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2019.11.29
印度可望於2023年展開金星探測之旅!
作者 / 編輯部
600期
今(2019)年9月甫傳登月失敗的印度,轉眼又要開啟新的計劃?而這次他們想要嘗試的星球,是距離地球也很近的「金星」。
金星探測之旅
印度
地底測繪
2019.11.15
地殼與地幔誰拉著誰走?科學家提有趣觀點
作者 / 編輯部
455期
對地球學家而言,有個問題一直深深地困擾著他們:究竟,是構造板塊(tectonic plates)的運動受地幔(mantle)影響,還是地幔被板塊「牽著鼻子走」呢?
地殼
地幔
2019.11.15
找尋蟲洞新方法 前提是它真的存在
作者 / 編輯部
455期
近期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的研究人員發布在《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 D)的最新研究顯示,假設蟲洞真實存在,人類仍有能力進行觀測。
蟲洞
2019.11.15
手機就能拍到銀河,天文學家為什麼還要蓋超大望遠鏡?
作者 / 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因碩士論文開啟了中研院天文所...
455期
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在相機解析度上也逐漸提升,讓大家能夠隨時隨地記錄日常生活。甚至只要用一般手機搭配腳架,就能拍出以往只有專業相機才能捕捉的畫面,好比說那天上的銀河和月球表面的陰影。然而,天文學家卻仍不斷...
超大望遠鏡
王祥宇
2019.10.16
新式土壤溼度感測器 改善農業水資源利用
作者 / 編輯部
454期
水文學(hydrology)領域研究的是大地的表面、土壤、岩石及大氣中水的各種行為,並釐清水與生物之間的互動與關聯。而其中,土壤與水牽涉到許多農業行為,例如灌溉。灌溉用水的量要怎麼拿捏呢?
農業
水資源
土壤溼度感
2019.10.16
天文學家李太楓與紫金山天文台張鈺哲
作者 / 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因碩士論文開啟了中研院天文所...
454期
公元前300年左右,屈原望著蒼天問道:「茫茫宇宙的起始,誰能描述?無天無地的模樣,誰能考察?昏昏暗暗、混混沌沌的型態,誰能辨別?元氣瀰漫、空洞無物的境界,誰能探查?光明黑暗的消長,為何發生,如何發生?陰氣陽...
天文
李太楓
張鈺哲
2019.10.16
集集地震後的重建與前進 國研院發表20年來的研究成果
作者 / 李依庭/《科學月刊》主編。
454期
今(2019)年,適逢921地震後的20年,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研院國震中心)也於上(9)月16日舉行「921之後臺灣震災防治的進展」記者會,將震後這20年來國研院所做的研究成果發表。
集集地震
重建
2019.10.16
讓樹回到原是森林的地方—武陵廢耕地的生態復育
作者 / 邱清安/國立中興大學實驗林副研究員、森林學系合聘副...
454期
臺灣中海拔的一些山區,早期為了增加經濟收入,剷除了原有的森林,種植了高麗菜等短期作物。這些窮盡地力、過度利用的菜園,因生態復育目的被政府收回十餘年,但森林還是無法自然恢復。近年,筆者團隊正想辦法把樹木種回...
武陵廢耕地
生態復育
2019.10.01
從亞馬遜熱帶雨林的大火 探討媒體現象與科學真實
作者 / 林朝欽/林火學博士,現任亞熱帶生態學會理事長。
598期
近年來,從初夏的6月開始,森林火燒新聞常成為世界性的焦點。通常,新聞中的火燒地點都是在北半球溫帶的美國、加拿大、俄國或地中海型氣候的歐洲;當北半球野火季在10月結束後,森林火燒的新聞轉為南半球,例如12月左右...
亞馬遜
熱帶雨林
大火
媒體現象
科學
墾燒
森林火
2019.10.01
好用、好看又好吸收-是黑曜岩還是美岩社?
作者 / 涂家綸/現就讀於臺灣大學地質學系,是個熱愛石頭的孩...
598期
黑曜岩(obsidian)在眾多岩石家族當中,可謂頗負盛名。如果你是《當個創世神》(Minecraft)這款遊戲的玩家,遊戲中難以破壞的黑色方塊想必讓你印象深刻吧!就算沒有玩過《當個創世神》,我們也常看到市面上各式各樣由...
