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封面故事
2015年
552期-諾貝爾獎特別報導(12月號)
文章專區
2015-12-01
有核酸修復 才能生生不息
552 期
Author 作者
方偉宏/曾為得主莫德里奇指導的博士生,現任臺大醫技系副教授。
諾貝爾化學獎
2015諾貝爾化學獎
化學
核酸修復
生命一代一代的延續,細胞不斷的被複製,主導所有生命本質的遺傳物質去氧核糖核酸(DNA),在生物體內已流傳了億萬年,這些遺傳物質時時刻刻受到環境因子的攻擊破壞,但它們奇蹟似的仍然歷久彌新。
獲得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林達爾(Tomas Lindahl)、桑賈爾(Aziz Sancar)及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就是投身研究細胞如何修復核酸結構以確保正確的遺傳訊息。三位學者分別研究拼湊出幾個與人類相關的核酸修復系統。
我們的生命從單一細胞的受精卵開始,到胎兒、嬰兒,最後長大成人,形成上兆個細胞,期間共有上兆個細胞分裂的事件,核酸也經過了同樣次數的複製,神奇的是,這些分裂出來的細胞中,遺傳物質的組成與最初的受精卵極為相似!這就是生命物質所顯示出來最偉大的一面,因為所有的化學反應都有隨機錯誤的先天缺陷,再加上生物體的DNA 隨時隨地都會受到放射性及化學性的傷害。
核酸經年累月之中不會變成一團混亂,而能維持令人訝異的完整度,主要就是有好幾套的修復系統:成群的蛋白質監測著基因,持續校對基因體同時修復受損或是錯誤的部分,今年三位得獎人解開了這種基本生命機制的分子層次,讓我們了解細胞如何正確運作,同時告訴我們若干遺傳疾病的分子機轉,以及癌症發生與老化的機制。
DNA 一定有弱點,也一定有修復的機制
林達爾與鹼基切除修復
DNA 到底有多穩定?出生於瑞典的核酸修復界耆宿林達爾在1960 年代對這個問題保持懷疑的態度,當時科學界相信做為生命基石的核酸極端強靭,演化過程中每個世代只會有少量突變,因為遺傳物質如果太過不穩定,就不會出現像人類這樣複雜的多細胞生物。
林達爾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時,以核糖核酸(RNA)為主題,但做得並不好,他的實驗將RNA加熱後往往造成快速分解,大家都知道DNA 穩定性高,但如果RNA 受熱不穩定,性質相似的DNA 真的就能終身穩固?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他腦海。
數年後他回到瑞典卡羅琳斯卡學院,以幾個直接的實驗證明了:DNA 會持續而緩慢的衰敗。他推估基因體每天會受到數以千計的損傷,這種高頻度當然與人類於地球健存的現狀不相容,於是他推論一定有一個分子機轉可以修復所有的核酸損傷,而這個想法展開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
生物體的 DNA 中含有A、G、C、T四種鹼基,其中 C 在 諾貝爾獎之路。化學上有一個弱點:氨基容易脫落,而這會使遺傳訊息改變成U。在雙股DNA 中C 與G 配對,但如果C 變成U,就會傾向於與A配對,而在下一個核酸複製時就會出現突變。林達爾找出了一種細菌中的蛋白質可以移除損傷的C,他在1974 年發表了第一篇核酸修復論文。從此他展開了35年成功的研究,探討了許多細胞中的修復蛋白,在1980 年初他至倫敦的皇家癌症研究基金會任職,1986 年成為新成立的克萊爾(Clare Hall)實驗室主任,在此大放異彩。
一點一滴的累加,林達爾將鹼基切除修復(base excision repair, BER)的機制研究透徹到分子層次,這個修復系統是由特定的糖苷酶(glycosylase)作用,這如同他在1974 年發現的酵素,作用在DNA 修復機制的第一步。1996 年,他在試管中重建人類鹼基切除修復系統。
專門處理紫外線的破壞,生物體間應有相似的機制
桑賈爾與核酸切除修復
