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購買科月
訂閱科月
投稿須知
各期目錄
進階搜尋
訂閱電子報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科技報導
評論
精選文章與其他
活動訊息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焦點話題
精選好讀
重磅快評
生醫先鋒
科技智財
專訪時間
特別報導
動態時報
懷念科月人
科技報導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2020.07.15
成大打造環境氣候地圖 可望解決都市高溫問題
作者 / 郭家銘/本刊特約編輯。
463期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林子平,在科技部計畫的支持下,日前與研究團隊打造出「都市環境氣候地圖」,並與臺灣各縣市政府合作,利用地圖資訊逐步解決各式建築物所帶來的都市高溫。
成大
氣候地圖
都市環境氣候地圖
2020.05.14
全球首個氣象衛星星系─福衛三號功成身退
作者 / 編輯部
461期
福爾摩沙衛星三號(以下稱福衛三號)於2006年4月15日,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搭乘美樂達(Minotaur)1號火箭升空,持續運轉14年後,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以下稱國研院太空中心)日前正式宣布福衛三號於今(...
福衛三號
氣象衛星星系
掩星觀測原理
桑迪颶風
2019.12.20
臺灣也看得見星光 黑洞現形記:半年後再次沸騰的黑洞...
作者 / 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因碩士論文開啟了中研院天文所...
456期
今(2019)年4月黑洞第一張照片發表後,席捲全球報章媒體的頭條、焦點新聞,在社群媒體上也成為各界轉發的焦點。即便已經過了大半年,10月底臺灣中央研究院一年一度院區開放參觀活動 (Open House),策畫「黑洞」相關演...
黑洞
事件視界望遠鏡
格陵蘭望遠鏡
2019.11.15
地殼與地幔誰拉著誰走?科學家提有趣觀點
作者 / 編輯部
455期
對地球學家而言,有個問題一直深深地困擾著他們:究竟,是構造板塊(tectonic plates)的運動受地幔(mantle)影響,還是地幔被板塊「牽著鼻子走」呢?
地殼
地幔
2019.11.15
找尋蟲洞新方法 前提是它真的存在
作者 / 編輯部
455期
近期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的研究人員發布在《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 D)的最新研究顯示,假設蟲洞真實存在,人類仍有能力進行觀測。
蟲洞
2019.11.15
手機就能拍到銀河,天文學家為什麼還要蓋超大望遠鏡?
作者 / 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因碩士論文開啟了中研院天文所...
455期
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在相機解析度上也逐漸提升,讓大家能夠隨時隨地記錄日常生活。甚至只要用一般手機搭配腳架,就能拍出以往只有專業相機才能捕捉的畫面,好比說那天上的銀河和月球表面的陰影。然而,天文學家卻仍不斷...
超大望遠鏡
王祥宇
2019.10.16
新式土壤溼度感測器 改善農業水資源利用
作者 / 編輯部
454期
水文學(hydrology)領域研究的是大地的表面、土壤、岩石及大氣中水的各種行為,並釐清水與生物之間的互動與關聯。而其中,土壤與水牽涉到許多農業行為,例如灌溉。灌溉用水的量要怎麼拿捏呢?
農業
水資源
土壤溼度感
2019.10.16
天文學家李太楓與紫金山天文台張鈺哲
作者 / 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因碩士論文開啟了中研院天文所...
454期
公元前300年左右,屈原望著蒼天問道:「茫茫宇宙的起始,誰能描述?無天無地的模樣,誰能考察?昏昏暗暗、混混沌沌的型態,誰能辨別?元氣瀰漫、空洞無物的境界,誰能探查?光明黑暗的消長,為何發生,如何發生?陰氣陽...
天文
李太楓
張鈺哲
2019.10.16
集集地震後的重建與前進 國研院發表20年來的研究成果
作者 / 李依庭/《科學月刊》主編。
454期
今(2019)年,適逢921地震後的20年,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研院國震中心)也於上(9)月16日舉行「921之後臺灣震災防治的進展」記者會,將震後這20年來國研院所做的研究成果發表。
集集地震
重建
2019.10.16
讓樹回到原是森林的地方—武陵廢耕地的生態復育
作者 / 邱清安/國立中興大學實驗林副研究員、森林學系合聘副...
