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1-03-01病毒現形吧!未來還有哪些檢測病毒的「新招式」? 615 期

Author 作者 陳亭瑋/臺灣師範大學畢,主修生命科學。經歷專案與編輯工作,技能樹不務正業亂長,朝百變怪邁進。近期嘗試以敲鍵盤養活自己與貓。
席捲全球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毫無疑問也影響了科學研究者的生活,許多研究紛紛投向與病毒、抗疫有關的主題。而對抗疫情的關注焦點,不外乎如何消毒殺菌、偵測病毒、治療疾病,以及疫苗研發。

疫情之下現行針對病毒的檢驗,最主要以「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為主,RT-PCR可以在一天之內得到結果,妥善操作可靠性很高,但需要經過嚴格的採檢步驟再送往實驗室處理。

在眾多科學家齊心努力之下,未來是否有可能出現更快速,或是更敏銳的檢測方法?尚在研發中的病毒檢測方法還有哪些?《科學月刊》本次走訪了三位臺灣的研究人員,介紹正在開發的檢測與潛在的延伸應用。

ELiMSA:結合ELISA與質譜儀,既快速又準確

臺灣大學化學館往東北展望醉月湖,在都市叢林的環繞中視野奇佳。藏身其中的化學系副教授徐丞志,與國際團隊合作嘗試將自己專業之一的質譜儀(mass spectrometry,MS),應用在COVID-19 的檢測上。

合作對象加拿大懷雅遜大學(Ryerson University)的馬歇爾(John G. Marshall)教授,在2014年就發表了ELiMSA(enzyme linked immuno mass spectrometric assay)的構想:結合「酵素免疫分析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利用質譜儀來準確檢測病毒、抗體及蛋白質等。

馬歇爾與生技公司YYZ Pharmatech Inc.合作,原本想使用ELiMSA檢測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但來臺訪問時恰逢疫情,才有了本次與臺大的合作研發。

質譜儀的功能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可以用來進行檢測?徐丞志簡單形容:「就像是我們進到醫院做身體檢查要量身高體重,質譜儀在實驗室的功能,就是替化合物量『體重』。」

不過人體的身高體重常有重複,而質譜儀測出的結果卻具有獨特性,因此可用以分辨化學物質的組成。常被用在各種檢驗場合,如毒品檢驗、藥物研發及食品安全檢測等,像是在2011年爆發的塑化劑事件揭發關鍵就是質譜儀。但生物分子,例如病毒表面的蛋白質,組成十分複雜,難以直接由質譜儀解析,因此需要發展出具有專一性的檢測方法。

馬歇爾發表的ELiMSA,就是結合前述的質譜儀以及在分子生物檢測中常見的ELISA技術,達成檢測目的。ELISA應用抗原與抗體結合的專一性,配合對應的酵素以及呈色劑,若抗體與抗原相結合,則會造成酵素反應而顯色,再進一步測量該顏色的吸光值來判定待測物是否存在、含量有多少。而ELiMSA的差別在於,另設計合適的化學反應取代顯色,再利用質譜儀檢測該反應的產物。此方法可以妥善利用酵素的放大功能及質譜儀的敏感度,由於靈敏度與檢測效率皆提升,因此也無需使用許多藥劑、多次處理樣品,僅需少量採檢即可進行測試。

此外,執行實驗的研究成員王威傑分享, 目前檢測平台設定的化學反應為單磷酸腺苷(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去磷酸化反應為腺苷(adenosine)。如果出現偵測標的,抗體與它結合就會引發二階酵素反應,產生腺苷;而利用質譜儀檢測腺苷含量,就可以進行定量或定性的測定。……【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