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購買科月
訂閱科月
投稿須知
各期目錄
進階搜尋
訂閱電子報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科技報導
評論
精選文章與其他
活動訊息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Search / 搜尋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2021.03.01
放眼系外行星的新一代望遠鏡:HabEx太空望遠鏡
作者 / 林彥興/EASY天文地科團隊主編, 清大理學院學士班,...
615期
觀測與了解系外行星是天文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但由於母恆星的亮度高、距離行星又近,現在能夠直接觀測的系外行星相當稀少。未來新一代的太空望遠鏡HabEx將透過它獨特的遮星板擋住母恆星的光線,然後以望遠鏡上頭的各種裝...
天文
天文學
行星
系外行星
HabEx
天文望遠鏡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
2021.02.01
一起來開場屬於天文的電影派對!
作者 / 演講人:吳志剛/臺北市天文科學館研究組組長。記錄:...
614期
電影人人愛看,大螢幕所帶來的聲光效果,讓人沉浸於其中。但在電影播畢,影廳燈光亮起,大部分觀眾在步出戲院回到現實後,可能就馬上將方才的電影情節拋諸腦後;對難懂的劇情感到一頭霧水,直接放棄思考的更是大有人在。
電影
天文
科幻作品
都卜勒效應
文學
時空
2020.08.01
來自外太空的新朋友 肉眼可見的新彗星!
作者 / 編輯部
608期
今(2020)年3月27日,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廣角紅外巡天探測衛星(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 WISE),觀測到一顆從未被發現的彗星C/2020 F3 (NEOWISE),它又被稱為尼歐懷茲彗星(Comet NEOWISE)。
尼歐懷茲彗星
逆行彗星
彗星
天文
2020.06.01
古今中外日食觀測事件與2020嘉義市日環食活動
作者 / 莊明娟、潘子和、吳建頤
606期
從古至今,東西方皆有許多日食的觀測記錄。過去的人們認為日食是一種不祥的徵兆,但隨著天文學的發展,人們逐漸明白日食其實是一種天體運行的正常天文現象。而今(2020)年6 月21 日,臺灣嘉義即將上演一場日環食的世紀...
日食
日環食
嘉義日環食
天文
日食歷史
歷史
2020.06.01
天文奇景現蹤臺灣 2020日環食嘉義上演
作者 / 編輯部
606期
2020年嘉義日環食系列活動。
日環食
日環食活動
嘉義
嘉義日環食
天文
2020.05.01
宇宙是靜是動?愛因斯坦宇宙的修正史
作者 / 張峻輔/清華大學高能理論物理博士、高雄中學物理教師...
605期
1916年夏天,也就是發表廣義相對論的隔年,愛因斯坦應老朋友,物理學家勞倫茲(Henrik Lorentz)與埃倫費斯特(Paul Ehrenfest)的邀請至荷蘭的萊頓大學(Universiteit Leiden)講學,從而結識荷蘭天文學家德西特。
愛因斯坦
宇宙
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
天文
重力場
靜態宇宙模型
2020.03.01
任務歷時16年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功臣身退
作者 / 編輯部
603期
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紅外線天文衛星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 SST),自2003年發射升空後,NASA於今(2020)年1月30日宣布結束其長達16年的觀測任務。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
太空望遠鏡
NASA大型軌道天文台計劃
紅外線光譜
宇宙起源
星系演變
天文
2020.01.01
在事件視界望遠鏡前, 人們怎麼觀測黑洞?
作者 / 邵思齊/EASY天文地科小站成員。 前新竹高中天文社社...
601期
黑洞(black hole)是天文研究中人們亟欲參透更多的謎團。要看到這體積小、質量重的天體並拍下它的「倩影」 並不容易,不僅觀測儀器要夠給力,甚至得仰賴天文學家旁敲側擊,才能從黑洞與其它天體間的作用、行為推導出它...
黑洞
事件視界
觀測儀器
天體
天文
2020.01.01
X光也能分析星體內部物質
作者 / 編輯部
457期
【本刊訊】暖緻密物質(warm dense matter, WDM)是一種介於固態與離子態的物質,擁有與固態物質相同的密度,但溫度高達攝氏一萬度以上。雖然目前科學家能在實驗室中模擬並製造此物質,但因極高溫的狀態造成研究困難,而...
X光
星體內部
天文
暖緻密物質
2019.10.16
天文學家李太楓與紫金山天文台張鈺哲
作者 / 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因碩士論文開啟了中研院天文所...
