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編輯室
來場宇宙搖吧!
上個月初,久違地看了場電影。儘管目前放映廳內未禁飲食,一場近150分鐘長的電影,多數觀眾仍選擇全程緊戴口罩避免飲食。自從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日常的吃飯、逛街、看電影都令人惴惴不安,更不用說會助長病毒跨境傳播的出國旅行了。
COVID-19 影響、改變我們的生活已超過二年。近期,面對傳染性強的Omicron變種病毒強勢入侵,臺灣也無法躲過這波疫情,每日確診人數節節上升。不過,由於它的致命性已不如以往,再加上全民疫苗接種率提升,使COVID-19的重症死亡率大幅下降,也大大地降低病毒在公眾的危害程度,這也讓多個國家開始擬定「與病毒一起生活」(living with COVID-19)的策略。
即使目前世界各國相繼提出各種不同的應對策略,但不論是哪一種方式,都不代表我們能完全回到COVID-19爆發前的生活。面對瞬息萬變的COVID-19,我們只能在勤洗手、維持環境整潔之餘,快速地調整自己的心態、適應新型態生活,在病毒來襲前早一步做好準備。
除了COVID-19,這期《科學月刊》也想跟讀者聊聊電力。雖然這二個月氣候忽冷忽熱,但我們仍不得不為即將到來的夏季上緊發條。近年臺灣用電需求逐年攀升,夏季高峰期用電量更是屢創新高,加上至今未見停歇的俄烏戰事更衝擊著全球天然氣供給,導致能源價格大漲。這讓能源高度仰賴進口的臺灣,也開始出現缺電、限電和電費即將調漲的風聲。
但捫心自問,我們享受著電所帶來便利生活的同時,真的了解臺灣能源供給和發電系統嗎?是否有好好地認識並妥善地使用電力?為了不再有下一次停電,我們能做些什麼?
寫到這裡,突然很想跟著電影中的王秀蓮來場宇宙搖(Verse Jumping),搖到另一個沒有COVID-19、沒有物價齊漲、沒有戰爭的平行宇宙。
副總編輯 李依庭
01 目錄走編
特別報導
06 再次看見「甜甜圈」黑洞!事件視界望遠鏡解密銀河系中心的「巨獸」/採訪撰稿|趙軒翎
思辨之評
10 「Living with COVID-19」,臺灣準備好與病毒一起生活了嗎?/施信如
News Focus
12 海水淡化新方法?過濾海水的選擇性奈米膜/
科學家首次在月球土壤中種植出作物
13 從致幻植物合成的新型精神藥物成分/
防曬乳成分「二苯甲酮- 3」為什麼會傷害珊瑚和海葵?
封面故事
14 封面引言
16 封面故事.前情提要:電力何時引進臺灣?
從零探索臺灣電力的發展/黃巧盈、許馨文、吳政憲
20 封面故事一:為什麼會停電?臺灣電力供給的現況與挑戰 /葉宗洸
26 封面故事二:誰是用電殺手?省錢又安全的居家用電策略/黃福坤
32 封面故事三:停電後的電力從哪裡供給?不斷電系統的運作/陳仕偉
36 封面故事四:停電時醫院該怎麼辦?醫院的供電架構與停電對策大解析/王榮坤
40 封面故事五:讓AI來節能!由人工智慧調控的冰水空調系統/練光祐
顯 影
44 M31仙女座星系/錢昕
專 欄
46 數不勝數:從敷衍數學到成為程式語言的先驅
世上首位程式設計師 勒芙蕾絲/蘇意雯、宋致論
52 生生不息:異位性皮膚炎是微生物在作怪?認識皮膚上的細菌室友/陳俊堯
58 潛移默化:製造出跟蠶絲一樣輕柔的纖維!人造纖維的演進與發展/朱政崑
64 物換星移:為什麼會看見「華」?雲的光影魔術秀/江秉城、林彥興
專 訪
70 解密臺灣的「恐龍博士」與他的竊蛋龍研究
科博館研究員楊子睿博士專訪/採訪撰稿|羅億庭
青年尬科學
74 光速行動/鄭國威
76 生命密碼的駭客任務/黃貞祥
78 書 摘:《食慾科學的祕密,蛋白質知道》
80 訂閱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