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01-01引領科技應用的革新 物質波的微觀奇蹟 649 期

Author 作者 林宮玄/任職於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主持雷射光譜實驗室。

Take Home Message
• 在物質波被提出後,科學家發現電子經電壓加速的波長比可見光波長短很多,使電子顯微鏡應運而生,可看到一般光學顯微鏡看不到的奈米影像。
• 粒子繞射現象也被應用在晶格原子排列結構的研究,X光、電子、中子的不同繞射性質具有不同的用途。
• 現今物質波的應用已到原子、分子層級,例如原子干涉儀為超精密的量子感測器,可感測重力、探勘石油、導航定位等。

 
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Louis de Broglie)提出物質與光一樣,具有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的物質波理論(當時稱為德布羅意波)。隨後在192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戴維森(Clinton Davisson)與革末(Lester Germer)於實驗中觀察到電子波動特性的繞射現象,證實了物質波理論,德布羅意也因此在192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電子是第一個被證實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物質,至今電子波動特性的應用也最為廣泛。
 

電子顯微鏡帶來新視野

光學顯微鏡的原理是利用透鏡成像放大影像,然而由於光波的繞射效應,影像的放大倍率不能無限制增加。光學影像解析度的物理極限被稱為阿貝繞射極限(Abbe diffraction limit),大約是光源波長的1/2。由於在可見光中,波長最短的紫外光波長約400奈米(nm),所以200nm是一般光學顯微鏡解析度的瓶頸。
 
然而物質波理論中電子波長λ=h/p,表示波長由普朗克常數(h)及動量(p)決定。從電子經過電位差加速獲得動量後對應的波長可以發現,即使電子只受到0.01千伏(kV)電壓加速,它的動量所對應的波長已小於0.4nm,只需提高加速電壓就可以進一步獲得更短的波長(表一)。因此,電子源影像解析度的物理限制遠小於1nm,大幅優於一般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

 

表一|電子經加速電壓獲得動量後的波長(資料來源:作者提供)

 
由於電子的波動特性,電子源影像的放大成像原理與光利用玻璃透鏡的聚焦成像類似。然而,電子與光的不同之處在於,電子路徑很容易受到物質的影響,因此成像必須在真空腔體裡進行。1926年德國物理學家布希(Hans Busch)發明了磁透鏡,利用電子在磁場下受到的勞侖茲力(Lorentz force)偏離直線路徑,達成聚焦的效果(圖一)。值得一提的是,光學顯微鏡的玻璃透鏡焦距固定,改變影像放大倍率必須透過物鏡的更換才能達成。而電子磁透鏡的磁場是由電磁鐵所提供,因此可藉由改變線圈電流改變磁場強度,進而方便地改變焦距及放大倍率。……【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49期】

 

圖一|光學透鏡放大光影像與磁透鏡放大電子影像的原理
光學透鏡放大光影像與磁透鏡放大電子影像的原理。在磁透鏡中,銅線圈通電流產生的磁場可使電子路徑彎曲達成聚焦效果。(資料來源:作者提供)