長久以來已經知道DNA 會受到環境中紫外線的傷害,而出生於土耳其、在美國做研究的桑賈爾,闡明了細胞處理的主力是核酸切除修復(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NER)。
桑賈爾在伊斯坦堡就讀醫學院時就受生命分子吸引,行醫於土耳其鄉間數年後,在1973 年決定研究生物化學。他對於一個現象很感興趣,當細菌暴露於致命的紫外線後,如果照射藍光就可以恢復生機,他深深著迷於這種近乎魔法的現象,但這到底有什麼生化反應? 1976 年桑賈爾加入美國德州大學魯伯特(Claud Rupert)的實驗室,使用當年原始的分子生物學技術,他成功的選殖到光裂合酶(photolyase)基因,這是一種專門修復受紫外光損傷核酸的酵素,他以這個題目完成了博士論文,然而這項研究沒有引起什麼注意,三次申請博士後研究連連被拒絕,光裂合酶的後續計畫只好束之高閣。為了持續核酸修復的研究,他來到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擔任研究助理,在那裡展開了走向諾貝爾獎之路。
當時已知有兩個系統可以修復紫外線損傷,除了需要光反應的光裂合酶,還發現一個暗反應。 耶魯大學的同事在1960年中期找出三種對紫外線敏感的突變細菌株基因:uvrA、uvrB 及uvrC,於是他開始研究暗反應的分子機轉,以數年的工夫將uvrA、uvrB、uvrC 三種基因的蛋白質產物加以鑑定,分離純化並分析特性。最重要的里程碑是他以試管中的實驗,呈現出這些酵素可以識別核酸上的紫外線傷害,再切除受傷DNA 股的兩端,這一段約12~13 單元的損傷核酸會被移除,最後細胞再用核酸聚合酶將切出的空位補齊。
1983 年桑賈爾發表成果後立刻受到重視,獲聘為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生化學副教授,在這裡他展開了後續的研究,從人類DNA 中切除紫外線損傷的分子機制要比細菌複雜得多(細菌只需要6 種蛋白質,而人類則高達20 餘種蛋白質參與),但是在所有生物體內都是相似的化學反應。
回顧一下桑賈爾早年鍾愛的光裂合酶,他最終還是將這個酵素的反應機制研究清楚了,他找出這種蛋白質在人體中的相似物,可協助設立日夜循環的生理時鐘。
生產線出錯也有補救辦法
莫德里奇與配對錯誤修復系統
出生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莫德里奇有強烈的牛仔氣息,他在史丹佛大學唸博士,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之後受聘於杜克大學。早年對許多與DNA 相關的酵素已有深入研究。
展開核酸修復研究的機緣來自於他發現細菌內的Dam甲基化酶(Dam methylase) 會在序列GATC 上的A 加上一個甲基,被甲基化的DNA 改變了對限制酵素的敏感度,就不會被切除,只讓有害的噬菌體核酸被切掉,可說是細菌用來識別敵我的防衛機制。而當時哈佛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梅瑟生(Matthew Meselson)則認為,這種在核酸複製後過一段時間才會被甲基化的序列位置,或許是在修復核酸複製錯誤時,用來區分正確的舊模板與錯誤的新複製片段的信號。於是兩人合作研究,結論得出核酸配對錯誤修復(mismatch repair, MMR)是一種自然的過程,而且是在核酸尚未甲基化時才會修復。
接下來莫德里奇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首先他利用限制酵素對核酸切位序列的特異性,設計了配對錯誤的受質,只要受質中的識別序列出現一個像G-T 的配對錯誤就無法被限制酵素水解;反之,如果經過核酸修復成G:C,就可以被限制酵素水解,而水解後的產物用簡單的洋菜凝膠電泳就可以定量得知修復活性。
