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評論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2022.03.03
學測數學題目怎麼出?點評高中數學教學與111年數學學...
作者 / 張鎮華/臺灣大學數學系名譽教授。
627期
111年學測於今(2022)年元月下旬登場,這是108課綱實施之後的第一次學測,各界都引頸觀望大考中心會如何回應108課綱,這更是教學現場師生關注的焦點。
學測
數學
排列組合
等差數列
函數
計算機
大學入學制度
輔助教育
2022.01.04
當人工智慧的傷害已經出現,誰來補救?
作者 /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
625期
‧AI雖然能協助遏止違法或侵權的言論,但一般大眾卻無法得知其評斷的機制,已於無形中造成傷害。 ‧AI的資料庫誤差,將造成演算法對文化或族群產生偏見等;而深度學習的演算法因處理龐大的資料,常使研究者或AI的機構無...
社群媒體
演算法
人工智慧
科技
國際組織
公民審議
立法機關
AI倫理
AI規範
2021.10.01
IPCC AR6 第一工作小組報告揭露的氣候危機
作者 / 許晃雄/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
622期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在今年8月,公布了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工業革命後過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對地球環境造成嚴重危害。自2000 年以來,溫室氣體排放與暖化不斷加速,更使得全...
科學月刊
評論
IPCC AR6
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
氣候變遷評估報告
氣候變遷
全球暖化
溫室氣體
2050淨零排放
2021.07.01
火蟻燎原18載,曙光乍現了嗎?
作者 /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
619期
紅火蟻最初於2003年隨著貨櫃貿易入侵臺灣。由於紅火蟻可藉由氣流擴散至各處,且初期的巢穴不明顯,再加上防治方式不確實,導致紅火蟻難以根治。所幸在各方的努力下,紅火蟻防治近年來還是取得相當不錯的成果,於嘉義、宜...
生物
評論
外來種
紅火蟻
入侵紅火蟻
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
沙克爾頓計畫
紅火蟻防治
2021.03.30
振奮人心的突破又來了?科普傳播如何帶給民眾好觀感?
作者 / 蔡孟利/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教授。會做用在...
616期
在各學研機構的研發成果新聞稿中,時常看到一些如「重大突破」、「關鍵原因」等聳動的用詞。雖然這類用詞能吸引閱聽人的目光,增加研究成果的曝光度,但長期下來也可能造成反效果。科普傳播則是讓受眾在既有的知識基礎上...
科學
科普傳播
科學教育
科學傳播
新藥研發
醫藥
2021.03.01
學測數學怎麼考?分程度測驗或許是正解
作者 / 張鎮華/臺灣大學數學系名譽教授。
615期
今(2021)年的學測數學科被評為「史上最難」。事實上,數學科每年的難易度呈現出週期性震盪,一下容易一下難的考試,不只出題者傷透腦筋,考生更是無所適從。張鎮華認為,學測作為「基本學科能力測驗」,考題不能太過艱...
學測
數學
學科能力
學科能力測驗
超額篩選
學系
指考
2020.12.31
科技部回復成國科會 臺灣科學發展會更好嗎?
作者 /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
613期
行政院於去(2020)年啟動組織改造,預計將廢除科技部並回復為國家科學委員會。從過去的長科會,一路改制為國科會,再到科技部,接著要再改回國科會。藉由訪談三位過去擔任過國科會與科技部的首長,道出臺灣科研發展與產...
科技部
國科會
陳良基
張善政
陳建仁
科技部長
國科會主委
2020.12.01
2020諾貝爾獎遺珠 那些研究團隊裡的無名英雄
作者 / 方偉宏/臺灣大學醫技系副教授。
612期
許多科學獎項,往往只頒發給特定幾位研究者,但在這些研究人員背後,其實也都有個默默努力的團隊。而今(202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發現C 肝病毒的學者,其中獲獎的英國生物化學家霍頓(Michael...
肝炎
諾貝爾獎
C肝病毒
C型肝炎
cDNA
2020諾貝爾獎
2020.11.01
物種瀕危指標評估所面臨的難處
作者 / 何宣慶/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副研究員。
611期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的物種瀕危指標評估報告是經過專家學者討論之後,提供統一的標準,除了可以讓物種獲得更多的關注外,也能使我們更適當地利用生物資源,並...
物種評估
紅皮書
紅肉丫髻鮫
臺灣喉鬚鯊
巨口鯊
漁業
環境
氣候
瀕危物種
2020.10.01
IUCN專家如何決定保育物種
作者 / 何宣慶/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副研究員。
610期
一個物種要變成的保育類,必須仔細檢討生物學、漁業活動及環境壓力等資料,再經由專家共同決議。透過IUCN物種專家會議,讓專家們在會議上討論物種的現況,以評估是否將這些物種列為保育對象。
保育物種
IUCN
軟骨魚
海洋
2020.09.01
分類學家常投稿的Zootaxa期刊 為何會失去影響指數?
