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科技報導
動態時報
文章專區
2024-02-15
造成血液蛋白變化 科學家持續探索長新冠的病因機制
506 期
Author 作者
編譯|陳亭瑋
長新冠
COVID-19
蛋白質
生物標誌物
補體系統
人工智慧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在過去幾年間對全球造成許多影響,在眾多症狀中最為長期,且仍在研究的長期新冠症狀(long COVID-19,簡稱長新冠)則出現在部分確診者身上。他們在感染後的數月甚至數年內仍持續存在例如腦霧、疲勞、胸痛和呼吸困難等共計200多種症狀。長新冠在全球估計影響約6500萬人,但至今對於此症狀的機制與治療方案的了解仍十分缺乏。今(2024)年1月《科學》(
Science
)期刊的一篇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分析血液中的蛋白質成分變化,可以預測罹患長新冠的風險。
過往已經有研究發現,感染COVID-19會影響血液中的發炎物質、改變凝血蛋白並在組織間形成會影響功能的小血塊。也有研究指出,COVID-19感染後許多症狀類似自體免疫疾病的免疫學特徵,例如成熟的自然殺手細胞過度活化、B細胞與T細胞失調,甚至可能進一步誘發了自體免疫疾病。然而要正確的評估COVID-19對於身體長期的影響,科學家仍需更明確的判斷因子。
長新冠如何影響血液蛋白質組成
研究團隊比較長新冠患者、康復者,以及從未感染者的血液蛋白質組成,發現了顯著的差異。研究分析涵蓋39位從未對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簡稱新冠病毒)呈陽性反應的健康成年人,以及113位曾呈陽性反應的人,其中40人罹患長新冠(定義為在初次感染後六個月仍有症狀)。這40人中又有22人在12個月內仍有長新冠症狀,以下討論將區分為六個月長新冠患者以及12個月長新冠患者。
這項分析顯示,參與免疫反應、血液凝固和發炎反應的蛋白質,有可能成為診斷和監測長新冠的關鍵生物標誌物(biomarker)。研究人員分析了在COVID-19發病期間和感染COVID-19六個月後收集的268份血液樣本中6596種蛋白質,發現長新冠患者與非長新冠者的血液之間存在幾處顯著差異,包括參與血液凝固和發炎的蛋白質失衡。
與健康參與者以及完全康復的新冠病毒患者相比,長新冠患者的抗凝血酶III蛋白質(antithrombin III)濃度較低,該蛋白質有助於防止血液凝固;而與凝血形成相關的蛋白質血小板素-1(thrombospondin-1)和類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的濃度較高。
進一步比較血球細胞上的蛋白質,研究人員發現白血球上一種名為CD41的蛋白質表現量在健康人中最低,而在12個月長新冠患者中最高。CD41通常存在於參與凝血的血小板上,出現在白血球上表示這些細胞可能產生了異常的凝聚,導致微凝塊形成。有理論認為這些微小的血塊可能是某些長新冠的原因,因為它們阻礙組織接收氧氣。
研究人員還發現在初次感染和六個月後,長新冠患者的補體系統(complement system)活躍度增加。與完全康復或健康的參與者相比,六個月長新冠患者的補體系統中的某些蛋白質濃度降低,而其他蛋白質的濃度升高。由於補體系統的功能與身體的免疫防禦有關,在正常運作下可協助清除感染,而這類蛋白質的失衡可能導致組織損傷。
除了分析血液中蛋白質的差異,研究人員還引入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演算法,根據參與者血液中各蛋白質濃度、年齡、體重指數等其他因素創建模型,以預測參與者是否會出現長新冠。在目前的數據測試中,可有效預測出某些參與者可能會出現12個月的長新冠。
不僅是長新冠,更可協助了解傳染病長期後遺症
現階段科學家對於長新冠仍處於研究階段,例如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分子醫學中心(Institute for Molecular Medicine Finland, FIMM)就啟動了全球「COVID-19宿主遺傳學計畫」(COVID-19 Host Genetics Initiative)已經發現涉及免疫系統、造成病毒容易進入細胞的相關基因
FOXP4
。
除了COVID-19之外,也有許多傳染病在感染後會有長期的後遺症。如皰疹病毒(Herpesviridae)、腸病毒(Enterovirus)感染在治癒後有一定比例的人會出現肌痛性腦脊髓炎(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 ME),連續六個月身體出現慢性疲勞症狀且無法恢復;萊姆病(Lyme disease)也會出現長期的疲勞、神經症狀等。這類持續數個月、數年、多樣且慢性的症狀,目前尚未有明確的治療方針與診斷目標。雖然有科學家認為這些症狀有可能具有類似的生物學機制,但一直缺乏更深入的研究。對於長新冠的研究與探索,或許將有機會進一步使人們了解這類傳染病的後遺症。
雖然此研究提供了許多有關長新冠的新資訊,但研究分析的數據相對較少,並且也還無法明確指出病狀的根本原因。由於長新冠涉及到廣泛的症狀範圍,可能有多種不同的潛在原因影響到不同的人,在多達200種症狀的背後,不太可能只有一種單一的機制。現階段我們對於長新冠的了解遠遠不足,幾乎沒有對應的治療方案。了解長新冠與血液蛋白的關聯,並結合造成長新冠原因的現有理論,將有可能為新的治療研究開闢新路。
(Adobe Stock)
新聞來源
1. Cervia-Hasler C.
et al
. (2024). Persistent complement dysregulation with signs of thromboinflammation in active Long Covid.
Science
383,eadg7942
2. Naddaf M. (Januray 18 2024).
Long-COVID signatures identified in huge analysis of blood proteins.
Natur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0158-w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科學月刊 2月號/2024 第650期:合成生物學
特別價
$266
科學月刊 1月號/2024 第649期:物質波100周年
特別價
$266
新訂一年方案:《科學月刊》一年12期
售價 $2780
新訂兩年方案:《科學月刊》二年24期
售價 $530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