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購買科月
訂閱科月
投稿須知
各期目錄
進階搜尋
訂閱電子報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科技報導
評論
精選文章與其他
活動訊息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1年
2010年
372期-諾貝爾獎百年紀念專輯(2000年12月號)
108期-化學元素週期表(1978年12月號)
60期-激素(1974年12月號)
2008年
2009年
封面故事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2020.12.01
神奇的基因剪刀手 CRISPR-Cas9
作者 / 黃子懿/臺灣大學醫學系二年級生。陳佑宗/臺灣大學基...
612期
CRISPR-Cas系統最早在大腸桿菌基因體中被發現,科學家研究後推測這很有可能是細菌免疫系統。若細菌被噬菌體感染後存活下來,該細菌就會切取一小段噬菌體的DNA,儲存於自己的CRISPR間隔序列中,如果未來再次遭受感染,這...
諾貝爾化學獎
CRISPR-Cas
基因編輯
大腸桿菌
CRISPR
肺炎鏈球菌
化膿鏈球菌
tracrRNA
2018.12.01
2018諾貝爾化學獎—化學中的演化與革命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588期
今(20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其實很「生物」。諾貝爾委員會(Nobel Committee)宣布將獎項中的1∕2授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教授,另1∕2則由美國密蘇里大學的史密斯(George P. Smith) 教授與...
諾貝爾化學獎
演化
2016.12.01
諾貝爾化學獎 分子轉輪與分子馬達
作者 / 邱俊瑋/畢業於國立臺中一中、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現...
564期
現代人的生活器具強調輕量化、多功能,器具的體積越小越好,功能則是越多越好。以手機為例,行動電話剛問世時,有著厚重機身及外殼,功能僅限於撥打電話;但隨著時間演進,現在的智慧型手機不僅短小輕薄,拍照、上網等功...
諾貝爾化學獎
科技
分子結構
分子馬達
2016.12.01
謹慎、努力朝向自己目標前進─側寫化學獎得主斯托達特
作者 / 李依庭/喜愛各種冷門知識,對不完美情有獨鍾,本刊編...
564期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分子機器」新領域的建立,由3位科學先驅者共同獲得此項殊榮,而其中一位英國科學家斯托達特(J. Fraser Stoddart) 是現任教於臺灣大學化學系的邱勝賢教授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諾貝爾化學獎
斯托達特
2015.12.01
有核酸修復 才能生生不息
作者 / 方偉宏/曾為得主莫德里奇指導的博士生,現任臺大醫技...
552期
生命一代一代的延續,細胞不斷的被複製,主導所有生命本質的遺傳物質去氧核糖核酸(DNA),在生物體內已流傳了億萬年,這些遺傳物質時時刻刻受到環境因子的攻擊破壞,但它們奇蹟似的仍然歷久彌新。
諾貝爾化學獎
2015諾貝爾化學獎
化學
核酸修復
2000.12.01
意外發現的導電高分子
作者 / 陳壽安/任教於清華大學化工系。
372期
塑膠總被認為是絕緣體,但是現在要改變看法了,它可以導電,其導電度可以調節,涵蓋了半導體至導體範圍。
諾貝爾化學獎
導電高分子
1
頁次:
1
資料總數:6
購物車
0
會員登入
購物須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