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1
2
3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經濟
永續
2020.05.01
是意外還是意料中?破滅的C/2019 Y4世紀大彗星
作者 / 洪景川/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視聽組研究助理退休,...
605期
「急速增光的C ∕ 2019 Y4彗星在飛向太陽前,出現了彗核裂解的突發現象。再次應證了『彗星是不穩定而且不可預測的』?」
彗星
彗髮
鹿林天文台
麥克諾特彗星
威斯特彗星
克魯茲族彗星
2020.05.01
前進火星—從過去到未來的火星探索任務
作者 / 孫尚永Rock Sun泛科學作者,多寫作關於天文及空想科學...
605期
早在50幾年前,蘇聯和美國就已經開始了火星相關探測計畫,更是太空競賽(Space Race)的衍伸。而自1996年開始,人們對於火星探索的策略有了很大的轉折,透過軌道繞行任務和探測器登陸火星任務,遂開啟人類對火星的認識與...
火星
NASA
生命
液態水
2020.05.01
探索火星地理—南半球的特殊地形與季節性風向
作者 / 簡正忠/中興大學物理系兼任助理教授。
605期
火星表面存在著太陽系特有的地形景觀,尤其是南半球的Cryptic Region,在不同季節時呈現出不同的地形。春季時,溫度慢慢升高後,地上出現一個個孔洞加上噴發出的塵埃所形成的尾巴稱為「Spider」地形,透過這些塵埃噴發堆...
火星
星球
奧林帕斯火山
水手號谷
地形
蜘蛛狀結構
2020.05.01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尋找火星生命的可能結果
作者 / 火星軍情局局長/作家兼部落客,經營火星軍情局,關心...
605期
火星有生命嗎?甚至是有生物嗎?透過一次次的火星探索,人們從那些採集到的火星隕石中尋找蛛絲馬跡,企圖找出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的存在,證明人類在太陽系中並不孤單。
火星
生命
宇宙
核酸
三磷酸腺苷
去氧核醣核酸
蛋白質
核醣核酸
手性
2020.05.01
火星漫遊20年——探測任務的挑戰
作者 / 嚴正/清華數學系學士,後赴美國取得愛荷華大學博士學...
605期
2010年代,火星探勘出現許多重大進展,讓科學家對火星的演化和歷史有深刻的了解。在過去十年間,多虧了NASA的各種火星任務的任務,讓人們確定在遠古時期,火星上至少有某些區域有能力長期提供支持類似地球生命的條件。不...
火星
NASA
生命
太空船
大氣層
毅力號
富蘭克林號
歐克西亞高原
2020.05.01
他與他的大玩具 操作火星車的臺灣囡仔嚴正
作者 / 李依庭整理
605期
火星2020探測車任務(Mars 2020 rover mission),是NASA最新的火星計畫。
火星
火星探測車
嚴正
2020.05.01
〔高清組圖〕好奇號18億像素火星全景照流出
作者 / 謝育哲/在火星開直播種植馬鈴薯應該會有不少人...
605期
NASA於2011年發射好奇號(Curiosity)探測車至火星,並於2012年8月成功著陸,從此開啟屬於它的火星探索之旅。
好奇號
火星
地質
2020.04.01
有海洋、大氣層與岩石的K2-18b上可能孕有生命?
作者 / 編輯部
604期
系外行星又有新發現。近日英國的天文團隊發現距離地球124光年,大小介於地球與海王星的行星K2-18b有機會孕育生命。
系外行星
地表環境
行星K2-18b
生命
鐵元素
類地行星
氫氣大氣層
2020.04.01
人們抬頭所遙望的星空是恆定不變嗎?
作者 / 張瓊尹/嘉女天文社第一屆社長,上大學後依然不務正業...
604期
斑斕壯闊的宇宙中充滿數不盡的星光,看似亙古不變的星星,其實隨時在變動。天文學家透過長時間的觀測,找出星星的視差與自行,確立了恆星的運動模式。而確認恆星的運動後,甚至可以分析星系的碰撞與速度等變化,找出星系...
星空
宇宙
恆星
視差
2020.04.01
長江後浪推前浪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說再見
作者 / 歐柏昇/臺大物理系、中研院天文所博士生,全國大學天...
604期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是美國航太總署(NASA)於2003年發射的紅外光太空望遠鏡,歷時16年的任務,終於在今(2020)年劃下完美的句點。不同於大家熟悉的可見光太空望遠鏡,史匹哲望遠鏡藉由觀測紅外光,取得其他波段望遠鏡所無...
太空
望遠鏡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
紅外光天文學
2020.03.01
提升地震災害防治與準確度─ 2020年臺灣震度分級新上...
