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科學月刊星火相傳計畫
點燃星火科學教案召集令
ft. 百靈佳殷格翰
ft. 美國黃豆出口協會
IBM SkillsBuild系列活動
活動訊息
科學月刊星火相傳計畫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2020.10.15
成本更低、畫面更清晰的魚眼鏡頭誕生
作者 / 編輯部
466期
你是否也拍過「超廣角」的照片?有鑒於前面那顆俗稱「魚眼」的鏡頭造價不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與麻省大學洛厄爾分校團隊合力做出一款成本較低、成像解析度更優秀的魚眼鏡頭。
鏡頭
魚眼鏡頭
可見光
光學特性
2020.10.15
能把大腦所想繪製成圖的新技術
作者 / 編輯部
466期
大家是否曾想過,電腦有朝一日也能通曉「讀心術」,瞭解人類的想法並加以描繪成具體的圖像?
電腦
大腦訊號
腦機介面
AI
心理學
2020.10.15
臺獨立發展多衛星操控系統 衛星操控不再依靠外商
作者 / 編輯部
466期
福爾摩沙衛七號(以下稱福衛七號)於去(2019)年6月升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以下稱太空中心)衛星操控中心也透過自主發展的多衛星操控系統(Cross-Platform Satellite Operation Control, XPSOC),14個月內...
福衛七號
衛星
太空
太空產業
2020.10.07
【快訊】2020諾貝爾化學獎
作者 / 編輯部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法國微生物學家夏彭提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及美國生物學家道納(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他們在基因編輯技術發展的貢獻。
諾貝爾獎
諾貝爾化學獎
2020.10.06
【快訊】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
作者 / 編輯部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英國物理學家潘洛斯(Roger Penrose)、德國天體物理學根策爾(Reinhard Genzel)及美國物理學家吉茲(Andrea Ghez)。以表揚他們對於黑洞形成的理解與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的發...
諾貝爾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0.10.05
【快訊】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作者 / 編輯部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美國病毒學家阿爾特(Harvey J. Alter)、英國生物化學家霍頓(Michael Houghton)及美國病毒學家萊斯(Charles M. Rice),以表揚他們發現C型肝炎病毒。
諾貝爾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諾貝爾生醫獎
C型肝炎
2020.10.01
2020年9月號閱讀意見調查問卷 獲獎名單出爐( ゚▽゚)/
作者 / 編輯部
609期
抽書
書摘
2020.10.01
一點都不溫暖,古代的火星可能是顆冰球?
作者 / 編輯部
610期
火星表面充滿山谷網絡,使它看起來總是傷痕累累的樣子。為了解開火星山谷成因之謎,科學家也提出了許多針對古代火星地理環境的猜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溫暖又潮濕的古代火星假說(warm and wet ancient Mars...
火星
冰蓋
生物
地球
環境
2020.10.01
小腦其實並不小,甚至超乎想像
作者 / 編輯部
610期
小腦的位置靠近腦幹及後腦皮質區下方,負責提供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及味覺等五種感官訊息,同時也與疼痛、運動、思想和情感有關。
小腦
大腦皮質
人類行為
認知
認知皮質區
2020.10.01
大氣環流變化 可能使冬季的白令海冰減少?
作者 / 編輯部
610期
近十年來,由於人為活動致使的二氧化碳排放,使得北極海冰在夏季時融化速度加劇。
二氧化碳
泥炭地
氧同位素
氣候
有機化合物
2020.10.01
哺餵母乳能降低媽媽罹患糖尿病風險
作者 / 編輯部
610期
來自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的研究團隊分析流行病學報告後發現,對於曾經哺乳母乳的媽媽來說,即使在孩子斷奶後的數十年,也能降低媽媽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
母乳
糖尿病
葡萄糖
胰島素
2020.10.01
為什麼仿真機器人會笑得你心裡毛毛的?
作者 / 羅億庭/喜歡狗的貓派,本刊編輯。
610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賦予周遭動物與物品一些人性化的心情或想法。你可能會覺得家裡的貓好像在生氣一樣一直亂咬人(其實牠只是單純想咬你而已,貓咪就是這麼任性);覺得眼前的蠟像直盯著自己看,感覺隨時會動起來;又...