岩石
黑曜岩
火成岩
花崗岩
岩漿
阿帕契眼淚
2019.10.01
突然快轉的時鐘—波霎週期的異常變化與星震
作者 / 張祥光/清華大學天文研究所與物理系教授,曾任中華民...
598期
1970年代,在美國的臺灣留學生,將對學術知識的渴求,轉化成自身熟悉的文體撰寫。在一顆顆緊密排列的鑄字背後,轉印成一本本的《科學月刊》,記錄著當年珍稀的新知。50年後的今日,印刷技術不再是制式的活版印刷,更遑論...
宇宙
波霎
波霎週期
恆星
星震
中子星
磁場
2019.10.01
九二一後的20年,搜救現場長成什麼模樣?
作者 / 郭羽漫/本刊編輯。
598期
今(2019)年正逢九二一大地震20週年,除了回顧、分析當時的災情與後續探勘成果,更實際地來看,我們的救災科技跟過去有什麼不一樣?哪些新發明與方法的誕生,讓「搜」與「救」的過程變得更便捷、有效率?
災區
科技
影音探測
聲納探測器
熱影像儀
雷達
搜救犬
2019.10.01
功虧一簣 印度月船二號登陸失敗
作者 / 編輯部
598期
今(2019)年7月22日由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 ISRO)發射印度自主研發的月船二號(Chandrayaan-2)月球探測器,經過一個多月的航行後,本應於上(9)月7日登陸月球,但就在著陸階段、距...
印度
月船二號
月球探測器
2019.09.18
大堡礁有救? 海底火山噴發引後續效應
作者 / 編輯部
453期
目前有群150平方公里、約兩萬多個足球場大小的浮石群(pumice raft)正漂浮在海上,並朝著澳大利亞的方向前進,約7~8個月的時間便可抵達澳洲西岸。除了有機會接觸到數十億海洋生物賴,這群不速之客的到來也可望再次修補...
大堡礁
海底火山
2019.09.18
減緩熱島效應的策略需因地制宜
作者 / 編輯部
453期
現代城市中充滿人工發熱器械,且建築物和道路等均為高蓄熱體,加上綠地逐漸減少,使得該地產生高溫化的「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s, UHIs)」。
熱島效應
2019.09.18
「福衛七號太空任務」回顧於台視播出 再次見證臺灣航...
作者 / 編輯部
453期
近年,科技部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共同執行福衛七號計畫;為讓民眾更了解福衛七號,科技部與台視新聞台攜手合作,製作「福衛七號太...
福衛七號
2019.09.18
使用水收集器對抗旱災
作者 / 編輯部
453期
水資源匱乏是目前全球各地所面臨的環境議題之一,因水資源分配不均,加上近年來的極端氣候影響,尤其以乾燥地區來說,取得乾淨水源變得更為困難。
旱災
水資源
2019.09.01
動物的地震第六感
作者 / 郭羽漫、謝育哲/愛清潔、有禮貌,本刊編輯。
597期
地震,只消幾秒的時間,就能不遠千里地穿越幾個國家或大陸,甚至衍生出海嘯等周邊災害。人類不斷在防災科技上做出改良,以探測地震來臨前的蛛絲馬跡,然而,有些動物似乎就內建這樣的能力,其所表現出來的怪異行為,也常...
動物
動物行為
地震
2019.09.01
太空時代2.0—當登上太空不再高不可攀
作者 / 火星軍情局局長/作家兼部落客,經營火星軍情局,關心...
597期
近年來,隨著太空科技民營化,各家私人太空集團如雨後春筍冒出,如SpaceX、藍色起源(Blue Origin)、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阿斯特里姆(Astrium)及畢格羅宇航(Bigelow Aerospace)等,也宣告民間太空探索的大...
太空
火箭
SpaceX
福衛七號
2019.09.01
火山之歌—聽聽他們的鳴唱與心跳
作者 / 林正洪/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597期
火山噴發,是人類長久以來必須面對的一種巨大的天然災害,如何避開火山噴發所造成的災害,一直是人們必須關注的防災工作。事實上,充分應用現在科學儀器的觀測,可以非常有效地獲得火山噴發的前兆,提早進行疏散與準備,...
火山
噴發
2019.09.01
磁力線到規範場-從法拉第到狹義相對論談場論發展
作者 / 張峻輔/清華大學高能理論物理博士、高雄中學物理科教...