他在試管中進行功能性測定,一個一個的選殖出參與細菌核酸配對錯誤修復的蛋白質,MutS、MutH 及MutL,並且純化及分析功能。同時他的實驗室也不斷改善配對錯誤的核酸受質,包括將配對錯誤從G-T 增加到A-A、A-C、A-G、G-G、C-C、C-T、T-T 等8 種所有的誤配情形;並將指引修復信號的甲基化位置,從原本的4 個修減成1 個,就可確定反應起點的位置及修復的區段。到了1989 年所有的修復蛋白成份都到位了,理想的配對錯誤核酸受質也備好了,呈現出的成果就是在Science 期刊上所發表的史詩級鉅作研究專文,包含了將純化的十種成分仿照生物體中的比例,在試管中重組修復的反應,以及詳細的反應細節。
當這篇文章發表時,杜克大學的校園間就盛傳莫德里奇開始接到諾貝爾獎委員會的信函,邀請他推薦候選人。研究圈內的朋友及競爭對手都認為,他已將細菌的核酸配錯誤修復系統打包完成,往後再投入這個領域的研究者將難以匹敵。果然,在接下來的十餘年間,有關細菌核酸配對錯誤修復反應機制的研究,大多出自於莫德里奇的實驗室或是與他合作的實驗室,包括了利用極精密電子顯微鏡觀察配對錯誤修復中間產物的模樣,以推測修復蛋白作用機制,以及利用X 光結構分析修復蛋白如何結合配對錯誤的核酸。
近代對生命現象好奇所啟發的研究,常常從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如大腸桿菌或酵母菌開始,推到最終是希望能深入了解人類的生命現象。1990 年莫德里奇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發表了第一篇以人類細胞粗萃取液研究配對錯誤修復的文章,他發現人類修復與細菌修復的相似性。1991 年我成為莫德里奇實驗室的博士生,與實驗室夥伴發現兩個人類細胞株缺乏核酸修復的能力,其中一個細胞株是用化學致突變的變種,啟發了使核酸損傷的化療藥物作用機制的新理論;另一個細胞株則是來自遺傳性大腸癌的腫瘤細胞,這種細胞由於突變率增加而容易致癌。當我們做出這個成果發表於Cell 期刊時,大家都了解它的重要性,整個實驗室的成員都十分興奮,「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的耳語已在流傳。
莫德里奇在隨後十多年間,將修復蛋白一一純化,又在2005 年將純化的人類修復蛋白質在試管中重新組裝成完整的修復機制。近年來則是進一步探討修復蛋白質在人類生理與病理上的意義。終於所有努力的成果,在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到了最終的肯定。
2013 年夏天,我回到杜克大學看望指導教授莫德里奇,贈送自製的蜻蜓蛻殼標本。
核酸修復把關失靈,導致細胞癌化
除了上述三種修復系統,還有許多機制維護著DNA,每天修復各種毒害造成的核酸損傷,它們時時對抗著核酸的內生性衰變,在每次核酸複製時修正數千個配錯的鹼基。我們的基因體若是缺少核酸修復必然會導致衰敗。
許多癌症中,有一或多種修復系統被關閉,使得它們的核酸常常突變而引發對化療的抗藥性。同時這些生病的細胞就更依賴仍有功能的修復系統,才能避免DNA 過度損傷而無法苟活。目前科學家企圖利用這個弱點發展新的抗癌藥,抑制殘存的核酸修復來減緩或中止腫瘤的生長,如一種稱為olaparib 的藥物。
三位2015 年化學獎得主所完成的基礎研究,不僅加深了我們認識生命如何維護自身,同時也可能發展出救命的新藥,如同莫德里奇接受訪問時所說的:「這就是為什麼由好奇心所驅使的基礎研究是那麼的重要,你永遠不知道它會導引到哪一個方向⋯⋯當然,加入一點好運也有幫助。」
註:本文部分取材於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文章〈DNA repair – providing chemical stability for life〉
圖片來源:©Johan Jarnestad/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新訂一年方案:《科學月刊》一年12期
售價 $2780
新訂兩年方案:《科學月刊》二年24期
售價 $530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