擬人論
恐怖谷理論
去人性化假說
仿真機器人
2020.10.01
IUCN專家如何決定保育物種
作者 / 何宣慶/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副研究員。
610期
一個物種要變成的保育類,必須仔細檢討生物學、漁業活動及環境壓力等資料,再經由專家共同決議。透過IUCN物種專家會議,讓專家們在會議上討論物種的現況,以評估是否將這些物種列為保育對象。
保育物種
IUCN
軟骨魚
海洋
2020.10.01
克卜勒結合數學與神學的宇宙模型
作者 / 劉柏宏/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基礎通識教育中心。
610期
16、17世紀時的歐洲科學家,除了對科學抱有理性的觀點,同時也需結合神學信仰。克卜勒以柏拉圖立體為發想推演出的行星運行模型,除了奠定了當代宇宙模型研究的根基,後續所發表的克卜勒三大行星運動定律,更對後人有著深...
行星
克卜勒行星模型
宇宙
科學
幾何圖形
2020.10.01
想要移民太空?你不可不知的「科氏力」!
作者 / 施奇廷/清華大學物理系博士,任教於東海大學應用物理...
610期
科氏力是一種源自於非慣性座標系的「假想力」。颱風等熱帶氣旋是受科氏力影響的經典例子,隨著區域的不同,氣旋的旋轉方向也有差異。而另一個科氏力常見的說法,就是水槽的水流漩渦方向,相傳南北半球會有不同的漩渦方向...
科氏力
颱風
非慣性座標系
離心力
加速度運動
2020.10.01
從中心法則談遺傳學研究的演進
作者 / 吳岳隆/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副教授。
610期
從西元1859年開始,生物學家們開始對遺傳學產生好奇心,染色體、基因與DNA等名詞也相繼誕生;直到1958年由克里克(Francis Crick)提出了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central dogma),迄今仍是所有生物相關研究人員心中屹立不...
遺傳學
分子生物學
遺傳因子
染色體
核酸
2020.10.01
砍樹、蓋房子也能影響微氣候?
作者 / 黃懷逸/EASY天文地科團隊成員,臺灣大學大氣地質雙主...
610期
太陽的能量抵達地球後,會因地表各處反照率差異,而讓大氣產生不同的溫度。此外,地表的性質也會影響當地的(微)氣候。舉例來說,原本是植物茂密的區域,在經過去森林化或都市化階段後,使天氣變熱,加強海陸間的溫度梯...
太陽
大氣
反照率
環流
降雨
氣候
2020.10.01
從甘蔗開始的蘭姆酒傳奇
作者 / 鄭建瑋/銘傳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
610期
帶有獨特香氣的蘭姆酒是許多人的心頭好,也常被當作調酒中重要的基酒。蘭姆酒由糖蜜與甘蔗汁釀造製成,而蘭姆酒的熟成時間長短與熟成時使用的木桶、不鏽鋼桶差異,更是影響蘭姆酒風味品質的重要因素。在熟成時,酒中的多...
蘭姆酒
酒精
甘蔗
熱帶農業
2020.10.01
從古希臘到達爾文時代的物種演化思想發展史
作者 / 許家偉/在香港出生成長,在臺灣接受高等教育,在美國...
610期
被譽為「演化生物學之父」的達爾文,他所提出的演化論普遍被世人所接受。但事實上,物種演化的相關觀念並非由達爾文首先提出,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學者提出物種演進的想法,地理大發現後,更有許多生物演化的想法被當代科...
演化論
達爾文
演化生物學
自然之梯
生物
2020.10.01
不只是一項科技 人工智慧對未來的反思
作者 / 魏澤人/任教於國立東華大學,創立花蓮—py社群及實做...
610期
人工智慧在無數科幻作品和文學作品中出現過,如《駭客任務》、《復仇者聯盟》等。其基本技術原理以可以推導未來科技發展的路徑。人工智慧發展依賴於龐大的數據。近年來,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有了不同的升級,可以更高效的使...
科技
人工智慧
科普
電腦
2020.10.01
《工作細胞》電影特別篇:超可愛乳酸菌襲來!?
