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3-10-01科普文化的跨界交流—第一屆世界華人科普獎頒獎活動報導 526 期

Author 作者 李鍾旻/本刊主編。

科普寫作能分享知識,讓一般大眾有機會接觸、獲悉科學訊息。為鼓勵優秀的科普作家與業餘科普工作者,位於四川的世界華人科普作家協會自今年起舉辦「世界華人科普獎」甄選,於兩年一度的評選中獎勵優質作品。藉著表彰優秀華語創作的同時,並期望由此促進華人分享與欣賞科普寫作,鼓動社會重視科學普及的思潮。

第一屆的世界華人科普獎,由世界華人科普作家協會主辦,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成都科普研究所共同協辦,頒獎大會在2013 年7 月20 日於中國四川舉行,為首次跨地區、跨國家,以全世界華人為對象的科普獎勵活動。

頒獎大會展示華語科普文化成果

此次頒獎典禮的地點位在四川成都的新華國際酒店,身為台灣科普雜誌長青樹的《科學月刊》也應邀出席,與來自各地的華人科普作家共同參與此次盛會。在新華國際酒店的會議廳中,來自台灣、澳門、北京、太原、浙江、四川、重慶等地的海內外華人科普作家、出版單位與嘉賓齊聚一堂,共計有百餘人參與。在這當中,出席活動的科普雜誌業者,尚有中國大陸的《大自然探索》、《課堂內外(小學版)》、《科幻世界畫刊•小牛頓》、《科學啟蒙》等雜誌。

第一屆世界華人科普獎頒獎大會現場。

主辦單位特別邀請了幾位中國大陸知名人士與會。中國四川省副省長韓邦彥、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寶珺、四川省政府副秘書長吳顯奎、四川省散文學會會長盧子貴等先進均蒞臨現場,並親自為獲獎者頒獎。各嘉賓也紛紛對中國大陸各省,以及來自台灣、澳門的眾與會者表示問候。

由於科普寫作的衍生作品涵蓋文章、雜誌與書籍等類別,第一屆世界華人科普獎依作品的種類與性質,共設立了四個獎項。獎項分別為科普圖書獎、科普短篇獎、科普新秀獎、科普期刊獎。頒獎大會所公告的入圍名單,共計有海內外25部(篇)華人科普作品、5部科普期刊,獎項包括各類別的金獎、銀獎,以及佳作獎。

頒獎大會頒發科普圖書獎。

主辦單位並說明,這屆世界華人科普獎的評獎範圍為2007 年1 月1 日至2012年12 月31 日間出版和發表的科普作品。評選過程依序經過申報、初評、複評、終評四個階段。初評階段先由世界華人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投票,再由專家評審複評選出入圍作品,最後於終評時決定獲獎名單。在介紹評選過程之後,主辦單位隨即宣佈各類別獲獎名單。

科普期刊獎的評選結果,金獎由《科學月刊》獲獎;圖書獎金獎由身為大陸科普作家,也是世界華人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的松鷹,其所著科普叢書《科學巨人的故事》獲獎;短篇獎金獎則由大陸作家湯壽根獲得。對於獲獎作品的內容,世界華人科普作家協會大會主席周孟璞認為,此次得獎的優秀科普作品,在質量上都能夠體現實現科普的任務,意即能做到普及科技知識、宣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道德。

科普期刊類金獎的頒發,由身兼《科學月刊》董事及理事的羅時成教授代表《科學月刊》領獎,並發表獲獎感言。羅時成教授表示,《科學月刊》為台灣推廣科普先驅,創刊延續至今天,已邁入第44 年,除感謝頒獎大會,獲此殊榮得感謝許多台灣學者的義務投入。目前《科學月刊》發行地區雖以台灣為主,期盼這份科普雜誌能夠成為海內外華人共同的榮耀。

依序頒發各獎項後,世界華人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松鷹在總結談話表示,此次世界華人科普獎的評選,展現了華人科普創作的成果,自己由衷感到欣慰。松鷹並代表世界華人科普作家協會,對協辦單位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以及贊助單位四川大渡河食品有限公司、四川涼山州科普文藝協會表示感謝。

羅時成教授致贈科學月刊40周年紀念獎牌予松鷹理事長。

頒獎會上也宣讀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景中、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原常務副理事長湯壽根、世界華人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張之傑、澳門創新發明協會會長黎伯強、大陸科普作家葉永烈、世界華人科幻協會會長吳岩、旅居美國矽谷的華人科普作家甘本祓等人發來的賀電與賀信。

期待科普推廣更進一步

好的科普作品,除了能帶給大眾科學知識,並可傳遞科學素養,也就是明辨是非、實事求是的精神。科學知識能幫助我們瞭解科學的內容,科學素養則能讓我們以客觀的角度審視社會中的種種現象,是在知識以外的另一層重要意義。此外,這次活動不僅是對華人科普工作者的鼓勵,也是一次跨距離的來往交流,讓生活在不同地區的華人彼此接觸,面對不同領域專業。

四川副省長韓邦彥在大會上指出,中國大陸在2002 年頒佈了《科普法》、2006年頒發《全民科學素質綱要》,據2010 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大陸具有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是3.27%,即13 億人中有4000多萬具備基本的知識水平。雖然比例看起來不高,然而人數已達數千萬,較過去有了相當大的進步,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儘管經過科普工作者多年的奉獻付出,當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若與歐美、日本等國相較,中國大陸的科學技術普及程度尚有需要加強的地方。韓邦彥認為,科普的事業可謂任重而道遠,其意義便在於如何有效地將科學觀念傳遞給民眾,提升人民的基礎知識。

頒獎會後合影。

無論是在中國大陸、台灣、港澳,科普工作者是科學家與社會大眾之間重要的溝通橋梁;科學是人類文化中重要的一環,科普刊物等傳播媒體則是民眾接觸科學知識的管道,能夠將科學觀念授予給社會大眾,將科學普及化。

透過科普作品,科學將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術語、概念;當科普工作者把艱深的學問將化為大眾能夠接觸的資訊,這些資訊便能逐步融入生活中、增進生活品質。將科學知識分享給社會,這是身為科普工作者的共同理想,也是應盡的義務。世界華人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松鷹並表示,期待下一屆世界華人科普獎將會有更多更優秀的科普作品奉獻給華人世界,對社會有所回饋,也為科普文化的發展促成更大的推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