作者 / 何宣慶/任職於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主題為深海魚...
609期
Zootaxa是全球分類學家最常投稿的期刊。但近期因過多的自我引用次數,遭到年度期刊引用報告(annual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JCR)排除,造成許多爭議。Zootaxa囊括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的動物新種研究,被引用次數高也是...
分類學
動物分類學
期刊
科學
2020.09.01
銷聲匿跡的颱風 為何7月無颱風?
作者 / 賈新興/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博士,前中央氣象局長期預...
609期
夏季是颱風出現的季節,往年的7月平均會有3 ~ 4個颱風生成。但今(2020)年7月卻罕見地無颱風生成,主要原因是季風槽受太平洋高壓,以及較大的垂直風切所導致。
颱風
西北太平洋
太平洋高壓
垂直風切
氣候
季風
2020.08.01
自太空落下 從長征五號B看太空殘骸墜落
作者 / 黃楓台/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工程力學博士。專長為衛星...
608期
太空時代的來臨雖拓展人們的視野,但火箭發射過程及報廢衛星所造成的太空垃圾卻也引發許多安全問題,而近期中國長征五號B 的殘骸墜落事件,又讓各界開始討論太空殘骸的處置。太空垃圾可分為無控制與可控制兩種類型。無控...
太空
衛星
長征五號
太空垃圾
海洋難抵極
尼莫點
2020.08.01
日籍留學生篩檢陽性Ct 值37.38是什麼意思?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608期
一名日籍留學生被檢測出新冠病毒弱陽性,核酸檢測結果的循環閾值(threshold cycle, Ct)僅37.38。經過推算約略等於0.04 個拷貝數,透過PCR 反應擴增1800 億倍始可被測得。利用PCR 原理的核酸檢測法具有超高放大的特性,...
新冠肺炎
Ct值
循環閾值
新型冠狀病毒
聚合酶連鎖反應
PCR
核酸
反轉錄反應
2020.06.29
面對新冠病毒疫情風暴—頁岩油能浴火重生嗎?
作者 / 翁榮南∕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地質博士,長期從事油氣探...
607期
今(2020)年初因新冠病毒疫情不斷延燒,連帶影響經濟,使石油需求大減,油價屢創新,導致近年來快速發展的頁岩油產業被迫急速減產、受創嚴重,前景備受關注。頁岩油,是藉由水平鑽井與高壓液裂技術等開採手法,將散布在...
頁岩油
負油價
石油市場
新冠疫情
頁岩油氣
2020.06.29
燒毀基地台防堵新冠疫情? 科學素養當道下的省思
作者 /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
607期
2019 冠狀病毒疾病和5G 基地台等新興科學與技術議題,除涉及知識鴻溝和價值差異外,也涉及當代科學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既可來自科學發展中與事實有關的未知謎題,也可涉及與價值有關的選擇與判斷。
科學素養
電磁恐慌
公眾參與科學
公眾理解科學
電磁波
2020.06.01
我們與「真」的距離—疫情之中如何看待相關的學術研究...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606期
在科學研究中,知識分為假說、學說及定理等名詞,不同的名詞代表知識的不同位階。在科學家找出事物的真理前,知識需要不斷地驗證、推翻及更新。而在近日的疫情下,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仍具有許多不確定性,而學界、當權者...
學術研究
假說
學說
定理
生命科學
疫情
防疫
研究
文獻
2020.06.01
蝗蟲過境2.0—沙漠飛蝗為什麼如此高危害?
作者 / 曾瑤光/中興大學昆蟲學系三年級。
606期
近期,沙漠飛蝗(Schistocerca gregaria ,Desert locust)不僅造成東非地區嚴重的農作危害,更已成群飛往巴基斯坦、印度,甚至逼近中國。僅管目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推斷,喜好乾旱和氣候的蝗蟲入侵風險...
蝗蟲
沙漠飛蝗
蝗災
東亞飛蝗
2020.05.01
是意外還是意料中?破滅的C/2019 Y4世紀大彗星
作者 / 洪景川/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視聽組研究助理退休,...
605期
「急速增光的C ∕ 2019 Y4彗星在飛向太陽前,出現了彗核裂解的突發現象。再次應證了『彗星是不穩定而且不可預測的』?」
彗星
彗髮
鹿林天文台
麥克諾特彗星
威斯特彗星
克魯茲族彗星
2020.04.01
有人在家嗎?嘗試敲響外星人家門的SETI@home
作者 / 曾耀寰/中央研究院天文與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師,...
604期
人類不斷在無垠的宇宙中尋找類似自己的生物體,雖然機會十分渺茫,卻始終澆不熄外星愛好者對於未知領域的熱情。20多年前啟動的 SETI@home計畫,讓普羅大眾也能與科學家並肩作戰,一同找尋外星文明。如今SETI@home即將結...