454期
臺灣中海拔的一些山區,早期為了增加經濟收入,剷除了原有的森林,種植了高麗菜等短期作物。這些窮盡地力、過度利用的菜園,因生態復育目的被政府收回十餘年,但森林還是無法自然恢復。近年,筆者團隊正想辦法把樹木種回...
武陵廢耕地
生態復育
2019.09.18
大堡礁有救? 海底火山噴發引後續效應
作者 / 編輯部
453期
目前有群150平方公里、約兩萬多個足球場大小的浮石群(pumice raft)正漂浮在海上,並朝著澳大利亞的方向前進,約7~8個月的時間便可抵達澳洲西岸。除了有機會接觸到數十億海洋生物賴,這群不速之客的到來也可望再次修補...
大堡礁
海底火山
2019.09.18
減緩熱島效應的策略需因地制宜
作者 / 編輯部
453期
現代城市中充滿人工發熱器械,且建築物和道路等均為高蓄熱體,加上綠地逐漸減少,使得該地產生高溫化的「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s, UHIs)」。
熱島效應
2019.09.18
「福衛七號太空任務」回顧於台視播出 再次見證臺灣航...
作者 / 編輯部
453期
近年,科技部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共同執行福衛七號計畫;為讓民眾更了解福衛七號,科技部與台視新聞台攜手合作,製作「福衛七號太...
福衛七號
2019.09.18
使用水收集器對抗旱災
作者 / 編輯部
453期
水資源匱乏是目前全球各地所面臨的環境議題之一,因水資源分配不均,加上近年來的極端氣候影響,尤其以乾燥地區來說,取得乾淨水源變得更為困難。
旱災
水資源
2019.08.16
國家與自然的關係,因科學悄然改變......
作者 / 編輯部
452期
日前,臺灣大學地理與環境資源學系教授簡旭伸,以中國目前積極發展人造雨科技背後的政治、社會分析為例呼籲,人類應謹慎面對地球工程帶來的社會發展及國際局勢影響。
人造雨
2019.08.16
小麥產量受氣溫影響,威士忌恐成絕響?
作者 / 編輯部
452期
隨著全球暖化影響加劇,世界各地的小麥與其它穀物收成欠佳,而包含威士忌在內的酒類生產也可能遭受波及。在沒有這些穀類的前提下,人們還有機會喝到威士忌嗎?
小麥
氣溫
威士忌
2019.07.21
3D珊瑚礁-水下調查立體結構的新方法
作者 / 陳冠言/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生,來自基隆大海的男...
451期
珊瑚礁有著極其多變的立體結構,這些三維空間如同海裡的社區住宅和便利商店,是提供海裡居民(魚、蝦、貝類)生活所需的各種基礎建設,研究這些結構的多樣性有什麼生態與保育意義?他們在面對逆境時會如何變化?這些都是...
珊瑚礁
水下調查立體結構
2019.07.18
福衛七號順利發射升空 可望帶來更多氣候資訊
作者 / 編輯部
451期
臺灣最新的氣象衛星群──福爾摩沙衛星七號(以下稱福衛七號),於上(2019年6)月25日順利發射,且成功與臺灣通聯!
福衛七號
遙測
2019.07.18
衣服髒了還一直穿?當心製造更多污染「雲」
作者 / 編輯部
451期
污染
臭氧
2019.07.18
探索外星生命首部曲 搜尋類木行星存在證據
作者 / 編輯部
451期
自古以來,外星生命的存在與否一直是人們好奇的千年疑問。對天文學家而言,找尋外星生命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先尋找某恆星系統中,是否有與木星及土星相似的大型類木行星。畢竟,類木行星的存在能夠確保其他星球上的生命...