作者 / 潘昌志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臺灣 師範大學的科系...
603期
地震震度因各地民情、建築條件與地理環境的不同而需量身打造。從過往的地震發現,臺灣過去使用的震度標準未能精準對應實際狀況,因而有修整與更新的必要。因此,中央氣象局於今(2020)年頒布全新的震度標準,將高震度分...
地震
災害防治
臺灣震度分級
2020.02.03
2019年科學大事件
作者 / 趙軒翎/是生科人也是新聞人,因緣際會踏入科學傳播領...
602期
在跨年煙火中送走了2019 年,迎來了嶄新的2020 年;也在鞭炮聲中向農曆豬年說再見,由鼠年開始新的一輪。時間如流水一去不返,科學、科技卻在前人積累中不斷寫下新頁。在2019 年6 月號的《科學月刊》,倪簡白老師以〈...
科學新聞
2019科學新聞
2019新聞
黑洞
探月
太陽探索
福衛七號
CRISPR
丹尼索瓦人
量子霸權
防疫
亞馬遜森林大火
2020.02.01
岩石啊,請問今年貴庚? 從元素半衰期談放射性定年法
作者 / 黃子權 一個住在石頭堆的大學生。
602期
地質學是一門與地球有關的科學,地球歷年來的變遷、地球上各式各樣活動與作用的機制和變化等都是地質學家的研究領域。地球形成以來已過了45億年之久,而智人這個物種的出現也不過是35萬年前的事情,人們開始記錄、研究地...
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
放射性元素
半衰期
2020.01.01
火星部分區域冰層淺薄 人類「親身」登陸有望?
作者 / 編輯部
601期
多年來,人類始終未能成功親身探訪火星,也讓人不禁好奇,哪天人們真能成功踏上火星的土地,究竟會降落在什麼地方呢?
火星
冰層深度
水源問題
氣候
2020.01.01
在事件視界望遠鏡前, 人們怎麼觀測黑洞?
作者 / 邵思齊/EASY天文地科小站成員。 前新竹高中天文社社...
601期
黑洞(black hole)是天文研究中人們亟欲參透更多的謎團。要看到這體積小、質量重的天體並拍下它的「倩影」 並不容易,不僅觀測儀器要夠給力,甚至得仰賴天文學家旁敲側擊,才能從黑洞與其它天體間的作用、行為推導出它...
黑洞
事件視界
觀測儀器
天體
天文
2019.12.20
臺灣也看得見星光 黑洞現形記:半年後再次沸騰的黑洞...
作者 / 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因碩士論文開啟了中研院天文所...
456期
今(2019)年4月黑洞第一張照片發表後,席捲全球報章媒體的頭條、焦點新聞,在社群媒體上也成為各界轉發的焦點。即便已經過了大半年,10月底臺灣中央研究院一年一度院區開放參觀活動 (Open House),策畫「黑洞」相關演...
黑洞
事件視界望遠鏡
格陵蘭望遠鏡
2019.12.01
夜空中的守望者- 望遠鏡如何保衛地球?
作者 / 林彥興 /清大物理/天文物理雙專長,努力於陰溝中仰望...
600期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八大行星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太陽系中除了行星,還有許多小行星、彗星等天體;這些天體是科學家相當熱衷的研究目標,因為它們像時空膠囊一般保留著太陽系形成之初的資訊。
地球
小行星
天文學
2019.11.29
印度可望於2023年展開金星探測之旅!
作者 / 編輯部
600期
今(2019)年9月甫傳登月失敗的印度,轉眼又要開啟新的計劃?而這次他們想要嘗試的星球,是距離地球也很近的「金星」。
金星探測之旅
印度
地底測繪
2019.11.15
地殼與地幔誰拉著誰走?科學家提有趣觀點
作者 / 編輯部
455期
對地球學家而言,有個問題一直深深地困擾著他們:究竟,是構造板塊(tectonic plates)的運動受地幔(mantle)影響,還是地幔被板塊「牽著鼻子走」呢?
地殼
地幔
2019.11.15
找尋蟲洞新方法 前提是它真的存在
作者 / 編輯部
455期
近期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的研究人員發布在《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 D)的最新研究顯示,假設蟲洞真實存在,人類仍有能力進行觀測。
蟲洞
2019.11.15
手機就能拍到銀河,天文學家為什麼還要蓋超大望遠鏡?
作者 / 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因碩士論文開啟了中研院天文所...
