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科技報導
動態時報
文章專區
2025-04-15
地球科學重大突破 氦與鐵在高溫高壓極端條件下形成化合物
520 期
Author 作者
整理報導|陳亭瑋
氦
化合物
同位素
繞射
在化學領域中,氦(helium, He)以惰性特質聞名,幾乎不與任何元素發生反應。然而,近期一項由中央大學、日本東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okyo)及北海道大學(Hokkaido University)共同進行的跨國研究,成功證實了在特定條件下,氦能與鐵(Iron, Fe)形成穩定的化合物。這項重大發現不僅挑戰了我們對氦元素的傳統認知,更在解釋地核中氦同位素氦-3(helium-3)的儲存機制方面具有重大突破,為地球科學提供了關鍵性的新證據,對於理解地球早期演化和行星內部結構具有深遠影響。
研究成果發表於《物理評論通訊》期刊(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並獲選為編輯推薦文章,體現了這項發現的科學價值。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旗下的《物理雜誌》(
Physics Magazine
)也對此進行專文報導,引起國際學界的廣泛關注。
研究團隊使用鑽石高壓砧(diamond anvil cell, DAC)將鐵箔(iron foil)和氦氣加壓至5∼54千兆帕斯卡(gigapascal, GPa),並利用雷射將溫度提升至2820克耳文(kelvin, K),成功在實驗室中模擬出極端的環境條件。在這種極端條件下,研究人員觀察到令人驚訝的現象——鐵的晶體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
透過同步輻射X光繞射(X-ray diffraction, XRD)分析,科學家發現鐵在高溫高壓下轉變為面心立方結構(face-centered cubic, FCC)或六方最密堆積結構(hexagonal close packed, HCP)。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晶格的體積比相同條件下的純鐵大了將近48%。
這個異常的體積擴張現象,為氦原子成功進入鐵晶格提供了直接證據。
中央大學物理系徐翰團隊進行的第一原理計算(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進一步證實了這些化合物的穩定性。計算結果顯示,氦原子並非隨機分布在鐵晶格中,而是優先佔據四面體(tetrahedral)和三角平面(trigonal planar)間隙位置。這種特定的結構安排確保了化合物在0∼50GPa壓力範圍內都能保持動力學穩定性(dynamical stability)。
這項研究的重要性不僅限於基礎科學層面,更為地球科學提供了重要啟示。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困惑於地球上氦-3的來源。氦-3在地表極為稀少,地表較常見氦-4,但在某些深源火成岩(deep-source igneous rocks)中卻發現了高達地表濃度60多倍的氦-3。這項研究為地核是原始氦-3儲存庫的理論,提供了有力支持。
這項創新性的研究成果不僅展示極端條件下新型物質的形成機制,更為地球科學和行星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研究團隊成功將實驗技術、理論計算和地球科學觀測結合,找出氦-鐵化合物的形成機制,為理解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內部結構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新聞來源
1. 物理系(2025年2月26日)。
中央大學跨國研究:氦與鐵可在高溫高壓下形成化合物。
國立中央大學新聞網。
https://ncusec.ncu.edu.tw/news/headlines_content.php?H_ID=4412
。
2. Berkowitz, R. (2025). Iron–Helium Compounds Form Under Pressure.
Physics,
18, s22.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科學月刊 4月號/2025 第664期:實驗動物的過去與未來
特別價
$266
新訂一年方案:《科學月刊》一年12期
售價 $2780
新訂兩年方案:《科學月刊》二年24期
售價 $530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