宇宙
外星人
SETI@home
螢幕保護程式
碳氫氧
天文學
天體電波訊號
宇宙動物園
2020.03.01
沉默的鳥類殺手—窗殺事件
作者 / 王齡敏/獸醫師,社團法人台灣猛禽研究會猛禽救傷站主...
603期
全球各地的大城市當中,因建築的玻璃與鏡子等設計,經常會發生鳥類飛行時錯認這些是可飛行的路徑,導致撞上而造成傷亡的「窗殺」 事件。窗殺可歸納為日間撞擊與夜間撞擊,兩者成因不同。窗殺事件層出不窮,臺灣也該正視...
窗殺
野鳥窗殺議題
日間撞擊
鏡像效果
夜間撞擊
燈塔效應
2020.03.01
蒼藍一粟
作者 / 金升光/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國...
603期
「再仔細看一眼那小點吧。那是這兒。那是家。那是我們。(Look again at that dot. That’s here. That’s home. That’s us.)」-卡爾.薩根(Carl Sagan)
航海家1號太空船
太空
太陽系天體
星等
地球
光譜
宇宙
2020.02.01
臺灣學生害怕面對失敗? 從PISA評量檢視科學教育
作者 / 蔡宇哲/臺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哇賽!心理學」創...
602期
去(2019)年底所公布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結果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是在2017年進行測驗評量,主要評估項目為學生的閱讀素養,輔測數學與科學的素養,因此倍受科學教育社群關...
PISA評量
科學教育
閱讀素養
失敗指數
成長型思維
2020.02.01
哪裡是人類的起源? 眾說紛紜的單地、多地論
作者 / 寒波/科普作家,經營部落格與粉絲頁「盲眼的尼安 德...
602期
人類如何起源?目前較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人類最初在非洲誕生,數萬年前離開非洲,遷徙到世界各地,漸漸演化為現在的族群。
人類起源
演化
智人
單地起源
多地起源
遺傳
2020.01.01
《科學月刊》,站在下個五十年的起點
作者 / 蔡孟利/2012加入編委會、2013副總編輯、2015 總編輯...
601期
《科學月刊》創立於1970年,由當時在美國百位臺灣留學生倡議創辦,迄今每月出刊,從無間斷。這本沒有財團、沒有政府預算支持,甚至是沒有老闆的刊物,在去 (2019)年 12月創刊滿五十年、發行滿六百期。
科學月刊
科普
科學精神
2020.01.01
黑死病再現?從北京鼠疫談防治與追蹤
作者 / 莊人祥/疾管署副署長,曾任陽明大學公衛所副教授。陽...
601期
近期中國傳出鼠疫疫情,造成各地人心惶惶。而過去被稱為「黑死病」的鼠疫致死率極高,雖然近來每年的確診病例不多,但相關防疫單位不可輕忽,需持續追蹤及嚴防疫情擴張,並將疫情資訊透明化,以達到確實防疫的效果。
鼠疫
防疫
鼠疫桿菌
抗生素
公衛措施
2019.11.29
學界未盡的公共社會責任?從學術文章的付費巨牆談起
作者 / 甘偵蓉/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助理研究學者。
600期
科研新知應受商業行為的制約,還是開放給人們閱讀討論?在這個網路普及的時代,研究工作者苦心經營的成果,仍難以直接與社會大眾對話。此外,學術商業出版的大手卡在其中,看似維持學術文章品質,實則為牟財利使科學裹足...
公共社會責任
學術文章
付費巨牆
資訊
數位時代
2019.11.01
懸吊拱橋的結構與破壞緣由
作者 / 周中哲/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兼工學院副院長,國震...
599期
上(2019年10)月所發生的南方澳斷橋事件造成嚴重災情,而作為懸吊拱橋的南方澳大橋,到底結構如何設計?橋體本身又面臨了什麼樣的損毀與破壞?
拱結構
雙拱橋
建築
關渡大橋
南方澳大橋
拱橋
2019.11.01
蛇蠍心腸?才沒那麼壞! 你所不知道的蠍毒妙用
作者 / 嚴宏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599期
成語中的「蛇蠍心腸」是用來比喻某人心地的陰險及惡毒,蛇、蠍都是帶有毒液的動物,因而被擬人化形容人心的險惡。臺灣的毒蛇種類多,但是原生的蠍子只有不具毒性的「八重山蠍」和「斑等蠍」兩種。大家對蠍子的印象,多是...
蠍毒
苯醌
乙醯膽鹼
2019.10.01
以粒子加速器製造新粒子的真相
作者 / 章文箴/中研院物理所研究員。
598期
物理的發展中,從過去於自然界中的觀測,到今日利用強大能量的對撞機,尋找尺度更小的粒子一直是物理學家的目標。但粒子到底是如何被製造的呢?本文將解開粒子撞機製造新粒子的機制。
粒子加速器
J/Ψ粒子
W中間子
核融合技術
«
1
2
3
4
5
6
7
»
頁次:
1
2
3
4
5
6
7
資料總數:184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