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20-12-01由COVID-19衍生出的防疫大網,成功降低五大傳染病的盛行率 612 期

Author 作者 傅詩宸/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生醫所博士,喜愛文學創作,曾兩度獲得「臺大醫學校區楓城新聞與評論徵文比賽」佳作獎。
今年最令人聞之色變的,莫過於已奪走全球近百萬條性命的COVID-19,這位不速之客從去(2019)年底開始,自中國武漢一步一腳印拓展它的版圖至世界各地,肺炎病毒橫掃188個國家,約有300萬人不幸感染。常見的症狀幾乎與一般感冒無異,多數人在經歷發燒、咳嗽與全身無力等輕微症狀之後逐漸復原,少數嚴重者會出現急性呼吸窘迫、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敗血性休克,許多世界級的名人也因為不敵新冠病毒的入侵在今年驟然離世,於世人心中留下無限遺憾。
 
此株病毒傳染能力高於流感,研究指出感染者在症狀出現前兩天即具有傳染能力;弔詭的是,某些無症狀的感染者也已證實具有傳染能力。飛沫是此病毒最主要的傳染途徑,咳嗽、打噴嚏、交談甚至呼吸,都有可能將新冠病毒運送給新的宿主,換句話說多人聚集的地方就是感染COVID-19的高危險場所,也難怪全球有許多中小型餐廳因此而倒閉。

政府做了什麼?

面對疫情的來勢洶洶,臺灣政府第一時間成立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以有效迎擊詭譎多變的疫情。自2月初起,衛福部的網站就宣導人民在看病、陪病以及探病時應配戴口罩;一直到4 月全球疫情爆發,臺灣感染者多為境外移入開始,無論搭乘公車、捷運或高鐵的民眾均被強制要求戴上口罩。短短幾個月,臺灣進入全民緊繃狀態,洗手、消毒與量體溫已成基本,百貨公司、醫院及其他大型聚會場所皆門可羅雀。

由於防疫物資的需求量激增,在全民的努力加上政府的管控下,臺灣的醫療用口罩製造量逐日攀升,人人都擁有足夠數量的口罩進行最基本的衛生防護。疫情爆發後的半年,全民防疫的效果登上了國際舞台,外媒開始逐一報導臺灣防疫的成功以及探討成功的原因:第一時間對疫情產生高度警覺、確保防疫物資供應無虞及教導社會大眾正確防疫觀念等,皆被納為討論之內。

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資料顯示,直至6月底,美國每10萬人就有36人因COVID-19而死亡(得病250萬人;死亡12萬5千人),而臺灣則是每10萬人有0.03人死於COVID-19(得病446人;死亡7人)。換句話說,居住在臺灣的人死於COVID-19的機率僅有居住在美國的1/1200,就檯面上的數字來說,臺灣全民防疫的效果實在驚人!

研究假說─防疫影響其他疾病的盛行率?

介紹到此,讀者可能忍不住發問:除了無法施打COVID-19疫苗之外,其他防疫的措施,包括用肥皂勤洗手、搭乘大眾交通運輸配戴口罩及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等,不也是預防流感的基本守則嗎?根據衛福部季節性流感防治的指示,進入人潮擁擠或密閉空間,民眾甚至可以選擇配戴一般口罩或棉布口罩即可,相較於現在人人必須配戴醫療用口罩與國內外各種大型活動(賽事及研習營等)的取消,防疫等級簡直更上一層樓!

全民撒下的防疫大網成功扣住COVID-19的腳步,在世界為我們讚嘆之餘,學者們不禁好奇:往年如候鳥般,季節對了就前來臺灣撒野的各種流行病,是否也因為全民高強度的防疫之下寸步難行?

現任紐約大學醫學院(New York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李鴻禧博士,以及交通大學統計所助理教授林聖軒由臺灣健保局的記錄,包含今年以及過去5年共181間醫院的資料,試圖了解臺灣政府於今年初針對COVID-19擬訂的一系列措施,是否連帶影響其他傳染病的盛行率。

納入資料分析的疾病有:流感、重症流感、腸病毒、一般肺炎以及猩紅熱,以上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5種疾病常在季節交替之際肆虐全台,他們的傳染途徑不外乎藉由以下3種方式:

一、直接傳播:具有病原體的黏液藉由咳嗽或噴嚏直接接觸健康者的眼睛或口鼻。
二、間接傳播:具有病原體的黏液藉能由空氣微粒(aerosols)進入健康者的呼吸道。
三、藉由帶有病原體的雙手進入眼睛及口鼻。

 
有效減緩傳染病傳播速度的方式,除了平日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以維持強健的免疫力之外,保持良好衛生習慣(確保雙手乾淨之前避免觸碰眼睛及口鼻與頻繁清洗雙手等)的效果也不容小覷。兩位學者認為:假使臺灣防堵COVID-19疫情蔓延的成功是來自於全民防疫的努力,那麼其他傳染途徑類似的疾病盛行率較去年相比或許也會顯著下降?……【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