455期
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在相機解析度上也逐漸提升,讓大家能夠隨時隨地記錄日常生活。甚至只要用一般手機搭配腳架,就能拍出以往只有專業相機才能捕捉的畫面,好比說那天上的銀河和月球表面的陰影。然而,天文學家卻仍不斷...
超大望遠鏡
王祥宇
2019.10.16
新式土壤溼度感測器 改善農業水資源利用
作者 / 編輯部
454期
水文學(hydrology)領域研究的是大地的表面、土壤、岩石及大氣中水的各種行為,並釐清水與生物之間的互動與關聯。而其中,土壤與水牽涉到許多農業行為,例如灌溉。灌溉用水的量要怎麼拿捏呢?
農業
水資源
土壤溼度感
2019.10.16
天文學家李太楓與紫金山天文台張鈺哲
作者 / 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因碩士論文開啟了中研院天文所...
454期
公元前300年左右,屈原望著蒼天問道:「茫茫宇宙的起始,誰能描述?無天無地的模樣,誰能考察?昏昏暗暗、混混沌沌的型態,誰能辨別?元氣瀰漫、空洞無物的境界,誰能探查?光明黑暗的消長,為何發生,如何發生?陰氣陽...
天文
李太楓
張鈺哲
2019.10.16
集集地震後的重建與前進 國研院發表20年來的研究成果
作者 / 李依庭/《科學月刊》主編。
454期
今(2019)年,適逢921地震後的20年,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研院國震中心)也於上(9)月16日舉行「921之後臺灣震災防治的進展」記者會,將震後這20年來國研院所做的研究成果發表。
集集地震
重建
2019.10.16
讓樹回到原是森林的地方—武陵廢耕地的生態復育
作者 / 邱清安/國立中興大學實驗林副研究員、森林學系合聘副...
454期
臺灣中海拔的一些山區,早期為了增加經濟收入,剷除了原有的森林,種植了高麗菜等短期作物。這些窮盡地力、過度利用的菜園,因生態復育目的被政府收回十餘年,但森林還是無法自然恢復。近年,筆者團隊正想辦法把樹木種回...
武陵廢耕地
生態復育
2019.10.01
從亞馬遜熱帶雨林的大火 探討媒體現象與科學真實
作者 / 林朝欽/林火學博士,現任亞熱帶生態學會理事長。
598期
近年來,從初夏的6月開始,森林火燒新聞常成為世界性的焦點。通常,新聞中的火燒地點都是在北半球溫帶的美國、加拿大、俄國或地中海型氣候的歐洲;當北半球野火季在10月結束後,森林火燒的新聞轉為南半球,例如12月左右...
亞馬遜
熱帶雨林
大火
媒體現象
科學
墾燒
森林火
2019.10.01
好用、好看又好吸收-是黑曜岩還是美岩社?
作者 / 涂家綸/現就讀於臺灣大學地質學系,是個熱愛石頭的孩...
598期
黑曜岩(obsidian)在眾多岩石家族當中,可謂頗負盛名。如果你是《當個創世神》(Minecraft)這款遊戲的玩家,遊戲中難以破壞的黑色方塊想必讓你印象深刻吧!就算沒有玩過《當個創世神》,我們也常看到市面上各式各樣由...
岩石
黑曜岩
火成岩
花崗岩
岩漿
阿帕契眼淚
2019.10.01
突然快轉的時鐘—波霎週期的異常變化與星震
作者 / 張祥光/清華大學天文研究所與物理系教授,曾任中華民...
598期
1970年代,在美國的臺灣留學生,將對學術知識的渴求,轉化成自身熟悉的文體撰寫。在一顆顆緊密排列的鑄字背後,轉印成一本本的《科學月刊》,記錄著當年珍稀的新知。50年後的今日,印刷技術不再是制式的活版印刷,更遑論...
宇宙
波霎
波霎週期
恆星
星震
中子星
磁場
2019.10.01
九二一後的20年,搜救現場長成什麼模樣?
作者 / 郭羽漫/本刊編輯。
598期
今(2019)年正逢九二一大地震20週年,除了回顧、分析當時的災情與後續探勘成果,更實際地來看,我們的救災科技跟過去有什麼不一樣?哪些新發明與方法的誕生,讓「搜」與「救」的過程變得更便捷、有效率?
災區
科技
影音探測
聲納探測器
熱影像儀
雷達
搜救犬
2019.10.01
功虧一簣 印度月船二號登陸失敗
作者 / 編輯部
598期
今(2019)年7月22日由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 ISRO)發射印度自主研發的月船二號(Chandrayaan-2)月球探測器,經過一個多月的航行後,本應於上(9)月7日登陸月球,但就在著陸階段、距...
印度
月船二號
月球探測器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資料總數:611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