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編輯室
【畫作修復藝術】
早在去(2021)年,得知19世紀的捷克藝術家慕夏(Alfons Maria Mucha)的作品即將來臺開展,便在預購開跑的幾天後,預訂了套票。不過,即使早早就訂好了套票,我卻直到上(4)月初才前往展場,一睹細膩的慕夏如何運用手中的畫筆,勾勒出女性特有的柔美和精緻的線條藝術。
在現場欣賞慕夏的畫作時,不只畫中的唯美人物引我駐足,更觸動我的是主角身後背景中——那些由小到大、依序排列整齊的花卉、植物或是幾何圖形。看著那鋪滿畫紙和主題相輔相融的花草,可以感受到慕夏對平衡的掌握和偏執,也能彰顯出他高超的繪畫技巧和他所想傳達的藝術美學。
正當我細細品味那些令人懾服的圖案和優美線條時,不遠處突然傳來一句:「先生,請勿跨越地上白線!」循著聲音望去,現場工作人員正在阻止一位男士企圖更近距離觀賞畫作的舉動。一聽到工作人員的提醒,男士連忙地退開,顯然是一次無心之過。當下的我也很快地再次進入狀況,沉浸在慕夏筆下的藝術畫作中。
在美術館、博物館或各大展覽中,除了在地上貼禁止跨越線外,請勿觸摸的標語也隨處可見。這些提醒不為了別的,就是希望能減少畫作的損壞,畢竟這些世上獨一無二的真跡、原稿,年紀可能都比我們大上許多,甚至已流傳數百年之久。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和環境變化,藝術品終究會逐漸劣化,可能會有沾染塵埃、顏料剝落或蟲蛀等狀況,這時候就需要修復師的幫忙。修復師會客觀地擬定修復項目,利用許多儀器並盡量以不傷害藝術品的科學方法,降低對藝術品的傷害。
如果說藝術家的創作賦予作品生命,那麼修復師就是延續它們生命的幕後功臣。除了要懂技術,對於歷史、材料特性、物理化學、科學解析等都需要有深入的涉獵。重要的是,修復的目的並非追求復新,而是讓它們能夠保存更長久,讓更多人欣賞和感受它們的美好。
副總編輯 李依庭
01 目錄走編
News Focus
04 為什麼冰淇淋冰愈久嚐起來愈不綿密?/前所未見的奇異太空泡泡
05 微孢子蟲來襲 入侵種螞蟻的惡夢/音樂也可以陶冶「豬」性情?
封面故事
06 封面引言
08 封面故事一:從零開始認識文物保存與修復,透過科學賦予舊文物新生命
亞太文化資產保存修復新創科技研究中心 李益成營運長專訪/採訪撰稿|鄭曉雯
14 封面故事二:「看進」畫作中隱藏的訊息 不同光波段掃描的妙用 /吳宛瑜
20 封面故事三:找尋可見光源下消失的線條 紅外線反射攝影/李昱
26 封面故事四:注意蟲蟲危機!文物害蟲其實就在你我身邊?/林蘭東
32 封面故事.同場加映:最早的油畫其實畫在「木板」上?西方油畫的顏料與畫布如何演變/吳盈君
顯 影
38 白鷺鷥/Sean Fan
專 欄
42 數不勝數:我們的AI模型和正確答案差多少?了解深度學習中的數學原理/蔡炎龍
48 格物致知:領略「悟理」之美 哪些物理實驗最美呢?/王冠智
54 生生不息:腸—腦軸線 腸道細菌與大腦的對話/陳俊堯
60 潛移默化:俄烏戰爭引起的「妖鎳之亂」鎳金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C球
66 物換星移:飛多遠算是到「太空」?太空疆界與太空拓展史/劉正彥
陶冶生活
72 不再當四眼田雞!拯救近視眼的雷射手術/蔣維倫
78 書 摘:《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
80 訂閱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