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3-09-01反省臺灣高中物理教育 525 期

Author 作者 高涌泉/任教台灣大學物理學系。

臺灣高中物理教育的目標是什麼?根據教育部公告的〈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基礎物理」課程綱要〉(即目前正在實施的高一、二學生必修的99 基礎物理課綱),這個問題的答案為:一、銜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自然及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材,進一步介紹物理學的基本知識,使學生認識一般物理現象的因果關係和其間所遵行的規律。二、介紹物理學的基本精神及物理學的範圍,引起學生對大自然的好奇,激發學生追求事物原理的興趣,同時使學生體認物質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環境的影響與其重要性,啟發學生在科學創造及應用上的潛在能力。三、藉由師生互動與實驗活動,養成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使其熟悉科學方法,提升學生縝密思考、探索真理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四、基礎物理二A 是以高一基礎物理教材為本,介紹力學的基本知識,使學生藉由力學得以認識物理學的基本精神與架構。基礎物理二B 是以高一基礎物理教材為本,深入探索力學,使學生藉由力學得以理解物理學的基本精神及架構,培養學生定量分析能力,奠定學生研習高三選修物理的基礎。

至於高三理組學生修習的選修科目「物理」,其課程綱要所列之目標則為:以高中必修科目基礎物理教材為本,增強學生對於物理瞭解的深度與廣度,訓練學生抽象思考、計算以及做實驗的能力,以奠定學生研習下一階段物理的基礎。

現實中的升學教育

我自己參與了99 基礎與選修物理課綱的修訂,前面所列的課程目標是課綱委員在參考了更早(例如95 物理暫綱)的課綱課程目標之後,所寫下來的。姑且不論課綱內容是否符合這些目標,我相信裡頭提到的「認識物理現象與規律、引發好奇與興趣、啓發潛在能力、養成科學態度、提升探索真理與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定量分析能力」等目標,是任何科學教育專家都會認同的。

高涌泉在張昭鼎逝世二十周年紀念研討會上的演說指出,教師應啟發學生對問題的好奇心,
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高涌泉為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


高涌泉在張昭鼎逝世二十周年紀念研討會上的演說指出,教師應啟發學生對問題的好奇心,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高涌泉為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

我之所以完整地將這些教育目標寫下來,為的是指出不論所列目標如何合理、正確,它們完全沒有提及台灣物理教育的一項極重要功能:物理是升學篩選排序的項目之一。物理成為升大學考試科目已經有很長歷史,無論是學生或是老師都很清楚,高中學生若想進心目中理想大學科系,就得考好物理。事實上,學生學習高中物理的主要動機也在於此。任何人如果看一下升大學指考的物理科試題,都看得出學生若沒有相當強的數理能力加上用心準備,絕不可能答好那些題目。也就是說,物理作為排序與篩選的工具,可算是相當稱職。由於篩選排序學生似乎是必要之惡,物理成績既然是不錯的篩選指標,臺灣物理教育的主要意義就在此(至於為大學專業教育打基礎的目標,高中物理教育當然也有正面貢獻,但是其中也包含了某些負面作用,以下會論及)。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講,就實際教學現場而言,高中物理教育的主要目標聚焦於「考好物理科目」,這樣的目標與前述「引發興趣、養成科學態度」之類的理想其實不完全一致,甚至可能相反。我現在就解釋為何如此。……【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