螞蟻,但大多數的人還是會承認,螞蟻是一種神奇的動物。螞蟻似乎有些靈性,可以預知災難的來臨,所以古人會藉由觀察螞蟻搬家的現象來趨吉避凶。
螞蟻
社會行為
CRISPR技術
orco 基因
2016.11.01
腸道內細菌如何協助我們對抗腫瘤?
作者 / 高祥豐/臺大醫學系畢業,在臺大內科及腫瘤內科接受完...
563期
惡性腫瘤都是醫學界一個難解的疾病。對於轉移性末期癌症,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可以有效的延長病患的生命,並增加生活品質。
惡性腫瘤
腸道細菌
免疫調節點抑制劑
2016.11.01
當鱈魚祖先搞丟了免疫系統中的MHC Class II 蛋白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本刊副總編輯...
563期
相較於大多數生命科學領域中研究啟蒙皆由原始物種的探索開始,免疫學明顯地是個特例。基本上,免疫學發展歸因於英國醫生金納(Edward Jenner)那個不明就裡且近乎大膽的牛痘接種嘗試,無意間開啟了人類19世紀初在生物醫...
鱈魚
免疫系統
演化
魚類基因
2016.10.01
別傻了,膝蓋軟骨可沒那麼容易再生!
作者 / 韓德生/臺大醫院北護分院醫療部主任,除擔任復健科主...
562期
上過國中生物課的讀者,都應該知道海星的腕足被切斷後能新生、被切掉頭的渦蟲甚至可以再生出一個頭。然而隨著演化愈趨複雜,細胞再生的能力會逐漸降低。以人來當例子,手指被切斷了,大概很難再生出一根新的來,更別提新...
膝蓋軟骨
細胞再生
膠原蛋白
再生醫學
生物材料力學
2016.08.01
從腦神經活動測量技術的新進展 看科學研究政策思維
作者 / 歐陽太閒/就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博士班...
560期
腦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技術困難之一是如何在盡可能減少對腦部組織的侵入和破壞下,精準、即時地測量腦中大量神經元的電活動,同時測量設備又能不影響實驗樣本的行為。
腦研究
腦神經
腦電活動
科學研究政策
微電極陣列
無粒線體原生生物
腦計畫
2016.07.01
發現沒有粒線體的真核生物?
作者 / 李岳倫/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
559期
根據內共生演化理論,粒線體(mitochondrion)是原始真核細胞(eukarya)為適應有氧環境與細菌所共同演化出來的胞器,藉由粒線體將環境中的氧、養分轉換成細胞生存所需的能量,也就是說粒線體是細胞的發電廠、能量工廠,...
真核生物
粒線體
2016.07.01
發現沒有粒線體的真核生物?
作者 / 李岳倫/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
559期
根據內共生演化理論,粒線體(mitochondrion)是原始真核細胞(eukarya)為適應有氧環境與細菌所共同演化出來的胞器,藉由粒線體將環境中的氧、養分轉換成細胞生存所需的能量,也就是說粒線體是細胞的發電廠、能量工廠,...
粒線體
雙層膜粒線體
真核生物
無粒線體原生生物
內共生理論
2016.05.01
真的只需要一點點血嗎?Theranos的危機
作者 / 楊凱雯/加州柏克萊大學管理碩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
557期
Theranos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加州帕羅奧圖市,由荷姆斯(Elizabeth Holmes)於2003年創立。Theranos使用荷姆斯於史丹佛大學求學時發明的檢驗方法──微容器(Nanotainer),宣稱可以用遠低於現行檢測所需的血液量進行低價又...
Theranos公司
微容器(Nanotainer)
血液
疾病檢測
臨床檢測
病人權益
1
2
»
頁次:
1
2
資料總數:37
購物車
0
會員登入
購物須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