類木星
恆星
2019.06.24
福衛七號「分身」開展 邀您前往桃園機場見證歷史
作者 / 編輯部
450期
福爾摩沙衛星七號(FS-7, 以下稱福衛七號)預計於今(2019)年6月23日,搭乘由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 SpaceX所研發、製造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 (Falcon Heavy)發射升空。為此,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也在桃園國際機場第二航廈...
福衛七號
2019.06.21
行萬里路- 全球最大地球科學研討會百年慶典與會札記
作者 / 詹海柏/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450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古往今來人 們充實學識、砥礪專業知能的必經途徑。 在行萬里路前,若可做好完整的行前籌 劃,多一分的會前預備將使得參加大型國 際研討會的果實更加豐碩圓滿。
地球科學研討會
2019.06.19
2019臺灣地球科學聯合學術研討會 從災害中學習、建立...
作者 / 李依庭/《科學月刊》主編。
450期
近幾十年以來,因著工業革命後人類的快速開發,加上科技的進步與世界經濟的發展之下,使得地球人口數的逐年快速攀升,加劇地球的資源快速流失和自然腹地的大量消失。不僅如此,人類的活動所造成地球氣候的改變,更對環境...
永續發展
地球科學聯合學術研討會
2019.06.18
太陽大氣層內電漿解密 人類可望製造更乾淨的能源
作者 / 編輯部
450期
愛爾蘭與法國科學家日前於 《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 布研究,不僅成功發展新的觀測技術,透 過對太陽的遙測來了解電漿,其後續研究 成果亦可望能製造更安全、乾淨的能源。
太陽大氣
電漿
2019.05.01
看見黑洞! 從巨量資料「淘金」的影像成像之術
作者 / 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
449期
2018年9月在韓國平昌,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en Telescope, EHT)的黑洞影像成像團隊,四個原本獨立作業的小組在此集合,準備統整大家各自分析成像出來的影像,看這一波EHT的數據到底有沒有讓他們真的「看到」黑洞...
黑洞
影像成像
2019.05.01
完整地圖資訊的幕後推手-地形圖與語意網的對話
作者 / 楊錦松/成大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 徐百輝/臺大土...
449期
各類地圖有不同的生產目的及特性,地形圖是各國的重要基礎地圖,其具備種類豐富、帶有符號設計、定期更新及品質受規範等特色,因此廣為政府單位及民間所使用。此外,各領域使用者可專心發展各類應用,由地形圖提供某一時...
地圖資訊
地形圖
2019.04.01
模擬月球內部溫度 科學家逐漸解開其構造之謎
作者 / 編輯部
448期
【本刊訊】過去科學界對於月球內部了解不多,因此找出月球構造是許多科學家的目標。近日,美國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研究人員在《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學報》(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發布...
月球構造
溫度
2019.04.01
追尋暗物質的真相 原始黑洞理論出局
作者 / 編輯部
448期
【本刊訊】宇宙之中總是充斥著各種人們難以想像的物質與特性,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且難以捉摸的,便是暗物質(dark matter)。根據宇宙學家推測,暗物質占全宇宙中所有物質的比例約85%。而宇宙之所以能夠維持穩定的狀態...
暗物質
黑洞
2019.01.01
英科學家發現 天王星形成早期可能遭受撞擊
作者 / 編輯部
445期
去(2018)年7月,科學家發現天王星(Uranus)的地軸傾角近98度,與太陽系其他行星相比可謂是「躺著在轉」。近日,英國科學家提出解釋,認為過去天王星可能遭受撞擊。
天王星
碰撞事件
太陽系
2018.12.01
量測宇宙中恆星的星光 可望進一步了解宇宙歷史
作者 / 編輯部
444期
【本刊訊】據了解,目前天文學家已成功量測出宇宙歷史上所有恆星所發出的星光。這些星光包含4×10^84個光粒子及光子,經換算相當於太陽燃燒1千億兆年所產生的光子數量,而宇宙的壽命也不過137億年左右。
恆星
星光
宇宙歷史
河外背景光
1
2
»
頁次:
1
2
資料總數:47
購物車
0
會員登入
購物須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