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0-09-01分類學家常投稿的Zootaxa期刊 為何會失去影響指數? 609 期

Author 作者 何宣慶/任職於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主題為深海魚類多樣性,是世界少數鮟鱇魚及鰻魚分類專家,同時也著重臺灣魚類研究歷史。
Zootaxa是全球分類學家最常投稿的期刊。但近期因過多的自我引用次數,遭到年度期刊引用報告(annual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JCR)排除,造成許多爭議。Zootaxa囊括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的動物新種研究,被引用次數高也是相當自然的一件事,或許評估期刊的方式需要有所調整。

Zootaxa為什麼會被JCR排除?

Zootaxa是動物分類學家最常投稿的期刊之一,從統計數字來看,一個期刊能出版涵蓋超過全球所有動物新種的四分之一,可說是相當成功。但最近Zootaxa因為自我引用次數佔比過高,被Web of Science的年度期刊引用報告排除在外,也失去了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引起不少反彈。對於全球很多的研究單位來說,並不盛行以影響指數來評估研究人員的表現,因此該事件並不影響他們投稿到Zootaxa的意願;但對於一心追求高影響指數的國家來說,卻造成了不少的影響。

有投稿過國際期刊的人肯定對一個現象不陌生:當投稿審完後,如果有被接受的希望,直接一點的編輯總是會「建議」不妨參考他們期刊中的哪幾篇文章,並加以引用;而不那麼直接的,則會「暗示」可以引用期刊中類似的文章。投稿者為了文章能被順利接受,通常也都會從善如流加入引用文獻。此做法無非是想透過「自我引用」來增加自己期刊的影響指數,這件事情每天都在發生,而過去也似乎從未造成問題。

為什麼要選擇投稿Zootaxa

筆者自2009年以來,共計在Zootaxa發表過69篇研究論文及編輯4本研究成果專刊,全為魚類分類研究,主要為處理新種及釐清物種的分類問題。這些論文均經過正常的投稿、審稿及編輯程序,短則數個月,長則一年有餘。雖然與多數的魚類群編輯都認識,甚至有合作關係,但是審查者可不會因為認識就輕鬆放過。而編輯則會依審查者的意見,要求提供修正及逐點回應。

一開始其實也就是很單純的投稿、發表,久而久之,筆者也陸續收到Zootaxa不同編輯送來要求審查的文章,有時甚至同時有好幾篇文章在手上審查,使筆者深知審查背後的機制跟流程。投稿至Zootaxa雖然只是選擇之一,但無非也是因其投稿的便利性、投稿者本身對期刊的熟悉度及期刊出刊的速度快等因素。有些人當然也會考慮到
Zootaxa的影響指數以及可以免費出版等優勢,即使讀者有意購買下載的權限,也只需要支付相對少的金額〔註〕。

另外一個經驗則是與Zootaxa籌劃出版研究成果專刊有關。第一本是由筆者作為Zootaxa編輯之一的友人向Zootaxa提出出版規畫,他邀請了包含筆者在內的幾位學者擔任客席編輯,大家再將投稿的稿件分配後寄給外部審查、回覆審查意見給原作者,並再重複進行修正與審查等作業。後來幾本則由筆者親自向Zootaxa提出出版規畫,邀請幾位魚類專家,另搭配1 ~ 2位Zootaxa原有的編輯共同擔任編輯,並花上1 ~ 2年不等的時間籌備。早先筆者也曾向幾個國際動物研究期刊詢問過出版專刊的事宜,但得到的答案不甚理想,有些價格過高、有些程序過於麻煩等,最後仍是Zootaxa最為友善,故也成為首選。因為是常客,他們也總會給筆者相當大的折扣。


根據筆者的觀察,文章被引用的次數如果不是像上述有主編強力介入,其實很難做到。以自身經驗為例,筆者研究的類群本身就少有人研究,有些甚至在過去十幾年間,只有筆者自己一個人或少數作者有研究成果發表。筆者會選擇在Zootaxa陸續發表資料,是為了讓研究成果有延續性,而每次發表一篇文章,前言或討論中就一定會引用到前面的文章。研究這類群的其他同儕大概有一樣的想法,也將新種投給Zootaxa,這讓自我引用的機率又增加了一些。另外,在筆者擔任客席編輯的四本研究成果專刊中,首篇往往會先總結近期及本刊中的研究成果,所以當然也會引用同一期刊出的文章。但以上的原因並非外力或刻意為之,至少筆者這十年來在Zootaxa投稿及審稿時,從未被編輯要求自我引用該期刊的文章。另外,有些大型物種名錄也很容易將近年全球的物種全數納入,這類文章創造期刊自我引用的數字更大。

投稿Zootaxa其實很稀鬆平常

以筆者近二十年的投稿經驗來看,Zootaxa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期刊。我們必須相信,科學家並不會因為某篇文章發表在不具影響指數的期刊就不引用,也不會因為是《自然》(Nature)或《科學》(Science)等知名期刊就大量引用,一切都還是依照論文中是否引述為依據。所有Zootaxa的作者,也不會因為要讓它的影響指數變高而同時自我引用。最終還是回歸到論文本身的需要,這也是為什麼筆者都盡可能避免投稿在會「建議」引用自身文章的期刊,以免有取巧之嫌。

分類學論文特性就是小眾,多數論文只會引用跟該類群有關的論文,但由於文章生命週期長,研究者很可能還會繼續引用一百多年前的文章。過去傳統分類學的期刊影響指數往往不會太高,多在1以下,主要是因為出版的兩年內要被下一篇文章引用的機率實在很低,此現象與醫學期刊的狀況剛好相反。但根據筆者觀察,隨著資訊快速流通以及國際間的競爭合作,很多類群會在短時間內被完整研究,說穿了其實就是藉助前人已經解決有疑慮的部分,研究也就變得簡單許多。如果又連續在同一個期刊出版,自然會創造出相對高的自我引用次數。呼應上述Zootaxa近五年來出版了超過全球動物新種的四分之一,這代表多數的分類學家的確會將論文持續發表在Zootaxa,自我引用的狀況就更容易出現。

評估期刊的方式不該墨守成規

發表科學論文的主要目的在於傳遞及累積知識,讓更多人可以利用這些知識繼續往前進。影響指數跟自我引用率只是用來評估期刊的一個方式,但不會也不應該是唯一,就如同無法用同一個考試來測試出不同孩子的能力。很難想像當全世界大部分的分類學者都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在Zootaxa的同時,竟然會使Zootaxa被排除在JCR之外。

就在筆者準備本篇稿件的當下,JCR的發布者已接受由Zootaxa所提出的數據及意見,預計恢復Zootaxa等兩個期刊今年的影響指數。隨著Zootaxa這類巨型期刊(mega journal)的崛起,JCR用一致的計算方式來評估期刊的表現或許也需與時俱進。至於如何讓只看影響指數的人們了解一個期刊或文章真正的內涵,可能要等到某天世人有更開明的想法之時吧!

Zootaxa是什麼?
Zootaxa是由紐西蘭Magnolia Press公司出版的期刊。該期刊的主編為紐西蘭政府土地養護研究所(Landcare Research)的研究員,同時也是多個學會主席及期刊總編輯,其編輯群共有260餘位來自全球各個動物分類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根據全球動物物種資料庫(Zoological Record)的統計數據,Zootaxa期刊自2015 年以來所發表的動物新種佔全球數量的26.57%,並涵蓋所有動物類群,且超過其他排名前十名期刊的總和(15.6%)。

〔註〕Zootaxa的下載費用每頁僅20美元,相對於其他期刊收取的高額費用,可說是相當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