作者 / 羅億庭/正朝向每天喝一杯優酪乳的路邁進,本刊編輯。
610期
「在人的身體中,約有37兆2千億個細胞,日復一日、24小時、365日,精神十足地工作著!」
《工作細胞》
細胞
氧氣
免疫細胞
腸道
乳酸菌
伺機菌
2020.10.01
喚醒大腦裡的數學家
作者 / Eddie Woo
610期
多年以來,我一直覺得我的手機裡有個人在跟我作對。它有特殊能力,用看來十分可信的謊言讓我碰上麻煩。好幾次它用咄咄逼人的口氣對我說:「沒問題,我的電池裡還有很多電!」但幾分鐘後就在緊要關頭掛掉,比如說我在兒子...
電池
微積分
數學
演算法
2020.10.01
科學月刊2020年10月號(610期)目錄—發射吧!立方衛...
作者 /
610期
科學月刊
雜誌目錄
2020.09.21
美豬「萊」襲!以CODEX、JECFA作科學證據行不行?
作者 /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
本文企圖回顧與爬梳萊克多巴胺的關鍵研究,以及國際組織針對規範的討論依據或模式,來推敲今日針對萊克多巴胺殘留標準的規範,是否是基於充分的科學證據?是否有考量到敏感族群或臺灣特有飲食習慣?以及當代科學界的意見...
美豬
萊克多巴胺
瘦肉精
CODEX
JECFA
國際標準
科學標準
殘留
2020.09.15
TSfN 2020特刊:臺灣神經科學擴大跨域交流
作者 / 編輯部
465期
臺灣16個神經科學相關學會決定共同舉辦「跨領域神經科學國際研討會」(TSfN 2020),讓基礎科學、醫學臨床及數理工程等研究領域的專業人士能夠齊聚一堂,在兩天半的研討會中交流。
神經科學
研究
跨領域
2020.09.15
跨領域神經科學研討會推手 陳志成專訪
作者 / 李依庭/本刊主編。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
465期
人體中貫穿各處的神經系統,是我們身體的指揮,它讓我們能感知這個世界,將接收到的訊息傳遞到大腦整合,做出適當的反應;或是在遇到危險或壓力時,也能在意識控制之外自動調整身體狀態來因應。神經管轄的範圍太大,也讓...
神經科學
跨領域
生物醫學
2020.09.15
從實驗室到臨床:神經可塑性的未來展望
作者 / 撰文|羅億庭/《科學月刊》編輯。
465期
蒲慕明畢業自清華大學物理系,在研究所時期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開始對生物物理產生興趣,並專注於細胞膜上膜蛋白流動的研究;直到博士後,蒲慕明才開始做神經科學相關研究。
神經科學
突觸可塑性
神經營養因子
腦部疾病
2020.09.15
從「腦趴」開出神經科學跨域合作的花 籌辦人孫以瀚專...
作者 / 採訪∣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撰文∣郭羽漫/本刊特約...
465期
臺灣神經科學聯盟(Taiwan Neuroscience Alliance, TNA)此次舉辦跨領域神經科學國際研討會(Taiwan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TSfN),過程深受2016年腦力激盪討論會──「腦趴」啟發。因此,本期《科技報導》特別專訪...
神經科學
神經退化疾病
慢性疼痛
腦趴
2020.09.15
因突觸研究點亮探索神經的道路
作者 / 撰文|譚婉玉。
465期
柚崎通介(Michisuke Yuzaki)長期對神經系統突觸的運作機制研究有相當大的貢獻,而他對神經的興趣始於突觸。突觸將人腦的1000億個神經元相互連接並形成各種神經迴路,它的數量估計可達1000萬億個。因此,如何形成特定迴...
神經系統
突觸
光遺傳學
腦
小腦肽
柏金氏細胞
長期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
LTD)
2020.09.15
失智症智力下降 可能與大腦年齡差有關
作者 / 撰文|曾文毅、黃聖言。
465期
曾文毅與研究團隊先前利用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掃描健康受試者的大腦,並建立大腦年齡的預測模型。透過該模型,他們發現失智症風險因素(risk factor)與智力下降的程度,皆與大腦年齡差(brain ...
磁振造影
失智症
風險因素
神經科學
«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資料總數:435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