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登入
  • 購物車(0)
HOME
×
  • 關於科月
    • 關於科月
    • 科月目錄
    • 科報目錄
  • 購買科月
    • 訂閱方案
    • 優惠方案
    • 諾貝爾系列
    • 購買單期
    • 購買通路
  • 投稿須知
  • 推廣專案
    • 星火相傳計畫
    • 支持專案計畫
  • 進階搜尋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評論
  • 精選文章
  • 活動訊息
  • 永續科學
  • 基金會
  • 科技報導
  • English
  • ig
  • line
  • facebook
  • 3
  • 3
  • 3
  • 3
- 文章分類 -
  • 2025年
  • 2024年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 2016年
  • 2015年
  • 2014年
  • 2013年
  • 2012年
  • 2011年
  • 2010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00年以前
  1. 封面故事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經濟
永續
開創醣化學的先鋒 從醣分子合成到流感、癌症疫苗的研發 中研院院士翁啟惠專訪
2023.09.01
開創醣化學的先鋒 從醣分子合成到流感、癌症疫苗的研...
作者 / 李依庭/本刊副總編輯
645期
醣類、脂質、蛋白質、核酸,相信讀者對於構成生物體內的四大分子一定不陌生,而其中的醣類⸺也就是碳水化合物,是人類透過飲食、獲取能量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科學家逐漸發現醣類除了提供人體...
醣化學翁啟惠疫苗研發蛋白質醣化生技研究科學教育
玩桌遊也能對抗紅火蟻? 讓我們一起成為「滅火英雄」!
2021.07.01
玩桌遊也能對抗紅火蟻? 讓我們一起成為「滅火英雄」...
作者 / 採訪撰稿|謝育哲/本刊主編。
619期
由師大科教所教授劉湘瑤及其團隊開發的「滅火英雄」桌遊,是一款教導防治紅火蟻入侵的遊戲。因過往以講座形式宣傳紅火蟻防治的效果不彰,劉湘瑤開始思考設計一套有效讓年長者學習紅火蟻知識的方式,「滅火英雄」因此應運...
生物外來種紅火蟻入侵紅火蟻桌遊滅火英雄劉湘瑤科學教育
從事科學教育 半世紀以來的省思─ 為《科學月刊》五十周年而寫
2019.11.29
從事科學教育 半世紀以來的省思─ 為《科學月刊》五十...
作者 / 劉源俊/東吳大學 物理學系名譽教授、 臺北市科學出版...
600期
我有幸參與《科學月刊》的創刊,陪著它存活、成長,迄今已過半個世紀。於這段期間,我在校內、外從事科學教育未曾間斷,也教出一些優秀學生,但是有三大問題卻一直縈繞在腦際。
科學教育科學技術學術發明
科月五十之檢視現在 轉動,科學教育的齒輪─《科學月刊》與我
2019.11.29
科月五十之檢視現在 轉動,科學教育的齒輪─《科學月...
作者 / 曾耀寰/中央研究院天文與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師,...
600期
為了準備《科學月刊》五十周年紀念,各項活動在編輯部和一群科月朋友們的協助下,目前仍持續進行中。過去,筆者曾參加科月四十的相關活動,並與李國偉老師共同規劃和推動2010年科普閱讀年系列活動,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
科學教育科月五十
3D列印應用在科學教育的經驗分享
2016.07.01
3D列印應用在科學教育的經驗分享
作者 / 陳麗淑、宋祚忠、葉佳承(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展示教育...
559期
海洋科學及科技推廣是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科館)重要的任務之一。海科館主題館在2014年開幕時,創客(Maker)早已在國外風行多年,並且迅速傳入臺灣,相關周邊設備發展漸趨成熟,尤其是3D列印技術。
3D列印科學教育海科館創客精神科學教具
Make a CASE!臺大科教中心
2014.09.01
Make a CASE!臺大科教中心
作者 / 陳竹亭演講。趙軒翎/本刊主編。採訪、整理。
537期
在五月的張昭鼎紀念研討會後,六月底筆者正好又有機會當面採訪陳竹亭老師,遂將演講與採訪的內容整理成一篇與讀者分享。
科學科學教育教育多媒體傳播科學傳播
教育的新舞台—資訊科技融入物理教學
2014.09.01
教育的新舞台—資訊科技融入物理教學
作者 / 演講/黃福坤。整理/林靜英。
537期
網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教育平台,打破傳統教學的限制,也造就了一個寬廣的舞台,讓教育者和學習者都能盡情發揮。在這場演講中,黃福坤教授將帶著過去18年對於教育的經驗與省思,分享運用資訊科技協助物理教學的心得。
物理資訊科技科學教育科普傳播教學
搖滾吧!科學—科技部「科技大觀園」
2014.09.01
搖滾吧!科學—科技部「科技大觀園」
作者 / 洪美慧。
537期
終身學習的思維和模式已因網際網路的普及而徹底改變,人們的指尖只要輕觸鍵盤,就能打破地域藩籬,快速汲取多元的知識,因應此一趨勢,科普教育的傳播方式也有了更豐富的面貌。
科學科學教育科技科普
反省臺灣高中物理教育
2013.09.01
反省臺灣高中物理教育
作者 / 高涌泉/任教台灣大學物理學系。
525期
物理作為考試排序的標準,可算是相當稱職。然而這樣的現狀卻並非理想的物理教育。
高中物理教育升學教育科學教育物理現象高涌泉升學篩選
如何從考科學到愛科學
2013.09.01
如何從考科學到愛科學
作者 / 陳偉泓/建國高級中學校長。
525期
升學制度歷經幾次改革,仍舊以筆試取才的模式為主。教學現場應發展出多元的評量方式,建構質性與量化並重的評量新型態。
科學教育科學能力素養科學現象升學制度電子產業
  • 1
TOP
科學月刊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 77 號 7 樓
服務電話:+886-2-2363-4910
電子郵件:scimonth@scimonth.one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09:30~17:30,例假日除外。
  • 認識科月

    關於科月
    各期目錄
    投稿須知
    合作洽談
  • 讀者服務

    購買雜誌
    訂閱雜誌
    網路會員
    訂閱電子報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
  • © 1970- by Science Monthly 若需轉載、使用科學月刊或科技報導的文字、圖像或影音等,請洽本公司。
網頁設計 : 藝誠網頁設計公司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