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01-01高等研究院孤獨的靈魂 艾狄胥和哥德爾 649 期

Author 作者 劉柏宏/勤益科技大學基礎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Take Home Message
• 高等研究院位於美國,成立宗旨是打造學者的學術天堂,讓他們能毫無拘束地探究知識。
• 匈牙利數學家艾狄胥在1938年來到高等研究院,他的學術網路連結廣泛,「艾狄胥數」就是在描述一位學者與艾狄胥的合作距離。
• 出生於捷克的哥德爾因遭受納粹迫害而來到高等研究院,他思考縝密、嚴謹,他提出的「不完備定理」影響了當時數學界的形式主義。

 
1929年,美國遭遇百年來的經濟大蕭條,期間長達四年之久,許多國家都受到華爾街股災的影響。一位居住於紐澤西州的猶太商人兼慈善家班柏格(Louis Bamberger)與當時推動醫學教育改革的教育家弗萊克斯納(Abraham Flexner)聯繫,想捐款建立一所牙醫學院。但弗萊克斯納卻告訴班柏格,美國目前最需要的是一所致力於科學研究的學術機構,爾後班柏格便將建立學校的事交由弗萊克斯納全權處理。當時任職於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拓撲學家維勃倫(Oswald Veblen),便敦促弗萊克斯納將新學術機構設置在普林斯頓大學附近,善用該地區一流的研究環境和圖書館。於是「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就此誕生,成立宗旨是要成為一座延攬全世界最頂尖學者的學術天堂,讓他們能在毫無拘束與義務的廣袤天空下,令想像力恣意飛馳、探究人類知識的極限。

 

高等研究院院徽,傳達出真理與美。(fair use, Wikimedia Commons)

 
高等研究院的數學學院在1932年成立,首批教授就是維勃倫和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弗萊克斯納說:「我清楚地知道我已經勾勒出一個教育烏托邦,樹立了遠大志向。一開始若有任何其他野心或企圖都是錯誤的。」如同院徽所揭示,「真理」與「美」是高等研究院唯二的追求,從此全世界最純粹與自由的心靈有了安居之所。
 
只是這教育的烏托邦終究惹上了塵埃。例如出生於匈牙利的數學家馮紐曼(John von Neumann)於1933~1955年間受聘為數學研究所教授,他在這段期間參與了核彈研發。另一位在二戰後充滿爭議,自認是毀滅世界死神的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奧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則在1946年開始擔任高等研究院院長達20年之久。不過,高等研究院在戰時確實曾經安定過不少數學家的心靈,例如艾狄胥(Paul Erdős)、哥德爾(Kurt Gödel)、外爾(Herman Wyle)。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作者提供)

 

雲遊數學家艾狄胥

在《科學月刊》647期中,我們曾提到的幾位匈牙利的「火星人數學家」,像是波利亞(George Pólya)、馮紐曼,而艾狄胥則與他們兩位有著同一位指導教授,他也是這三位數學家當中最奇特的一個。據說只要你向他說出生年月日,艾狄胥可以馬上算出你活過的秒數。艾狄胥的睡眠時間很少,更曾經表示只要醒著的時間幾乎都在思考數學。他愛好自由、不喜歡被約束,終身未婚且不曾有固定的工作。為逃避納粹的迫害,艾狄胥離開匈牙利之後在世界各地拜訪數學家,也因此和許多人共同合作,發表的論文數目超過1500篇,學術網絡牽連廣泛,因而產生一個名詞:艾狄胥數(Erdős number)。如果一位數學家A曾與艾狄胥共同發表論文,則A的艾狄胥數為1;如果一位數學家B不曾直接與艾狄胥合作但曾與數學家A共同發表論文,則數學家B的艾狄胥數為2,依此類推。像是臺灣出身的數學家金芳蓉和李文卿的艾狄胥數都是1。……【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49期】

 

艾狄胥(Kmhkmh, CC BY-SA 3.0, Wikimed ai Comm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