597期
近代物理發展的故事篇章很大部份是由場(field)擔綱主角演出,從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的磁力線與馬克士威(James Clerk Maxwell)的電磁場論拉開序幕,隨後登台演出的愛因斯坦以彎曲時空的幾何學重新詮釋重力場,...
磁力線
廣義相對論
規範場
2019.09.01
面對地震,人們準備好了嗎?在集集地震後的20年
作者 / 潘昌志/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臺灣師範大學地科系...
597期
1999年9月21日的凌晨,震央位於臺灣南投集集鎮的一場芮氏規模7.3的大地震,除了造成人類生命及財產上的損失外,更是一場死傷慘重、影響無數的自然災害。事過境遷後,這場地震為臺灣帶來什麼影響,又教會了人們哪些事? ...
地震
地質科學
地震科學
集集地震
斷層
防災意識
地震工程
2019.09.01
為什麼會感覺比震央晃?臺北盆地的場址效應
作者 / 郭俊翔/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597期
在臺灣,每當有較大規模地震發生時,若臺北盆地的震動較周邊地區大,幾乎都可見到電視新聞報導或一般民眾朗朗上口地說,這是盆地效應或場址效應(seismic site effect)所造成的震波放大現象。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現象?為...
地震
地震波
建築結構
場址效應
盆地
盆地效應
2019.09.01
近期臺灣西南部會有大地震嗎?從斷層錯動與潛移談起
作者 / 景國恩/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
597期
從小,生活在西南部的人們時常會聽長輩說道:「西南部快要發生大地震了!」但是到目前為止,西南部只發生了2010年甲仙地震與2016年美濃地震。究竟地震是如何發生的?為何大家會一直認為西南部將會發生大地震?那西南部是...
地震
統計
斷層
泥岩層
土壤液化
斷層潛移
2019.09.01
地震之後,會發生海嘯嗎?潛藏臺灣東部海域下的海纜觀...
作者 / 林祖慰/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
597期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當地震發生於海底,因震波動力而引起海水劇烈起伏,形成強大波浪向前推進,進而將淹沒沿海地帶。因著海底及海岸地形的不同,所引發的海嘯也有所不同,所以,檢視地形、地理位置與海底...
地震
海嘯
火環帶
海纜觀測系統
防災
2019.09.01
暴露於太空的低劑量輻射 可能影響大腦學習及記憶
作者 / 編輯部
597期
太空中充滿各種輻射,對於執行任務的太空人,暴露於輻射中將造成健康危害。但以往的實驗,只有透過照射短時間且高劑量輻射的生物研究,而未以真實的狀況進行實驗。
太空
輻射
大腦
學習
記憶
海馬迴
前額葉皮質
焦慮行為
2019.09.01
全球暖化加劇 約書亞樹等林木恐成歷史
作者 / 編輯部
597期
19世紀中葉,一群摩門教徒在穿越美國加州莫哈韋沙漠(MojaveDesert)時看見短葉絲蘭(Yuccabrevifolia),其獨特的外型讓他們想起《聖經》裡將手臂伸在空中向上帝禱告的約書亞(Joshua),後人遂稱其為「約書亞樹」。可...
約書亞樹
樹種
全球暖化
溫室氣體
莫哈韋沙漠
2019.09.01
創世紀號墜落 意外開啟水熊蟲月球迷航
作者 / 編輯部
597期
今(2019)年4月,以色列探測器創世紀號(Beresheet)墜毀在月球上,然而上頭有個特別的乘客──水熊蟲(tardigrade)卻意外登陸!這個能適應極端環境的節肢動物,究竟有沒有辦法在月球生存下來?
水熊蟲
隱生
代謝
創世紀號
2019.09.01
亞馬遜雨林野火成災 強勢劃破地球之肺
作者 / 編輯部
597期
素有「地球之肺」之稱的亞馬遜熱帶雨林,正遭逢今(2019)年截至目前最大的野火劫難。根據巴西國家太空研究所(Brazil's National Institute for Space Research)科學家的紀錄,該雨林今年發生的野火案件已累計至7萬多...
地球之肺
亞馬遜熱帶雨林
野火
雨林
生物
2019.09.01
震識知多少?
作者 / 編輯部
597期
地震來臨時,要如何避難逃生,提升自己的存活率?而在地震過後,各地震度是如何分布?與地震規模又有何不同?
地震
地震波
地震規模
地震強度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資料總數:594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