454期
公元前300年左右,屈原望著蒼天問道:「茫茫宇宙的起始,誰能描述?無天無地的模樣,誰能考察?昏昏暗暗、混混沌沌的型態,誰能辨別?元氣瀰漫、空洞無物的境界,誰能探查?光明黑暗的消長,為何發生,如何發生?陰氣陽...
天文
李太楓
張鈺哲
2018.01.01
重力波獨白落幕,多角觀測閃亮登場--重力波、中子星與...
作者 / 金升光/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433期
一如許多人事前的預期,重力波研究毫無懸念的拿下了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參閱《科學月刊》576期諾貝爾物理獎介紹)。然而,要讓大多數圈外人相信這些臂長3、4公里的雷射干涉儀可以分辨出信號振幅只有質子大小1/1000,...
重力波
中子星
LIGO
伽瑪射線爆
天文
2017.12.01
天文與數學
作者 / 曾耀寰/任職於中研院天文所,科學月刊社理事長。
576期
現在家庭中所觀賞的大多是有線電視居多,系統台直接將電視節目透過纜線,送到用戶的電視。有些用戶使用數位機上盒,透過天線接收無線節目訊號,更早期的收視方式,是透過天線接收類比訊號的電視節目,當接收頻道不對的時...
大自然
天文
圓周
2016.02.01
恆星亮度變化暗示文明存在?衰減的星光
作者 / 金升光/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554期
系外行星的發現就像科幻電影裡繽紛的異星世界引人遐思。天文學家嚴謹的面對研究,論文中科學證據與推論分陳;然而擅長捕風捉影的媒體,若再加上不講究精準的語言,真實與幻想的界線往往只剩下版面的差別。
天文
外星文明
系外行星
食雙星
行星凌
初切
終切
行星獵人
主序星
彗髮直徑
2016.01.01
占星術是真是假?
作者 / 吳昌任/(臺北市立南湖高中地球科學教師)、林詩怡(...
553期
人生總會有不那麼順遂的時候,明明已經盡力了,事情還是不如所願,唯有當事者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心情才得以釋懷,最常見的就是把這些無法解釋的遭遇歸咎於運勢。
占星術
天文
曆法
天體運行
巴比倫
星座
太陽星座
恆星
黃道星座
行星
2015.11.01
解開宇宙秘密方法練習—操作模擬天文台
作者 / 林郁梅/北一女中地球科學教師。
551期
CLEA計畫(Project CLEA - Contemporary Laboratory Experiences in Astronomy)是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與蓋茲堡學院(Gettysburg College)支助下所設計的一系列模擬天文實作課程,透過...
CLEA計畫
天文
恆星光譜分類
哈柏定律
宇宙膨脹理論
星雲
星系
2015.01.01
世上最大的眼睛
作者 / 編輯部
541期
位於德國慕尼黑的歐洲南方天文台(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ESO),已正式批准建造歐洲極大天文望遠鏡(European Extremely Large Telescope, E-ELT)。
德國慕尼黑
望遠鏡
歐洲極大天文望遠鏡
天文
光學
宇宙
2015.01.01
光譜在天文學的應用
作者 / 蘇俊鴻/任教北一女中數學科。林郁梅、楊善茜/任教北...
541期
天文是一門最古老的科學,同時也是最新的科學。現代科技提供了天文研究精確地測量宇宙的利器,然而許多新的知識以及人類對宇宙認知的突破,都來不及編入教科書內。
天文
科學
宇宙
光譜
2014.05.01
是光還是影!?
作者 / 林宣安/任教臺中市長億高中。
533期
影子都是「黑色」的,這樣的稱呼合適嗎?你是否見過彩色的影子?「彩色」還可以稱為「影子」嗎?它背後的原理可不簡單呢。
日月蝕
天文
光學
影子
2013.11.01
網民一起探索宇宙
作者 / 曾耀寰/任職中研院天文所。
527期
我們共同擁有和欣賞同一個宇宙,但長久以來,研究和探索宇宙的工作全落在天文學家身上。1999年,SETI@Home的出現,完全改變了這個模式。
天文
大霹靂
黑洞
外星人
外星文明
外太空
銀河系
德瑞克公式
行星
恆星
電波
2013.10.01
行星演化新線索 發現塵埃羽絨毯
作者 / 編輯部
526期
關於行星的研究,除了蒐尋適宜居住的系外行星,「行星形成」也是相當熱門的領域。最近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的國際團隊,在金牛座RY 星上發現一層半透明塵埃層,具有保溫功能,可能與行星形成有關。
行星
天文
原行星盤
自適應光學系統
RY星
類木行星
類地行星
«
1
»
頁次:
1
資料總數:2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