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2-06-15隨張老師搭上遊艇,以「科學眼」看世界 讀《環球科學札記》 486 期

Author 作者 巫紅霏/《小達文西》主編、《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主編。

張之傑老師的科普力作《環球科學札記》出版,立刻寄給我一本,希望我能寫篇書評。張老師的科普寫作能力不容置疑,接到任務自然是欣然答應。

1996年,筆者從臺大動物研究所畢業,輾轉到錦繡出版公司工作,張老師以顧問身分主持錦繡編輯部編務。錦繡編輯部分為四個編輯室,我任職童書部門,張老師可說是我從事科普寫作的啟蒙老師。2008年,張老師邀我加入中華科技史學會,開始涉獵科學史,2013年從張老師手中接下《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主編職務,以迄於今。

在拜讀《環球科學札記》前,筆者便知張老師曾在2019年搭郵輪環遊世界,也曾聽過他在旅程中的故事,但直到近日才得知《環球科學札記》成書出版,不禁好奇本書的著作因緣為何?原來和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有關。

張老師在自序中說:
今年(編註2020年)元月間,新冠肺炎傳入臺灣,一時風聲鶴唳,在公衛機構的宣導下,上了年紀的人大多宅在家裡。一些例行集會取消了,朋友絕少晤面,連兒孫也不敢來看我們。在這特殊時期,應該寫點東西才對。首先想到的是,將去年的和平號郵輪環球日記(4月19日至8月1日)整理出來,又想到自短篇科幻小說集《什麼也沒發生》,去年一年沒出新書,何不再寫二十篇短篇輯成一本集子。

將要行動時,內人說,我的小說寫得很一般,建議發揮自己的強項(科普),將環球日記中與科學有關的部分摘出,或借題發揮,寫一本別開生面的科普書。這倒是個方便法門,環球日記約16萬字,很多素材可資利用。

於是自元月下旬起,以記實加上輻射出的科學知識,根據時間軸一路往下寫。第一篇〈麥哲倫環繞地球〉,第二篇〈橫濱開埠的聯想〉,第三篇〈時區和時差〉,第四篇〈暈船和壞血病〉,第五篇〈黑水溝〉,第六篇〈另眼看香港〉……。5月3日殺青,計60篇,約10萬字,每篇配上幾幅圖,將是一本很像樣的小書。

昨日完工,今天適逢五四。許多人可能忘了,五四是中華民國的文藝節(中國大陸訂為青年節)。我年輕時曾經是文藝青年,在文藝節寫下這篇自序,對我來說有其特殊意義。(民國一○九年五月四日晨於新店南軒)


正如自序中所說,張老師曾經是文藝青年,從青年到中年、老年,文學創作未曾停輟,因而鍛鍊出典雅精練的文風。此外張老師出入文理,知識賅博,著述面廣闊,其中以科普和科學史較為人知。

《環球科學札記》計60篇,大多是不到2000字的短文。每篇平均附圖兩張,包括照片或示意圖。環球之旅停靠23個港口,其餘都在海上。因而本書的內容可大別為兩大類,船停靠於港口時,側重敘寫該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可說是遊記型的科普文章。船在海上期間,側重由環球之旅所衍生出的科學知識,內容無所不包。

試看本書前六篇的大要:
第一篇〈麥哲倫繞行地球一週〉,此舉在地理學和航海史上是一場革命,證明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區不是陸地而是海洋,世界各地的海洋是一個完整的水域,這為後人的航海事業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

第二篇〈橫濱開埠的聯想〉,說明日本以較開放的態度化解列強侵門踏戶,免蹈中國覆轍,經過維新,成為軍國主義侵略者。

第三篇〈時區和時差〉,由於地球自轉,不同經度的國家,日出、日落的時間不同,因而有了時區;世界名著《環遊世界八十天》的最後翻盤與此有關。

第四篇〈暈船和壞血病〉,說明內耳除了是聽覺器官也是平衡器官;至於壞血病,乃缺乏維生素C,影響膠原蛋白合成所致。

第五篇〈黑水溝〉,說明黑潮和臺灣海峽的地形,以及漢人何以直到明朝末年,始由荷蘭人招募,前來臺灣開墾的原因。

第六篇〈另眼看香港〉,說明任何一個地方,自然和人文環境往往影響著建築。香港地狹人稠,馬路狹窄,為免人車擠成一團,所以發展出「行人天橋系統」。本篇也談到郊野地區占香港面積的75%,野生動物種類之多讓人意想不到!


本書以環球之旅的時間軸為序,順序讀來,有如隨著遊艇的行程跟著張老師進行一趟環球旅行;60篇短文雖有連貫性,卻各自獨立,讀者隨意披閱,皆能從字裡行間獲得驚喜。本書使筆者印象深刻的,各篇章中將船上發生的事件、科學原理和文史資料,彼此串聯且脈絡分明,讀來更加生動有趣。科學與文史互相結合,這本就是張老師擅長的文風,近年來在轉換間更加流暢。張老師在傳達科學知識之餘,有時甚至會一番思辨,並在文末提出發人省思的問題。

試看第九篇〈海上絲綢之路〉,文末有感而發:「遙想十五世紀,鄭和和西方探險家先後進軍海洋,鄭和作了七場海上大秀,西方探險家的幾艘小船卻改變了世界的政治版圖!長期遙遙領先的中國從此被趕過去了,直到現在,還不知何時才能救贖?」


再看第30篇〈世外桃源聖米格爾島〉:「從聖米格爾島,我想起國史上的朝代更迭。朝代末期,由於人口增加,土地不敷分配,往往引起大亂,等到真龍天子掃平群雄,人口已所剩無己,於是接著開一治世。一治一亂,已成為國史的宿命。想到這裡,我要感謝這座僻處海陬的小島,它給我上了一課:小農社會沒什麼不好,而且好得很,不過前提是:要控制住人口。」

再看第41篇〈通過巴拿馬運河〉:「過去所讀的地理書上都說,由於兩大洋的水位不一致,所以要用爬樓梯的方式,由高而下或由下而高。現在才知道,這些說法全屬以訛傳訛。真實情形是,巴拿馬地峽中央地勢高,必須利用爬樓梯的方式上下,而非兩洋水位不同。各大洋相連通,哪會水位不同!」

再看第51篇〈地球暖化和氣候變遷〉:「各國領袖為了自家利益,開發才是正道,讓老百姓過好日子是各國領袖難以推卸的責任。⋯⋯容易開發的資源大多已經開發,開發機具正伸向高山、雨林、深海或極地。既然無法節能減碳,看來地球暖化已難以逆轉了。」

我想,看了以上的例證,您已大致明白本書的旨趣。不過以管窺豹,只見一斑,欲窺其全貌,請找一本來細讀吧。不論你是想環遊世界,或是充實科普知識,甚至是學習以「科學眼」看世界,本書都是你不可錯過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