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3-09-01多學?少學?學廣?學精? 525 期

Author 作者 張慶瑞/台大理學院院長。

教育政策的制定,最大的困擾在於沒有絕對原則,由於時空與對象的不同,教育方式可能絕然不同。每個人都親身經歷過各種不同形式的教育,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以身作則,學校教育中老師的諄諄教誨,與社會教育中朋友的相互影響,每個人隨時都在做學生,也隨時都在教育別人。最理想的教育目標當然是「不放棄任何一個人」,讓所有的人都能「適性揚才」。然而理想總歸是理想,由於資源的有限,人力的侷限,最後總是有部分的人無法得到適當的照顧,進而對現今的教育方式提出各種形式的批判,並希望依其想法變更,這也使得很多良好教育政策出現「父子騎驢」而進退失據。

教改不歸路 改變成常態

臺灣在1980 年代後經濟快速轉型後,中產階級逐漸形成集體共識,希望在經濟改革後能有教育改革,更希望他們的下一代能夠「快樂學習」。政府在聆聽大眾意見後,快速的在學者主導下進行了許多教育變革,從小學到大學,無論是教材內容,教學方式與招生方式,都因應社會意見而起了劇烈變化。這些教育的變化確實也讓台灣變得更多元,但卻也由於變化快速,出現許多副作用,甚至造成許多社會震盪。九年一貫與統整教育讓師資解構後無法再回頭。建構式數學的過於理想化,讓許多學生基本計算能力下降,也在家長壓力下告終。複雜的高中兩次基測以及大學的學測與指考只是單純想打破「一試定終身」,卻導致所有的學生與家長都必須投入更多的精力與金錢來參與「一再試一試」奇特篩選機制。新制度的複雜化也讓高中與國中的第三年教學消失了。只剩兩年實質教學讓下階段的教學變得無所適從,形形色色的銜接教育也紛紛出籠。所有教育專家,學校老師,與各級人士都宣稱是為了國家競爭力與學生的快樂學習而努力創造最優質的教育環境,但由於缺乏宏觀的設計師,使得所有各種不同角度的個別努力都有見樹不見林之憾。1990 年啟動的教改對台灣競爭力的影響還未能定論,但顯而易見的是這是一條不歸路,改變反而是一種常態,所有專家沒有找尋到最佳收斂處,必須不斷變化與嘗試下去。

學科本位下的多學主義

這些年來教改對中小學教育的影響是教學科目增加了,考試科目增加了,比序方式複雜了。由於各學科負責人都認為教學內容必須維持在相當的水準,各學科的執行者都熱心的希望學生能花最多的時間來學習最重要的本門學科,因此費盡心力讓入學考試能增加該考科,以便讓學生能專心學習。以學測而論,在「延後分流」的大旗高舉下,目前最少要好好學習與應考十科。這跟以往高二分流的年代相比,學生至少需要多念四門主科才能順利進入大學。多學的要求造成學子在每天只有24 小時的狀況下,必須決定學廣優先還是學深較科學月刊 第四十四卷第九期645好?過去在少學四科的時空環境下,學深變成自然結果,作文可以要求用毛筆寫,文言文可以強迫背誦。目前在公民社會,資訊時代,全球化等各種大旗飛揚的今天,學生只好多學。由於時間的限制,學廣的代價就是無法學深,簡單的內容卻仍然需要比序的結果,只能造成重覆性的解題訓練。反覆式的練習更進而導致無法深入思考學習內容。多學與少學,到底哪種方式能提升國家競爭力?學深與學廣,到底那種方式對學子的發展更有幫助?教改十年間,在所有的嘗試與答案都還沒開始出現的時後,甄選的方式已經幫所有的教育改革訂下了標準解答,而多學與學廣也替補習班的快速成長提供了最好的溫床。

知識學習下的少學主義

多學與學廣的理論架構主在訴求能替社會培養通才,並強調通才對現代社會的重要性。然而通識教育的特色就在學廣與學淺,對大多數的教師與學生而言,通識只是常識的另一個說法,跟由電視上看Discovery 一樣,常識無法自行轉化成知識。無法轉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知識的培養是需要不斷思考,沉澱與重組才能出現。知識形成的過程基本上就只能在少學與學精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成功。目前教育機制中,知識與常識從來沒有嚴格定義過。教學的時數永遠不是從培育學生的角度來做最佳化設計,而往往牽就於現有師資結構與就業人口。需要學精的科目時數不斷的被只需淺學的科目取代。知識需要嚴格的程序才能瞭解,常識則由日常生活中即可掌握。知識與常識不分,同等的要求只是徒然加重學習的負擔。基本的知識能陪伴你一生而可應用在各種常識中,國文是生活語言,數學是科學語言,英文是全球化工具,這三種應該是現代科技化世界公民必備的基本知識。除了基本知識外,其它學科都可以採取常識的方式讓學生自行選擇組合。知識的課程絕不可因為常識的氾濫而壓縮,少學一些常識科目,學深一些知識科目應該是提升國民教育水平的重要方向。多年前教改啟動的不歸路,在十二年國教發動後可能會逐漸進入尾聲,然而幾乎沒人可以看出目前的平衡點會落在那裡?大家也只有繼續忙碌尋找教育方向,希望少學與學精在精緻分工的教育會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多元教育不是強迫學多學科

為了不同的目的,教育方式也不該一樣,「因材施教」是千古不變的法則。大眾教育,技職教育,菁英教育等各種教育都有不同的對象與教學內容,多元教育應該要落實在教學方式上,並讓各種人才分別能在最佳的教育環境下得到良好的培育與發展,而不應該錯誤的強迫所有的學生去學多。讓願意廣泛學習的人去多學,讓願意深入研究的人去深入研究才是多元教育的本質。社區學校與重點學校都有特殊的社會功能,這也是多元教學的正常發展。如果教育政策變成刻意來扼殺有歷史傳統的重點學校,並企圖讓所有學校均勻化,國家的集體競爭力真會因此而快速提升?相信反而會讓所有人都被導引到多學與學廣的方向,並造成社會上有競爭力的專才慢慢凋零。

教育的政策決定了人才的走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雖是老生常談,但也表示教育政策的變化可以影響百年的興衰與發展。多學?少學?學廣?學精?學習絕對不能是單一方向與政策,多元教育也絕對不是強迫多學,在有限資源內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最佳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